莫里斯的生平

第一节 莫里斯的生平

图1-1 [英]威廉·莫里斯(1834—1896)

莫里斯(图1-1),1834年3月24日出生于英国沃尔瑟姆斯托(Walthamstow)的一个保守而富裕的家庭,父亲老威廉·莫里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金融家。莫里斯6岁时随家人迁居到埃塞克斯郡(Essex)的埃平森林(Epping Forest)大宅。埃平森林曾经是中世纪和都铎王朝(Tudors,1485—1603)的皇家森林,那里的树木、花鸟等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古老的教堂建筑艺术,给莫里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在童年时代就对大自然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和古建筑艺术产生了热恋,为其日后在手工艺产品设计中采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作为图案元素等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童年时代的莫里斯就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描写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浪漫诗歌与小说和中世纪的英雄、骑士等充满了喜爱与崇拜。特别是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1]的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或废墟、荒野为背景,描写、塑造因个人情欲等而引起的杀戮、谋害等神秘恐怖、怪诞、惊悚故事的英国经典哥特小说及其“在恐怖黑暗的背后又蕴含着一种向善向美、惩恶扬善的思想精神”[2]等,深受莫里斯的喜爱,对莫里斯后来倡导复兴中世纪艺术与手工艺特别是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发起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进行诗歌与小说艺术创作、立志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莫里斯的父亲于1847年去世,他在母亲的教导和家庭教师弗雷德里克·盖因(Frederick Guy)神父的影响下,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立志成为英国国会教会的神职人员,因此于1853年1月进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习神学。其间,他结交了画家和设计师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两人以在文学和手工艺方面的共同兴趣而成为终生挚友,同时也因对中世纪历史、文艺等的共同爱好而结识了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画家和诗人但丁·迦百列·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诗人史文朋(Algemon C.Swinburne,1837—1909)[3]等,莫里斯受他们的艺术影响而改变了作为一名神职人员的初衷。1855年3月,莫里斯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一大笔遗产,出于对文艺的爱好,他出资与友人一起创办《牛津与剑桥杂志》(Oxford and Cambridge Magazine,1856年第1—2期),自任编辑并发表了8篇故事、5首诗歌和3篇随笔。1856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斯想成为建筑师而进入乔治·爱德华·斯特里特(George Edward Street)建筑事务所工作,在这里结识了斯特里特的首席助理设计师菲利普·斯皮克曼·韦伯(Philip Speakman Webb,1831—1915),并成为终生好友。同年,莫里斯接触了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4](图1-2)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1851—1853)等著作,深受罗斯金关于复兴中世纪哥特式等艺术与手工艺和社会改革思想影响,这为莫里斯倡导复兴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立志进行社会改革等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久,莫里斯放弃建筑设计而转向了绘画、手工艺和诗歌艺术创作。1857年,莫里斯参与了罗塞蒂制订的为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设计制作湿壁画计划,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却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简·巴顿(Jane Burden)(图1-3)。1858年,莫里斯创作出版了他的诗歌成名之作《为吉尼维亚辩护及其他》(The Defence of Guenevere and other Poems,1858)[5]。1859年,莫里斯和巴顿为了结婚,与韦伯一起设计了“红房子”(Red House)(图1-4)和家具、室内装饰品。1861年4月,莫里斯与伯恩-琼斯、罗塞蒂等七人[6]共同成立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Morris Marshall Faulkner&Co.)[7],从事家具、壁纸和书籍装帧等手工艺设计制作,1862年该公司设计的家具、彩绘玻璃、壁毯、壁挂参加伦敦第二届万国博览会,广受好评并获得两枚金牌。1867年,莫里斯创作出版了诗作《捷逊的生和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Jason)。1868—1869年,莫里斯与恩师兼挚友艾里库尔·马格努森(Eirikr Magnusson)共赴冰岛研究古代神话、传说等。1868—1870年,莫里斯创作出版了长篇叙事诗集《地上乐园》(The Earthly Paradise)。1870年,莫里斯参加了理性社会主义政治活动。1875年,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解体,莫里斯重组并掌控“莫里斯公司”(Morris&Co.)。1877年,莫里斯与韦伯等人创建“古建筑保护协会”,同年创作出版了诗歌《西格特与尼布龙根族的败亡》(The Story of Sirgurd the Volsung and the Fall of the Niblungs)[8]。1878年,莫里斯一家搬往哈默史密斯的凯尔姆斯科特庄园居住,同年成为埃克塞特学院荣誉院士。1880年,莫里斯开始正式从事社会主义活动。1882年,莫里斯加入海恩德曼等人组织的“民主主义联盟”(后来改为“社会民主主义联盟”,之后又改称为“英国社会党”),开始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1885年年初离开该同盟,与马克思女儿等人共组“社会主义同盟”。

图1-2 [英]约翰·罗斯金(1819—1900)

图1-3 [英]简·巴顿

图1-4 红房子

[英]菲利普·韦伯设计(1859)

莫里斯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后,于1883—1887年先后创作出版了反映和鼓励工人阶级斗争精神的组诗《社会主义者之歌》(Socialist Songs,1883—1887)、叙事长诗《希望的香客》(Pilgrimse of Hope,1885—1886),1875—1887年翻译出版了维吉尔的《伊尼依德》(The Aeneid,1875)、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1887);1888—1892年先后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约翰·保尔的梦想》(A Dream of John Ball,1888)、短篇小说《一个国王的教训》[9]、长篇小说《狼族传说》(The Legend of the Wolves,1890)和《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1890),1892年他还试图创作《世界尽头的井》(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等,来宣传和表达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思想。同时,莫里斯也进行了众多的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演讲、参加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会议等,直到1896年10月3日病逝,享年62岁。

莫里斯一生在艺术设计、诗歌、小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一生设计和指导设计了大量的家具、壁纸、壁挂、地毯、织品、彩绘玻璃等手工艺品,书籍装帧设计尤其是其一生津津乐道的爱好之一。如1891年,他在哈默史密斯(Hammersmith)创办凯尔姆斯科特出版社(Kelmscott Press),先后设计出版了《黄金传说》(1892)、《世外之树》(1894—1896)、《杰弗雷·乔叟全集》(1896)等作品,其装帧设计精美,颇具哥特式艺术风格。他不仅自主设计和参与设计了大量手工艺作品(这些作品凝结着他复兴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思想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而且他在《染色的艺术》(Dyeing as an Art,1889)、《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1889)以及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社会主义的演讲文章和小说(如《乌有乡消息》)等著述中,都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与艺术实践经验。在诗歌、小说和社会主义思想著述方面,如上述《为吉尼维亚辩护及其他》《捷逊的生和死》《地上乐园》《社会主义者之歌》与《希望的香客》《约翰·保尔的梦想》《狼族传说》和《乌有乡消息》,以及1877—1894年他先后发表的《次要艺术》(The Lesser Arts,1877)、《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Useful Work v.Useless Toil,1884)、《艺术与社会主义》(Art and Socialism,1884)、《艺术的目的》(The Aims of Art,1886)、《手工艺的复兴》(The Revival of Handicraft,1888)、《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的》(How I Became a Socialist,1894)等作品,不仅是艺术佳作,而且都表达了其设计改良和社会改革的理想与愿望。

莫里斯一生身体力行地从事艺术与手工艺事业,孜孜不倦地进行诗歌与小说艺术创作,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和参加社会主义活动等,至死不渝。其目的是复兴传统艺术与手工艺,改变机器产品的粗制滥造,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人享受艺术、人人快乐地工作与生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莫里斯在艺术设计、诗歌、小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等领域的真知灼见与实践探索精神,对世界手工艺、现代艺术设计、文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也使他在这些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继而影响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日本、中国等。如在艺术设计方面,受其倡导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与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图1-5)是直接受其艺术影响而产生的,或者说是其倡导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延续。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在欧洲先后兴起与发展的荷兰“风格派”(De Stijl)、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德国工业同盟(Deutscher Werkbund)、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和包豪斯(Bauhaus)等现代设计运动,无不受其影响。因此,有学者说,尽管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等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其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设计不受其影响,“没有任何一个为现代设计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设计师有资格声称自己不曾从中受益,也没有任何一种设计现象能不被追本溯源地在其中找到风格上或思想上的源泉”[10]。也因此,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上,莫里斯被誉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

图1-5 女性胸饰蜻蜓

[法]勒内·拉利克设计(1897—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