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译介与接受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中国美术界、设计界和文化艺术界等,先后有黄忏华、吕澂、丰子恺、李朴园、陈之佛等学者,将莫里斯的艺术设计作为西洋美术史、近代西洋绘画史、现代英国绘画史和工艺美术史等的一部分,在相关著作、译作和文章中,以文字叙述或引证等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并作了较简单的评价。本节选择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文献,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详见表2-1。
表2-1 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在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续表

续表

续表

除表2-1列举的介绍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的文献外,这个时期也有一些文献介绍了与莫里斯关系密切的罗斯金[4]和拉斐尔前派的罗塞蒂[5]等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艺术思想。1917年姜丹书在《美术史》指出:“迨入十九世纪,有所谓拉孚挨鲁前派(今译拉斐尔前派)勃兴,引起全欧画界之活动。”“拉孚挨鲁前派(Pre-Raphaelitis)者,由洛瑟梯(Rossetti,1828—1886)[6]、霍脱(Holman-Hunt,1829—1910)、米留士(Millais,1828—1896)三氏及其雕刻家诗人四人,相聚结一社,其主义极意规仿拉孚挨鲁以前之意大利作风,一以端正,古雅,自然为之,盖谓拉孚挨鲁以后之绘画,专尚优美之构图,反失事实之真意云。厥后更有所谓新拉孚挨鲁前派即由此派分衍而出,半流于神秘主义半流于装饰主义之画派也。”[7]1929年彭兆良选译的罗斯金著《近代画家论》(图2-2)中,较多地选译了罗斯金关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和风格的论述,并且强调其对当时英国绘画、诗歌和手工艺设计等的借鉴价值。[8]1933年出版的赵世铭译《近世美术史概论》([日]板垣鹰穗著)一书指出:19世纪“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英吉利的‘拉斐尔前派’。发端于Brown,而以Rosetti Millais为中心作家的这画派,可说近似19世纪初叶的‘拿散勒派’的性质了。基于罗斯金的艺术论而努力于纯朴忠实的写实主义,不外是极浓厚的观念臭味的画派吧了。总之,同是属于一种理想主义而已”[9]。雷圭元在《新图案学》(1947)中说:“第一期欧洲近代图案式样,是受英国作风的影响。不少艺术家,在试创‘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sm)的作风。在理论方面,有英国艺术批评家骆斯金(Ruskin),在实际运动方面,有英国诗人兼画家罗赛底(Rossetti),为此运动的先驱。”[10]虽然姜丹书等人没有直接提及莫里斯,但从他们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莫里斯与罗斯金、罗塞蒂和拉斐尔前派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彭兆良和雷圭元,前者选译了罗斯金艺术思想对英国艺术与设计的价值,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的价值;后者说“第一期欧洲近代图案式样,是受英国作风的影响”,其中的“英国作风”显然是指莫里斯艺术思想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也是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佐证。

图2-2 《近代画家论》封面
[英]罗斯庚著,彭兆良译,上海中华新教育社1929年初版
此外,这个时期也有不少研究莫里斯的英文著作与文章先后传播到中国。就笔者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盖有“燕京大学图书馆”“国立北京大学藏书”[11]等字样印章的关于莫里斯艺术研究的英文版文献,亦有不少。诸如《威廉·莫里斯》[12](William Morris,1926)、《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934)[13]和两卷本的《威廉·莫里斯的生活》(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1901)[14]等。这些英文原版资料与莫里斯生活的时代相去不远,史料翔实,而且作者很可能接触过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作品等,是考证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之传播与影响的珍贵文献,值得研究者重视。
从表2-1所列文献看,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学者是把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作为西洋美术史、英国绘画史和工艺美术史等的一部分,大多是粗略介绍某些方面,所作评价也多是印象式的或蜻蜓点水式的。只有少数学者对莫里斯的介绍范围较广,内容较丰富,且研究有一定深度。武思茂译《西方艺术史》(上)一书论述较为深刻,基本上展现了罗斯金、莫里斯复兴传统手工艺和社会改革的思想与贡献,也可看出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思想态度等。研究较为突出的是陈之佛,如其在《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中说:“威廉·莫里斯(W.Morris)追随路斯金之说,而应用于工艺美术制作方面,盛唱以工艺美术为国民的美术。其理由:第一先从使用者一方看来,工艺美术能予一般国民以高尚纯洁的愉快;第二在制作上而言,工艺美术亦能予国民以快乐。”关于第二个理由“工艺美术亦能予国民以快乐”,莫里斯说:“现今社会,虽然劳动者以如何能得到面包为最切要的问题,但劳动者如何能得到精神的快乐实际还比面包更为切要。欲得精神的快乐,在乎他们的是否从事于所谓工艺美术的制作。从事于工艺美术的制作,亦不是只为机械的运转,而在能使自己精神的功夫活动着,则兴味便伴之而生。这在他们就为最大的幸福,所以现在不可不竭力奖励工艺美术。”[15]陈之佛在《美术与工艺》一文中又进一步探究了“美术与工艺”源自英文词组“arts and crafts”,最初取用自莫里斯,这些论述相较于其他学者的介绍更为详细。
从这个时期的译介目的看,学者们都有着求新声于异邦的明确意图,即译介西方优秀文化艺术和设计思想以发展中国文化艺术和设计。但国内学者只是把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作为西方美术史和工艺史等的一部分进行简单述评,明显不够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莫里斯倡导的艺术与手工艺理论和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当时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如他反对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希望复兴传统手工艺来替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设计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学界提倡的以实用工艺为主体的现代设计思想不相符合。当时,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加之国外大量工业产品的倾销,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必须发展工业和工业设计。因此,这个时期学界积极提倡工艺美术,强调美术工艺或图案(图2-3)与工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艺术设计和制作与民众的生活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以实用工艺为主体的现代设计思想。所以,当时的中国不是要积极地复兴传统手工艺,“我国手工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机械工业无法抬头,提倡国货必须积极改良我国固有工艺的形态,为了国计民生”[16],要积极地发展工业和工业设计,“产业的工艺依生活(衣食住)必需之见地,标榜普遍性。科学为基础,其制作,亦为机械的多量生产”,强调“工艺之中,尤以产业的工艺需要切迫。盖工艺乃一国家产业之重大要素也”。[17]

图2-3 靠垫(图案)
庞薰琹设计(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