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名称之源流考

第四节 中国工艺美术名称之源流考

在20世纪中国设计发展史上,使用了近一个世纪的、作为中国设计学科名称的“工艺美术”概念,源于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但长期以来,关于“工艺美术”这一术语在中国的使用、其内涵与外延、翻译与引进国内的时间等,学界众说纷纭。本节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与考证。

在中国,工艺美术名称最早是何时使用的?有学者认为在民国之前“尚未见有‘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的词组出现,仅出现‘实用工艺’(1908)和‘特别工艺’(1909)等,可见,‘工艺美术’一词是在民国以后才出现的”[45]。也有学者认为工艺美术名称可能最早是姜丹书使用的,即姜丹书在1917年出版的《美术史》一书中提出:“工艺美术谓工艺之带有美术性质者,即含有装饰的意味者也。其主要品类为陶瓷、铸造、染织、刺绣、髹漆、琢金玉诸工。”[46]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最早或较早使用这两个名称的是蔡元培,理由是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说:“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括装饰品)等”;“近如Morris痛恨于美术与工艺隔离,提倡艺术化的劳动,倒是与初民美术的境象,有点相近。这是很可以研究的问题”。[47]

实际上,在中国,工艺美术名称在清末已见使用。据文献记载,早在1902年由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第19期(图2-8)以及1903年1月鲁迅等人撰写的《绍兴同乡公函》中,就已经使用了“工艺美术”一词。前者在关于外国高等普通学校的介绍中说:“日耳曼之古都会多工艺美术学校,其宗旨在教授美术,使应用之于实业”;“在日耳曼各市,图画、模型、彩色图画、图案等必要之专门部而教训所重者,为应用于格段工艺美术史之讲义”;“维也纳之工艺美术学校,为国家所设立,有工艺美术陈列场,维持费一年需四千磅。木材雕刻、木旋盘工、金属象眼、陶器、绘著家具图案、被织物图案法等为主要之教科目”;“佛兰西[48]美术教育亦甚发达,然精密不能及日耳曼之工艺美术学校。德意志以(已)有此学校,而工艺美术与美术之间立区别之问题”等[49]。同时,该期文章也使用了“工艺美术”的同素异序同义词“美术工艺”。如介绍外国高等普通学校时说,法兰西美术学校教育“之所以特殊者,学生过半从事工业,就地方博物馆而学美术工艺之标本,且学关彼等职业之美术史以为常”[50]。后者是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27位留学日本东京的绍兴同乡会成员,在联名致家乡绍兴民众的公开信即《绍兴同乡公函》中,介绍日本工业、工艺等发展情况:“日产一室中物,其来自西洋者,不过十之一二,十之八九,皆日本之所自制也。或因西洋之物而仿造之,或因日本固有之物而改良之。试一入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髹漆,其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51]这是笔者目前查阅到的“工艺美术”一词最早在中国使用的文献记载。

图2-8 《教育世界》1902年第19期

“工艺美术”是个舶来词组,它是如何被翻译引进到国内的?

一说是由蔡元培最先翻译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之英文词组“Arts&Crafts”发展而来。有学者认为,“工艺美术一词的产生与西方美学的引进和英国手工艺和艺术运动思潮的影响有关”;“在我国,最先引进西方美学的是梁启超,较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则自王国维始”,梁启超“还没有把美术与工艺联系起来,而王国维则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现了美术与工艺的联系”,他“用‘古雅’来概括古代工艺品之美,并引入美学领域,从而把工艺与美术联系起来,这可看作‘工艺美术’一词的萌芽”;蔡元培在王国维观点的基础上,又“受到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艺术和手工艺运动的影响,尤其受到被誉为‘现代工业设计之父’的莫里斯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于1920年明确地使用了“工艺美术”一词,“在此前的1919年,蔡元培曾使用‘美术工艺’一词,当系‘工艺美术’的同素异序同义词”。[52]也有学者认为,1919年蔡元培最早提出“工艺美术”这一概念,1920年“蔡元培先生留学欧洲的时候正值莫里斯的‘Arts&Crafts Movement’时期,他就把‘Arts&Crafts’这个词组翻译过来,成了‘美术工艺’”。[53]

一说是由日本引进过来。理由是:1880—1893年,日本出版的一些著作和东京市美术学校已经开始使用“工艺美术”一词。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进入工艺类学校学习,并把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和工艺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等带回国内。“可以肯定,‘工艺美术’作为一个滥觞于中国古代、形成于日本近代、延续于中国现代的称谓,正是在清末民初也即是20世纪初期被引入中国。”[54]

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值得商榷。前文已述,在中国,“工艺美术”一词不仅早在蔡元培之前已有使用,而且1920年昔尘也使用了同素异序同义词的“美术工艺”概念。如他在《东方杂志》第17卷第7号发表的《边悌之社会主义》和《莫理斯之艺术观及劳动观》两篇文章中,都使用了“美术工艺”一词。他在《莫理斯之艺术观及劳动观》一文中将“arts&crafts movement”译为“艺术与手业运动”。[55]蔡元培使用“工艺美术”,与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思想有一定的渊源(“近如Morris痛恨于美术与工艺隔离,提倡艺术化的劳动”),但“工艺美术”这一概念并不是蔡元培最早翻译和使用的。

“工艺美术”一词由日本引入中国,这一观点较令人信服。其一,日本在1902年之前已经使用了这个概念,早于中国;其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留学生留学日本的高峰时期,其中如陈之佛(图2-9)等一些美术、设计专业留学生进入了诸如东京美术学校等学习工艺美术,回国后不仅带来了在日本使用的工艺美术名称和工艺设计思想,而且翻译了不少日本学者在美术史、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三,就笔者掌握的资料看,1902年之前尚未见这一概念由欧洲或美国引入中国的相关论述。

无论工艺美术名称是由日本引进还是由欧美引入中国,它根源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英文词组arts and crafts,或者说源自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是有据可考的。

图2-9 陈之佛(1896—1962)

摄于民国时期

首先,在中国,1936年陈之佛在《美术与工艺》一文中考察了美术与工艺的历史:“在现今所谓‘美术与工艺’,似乎已明白的有了区别,任何美学书、美术史或美术学校中,普通多分这美术与工艺为二门的。但若我们约略考察以往的历史,便知道这二者的分离还是极近代的事情。不过平常人们多不注意于这点,其实这种情形却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现在所谓‘美术与工艺’,亦是英文上的arts and crafts,但是这成句是从何时用起的,查考起来,便知其历史还极近。这就是‘美术与工艺’在现今虽已明确的分离,但是区别其历史可说还不很久。实在arts and crafts最初取用的是有名的英国人威廉·莫利斯(William Morris)及他的朋友科勃旦·山特孙(Cobden Sanderson),这是一八八八年的事情,距今还不到五十年。所以在半世纪以前‘美术与工艺’这成句在世界上还没有存在”,“莫利斯等始作出所谓arts and crafts这新成语”;“本来英语上art这一字以及craft这一字,固然是古时已有了的。但我们要知道从前决计不是以art作‘美术’的意义,以crafts作‘工艺’的意义。实在art与crafts二者,从前完全在同一意义上的。这二者的原意都是skill(技)之意”,“因此可知道二者其用法差不多没有分别。打破了很久的习惯,而把这两者的意义区别起来的,实在是莫利斯以来的事情”。[56]

其次,在日本,1941年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图2-10)在《工艺文化》一书中说:“今天的人们都在使用arts and crafts(美术与工艺)的craft(工艺)一词,把工艺与art区别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造型艺术便不可能使用art一词,而要用fine arts(美术)。而craft(工艺)则是指useful craft(手工艺)。日语中的‘美术与工艺’一词,可译成arts and crafts,大概是明治二十五年(1893)以后才使用的吧,到现在不过才50年”;“然而,就是在英国,将‘美术’与‘工艺’的词义予以区别的历史也是很短的。令人吃惊的是,在网络一切英语的《新牛津大辞典》的极为精细的记录中,也没有这一常见的arts and crafts(美术与工艺)的词组。这在实际上是意味深长的,刊有art一词的第一卷A部的编辑出版是1888年的事。到此为止,还没有能把美术与工艺清楚地加以对照的区别方法,那么这个词又是何时启用的呢?实际上,同样也是在1888年,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和卡顿·森德逊(Cobden Sanderson)在其著的《工艺美术大观》(The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中首开先例,至今不过才半个世纪”。[57]陈之佛和柳宗悦所述相似,陈之佛留学日本,其论述的佐证材料应该来自日本。虽然他们都没有考证是谁较早把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英文词组arts and crafts翻译为中文“美术与工艺”,但却道出了工艺美术名称来源于arts and crafts。因此,20世纪以来中国使用的这个专用名称来源于arts and crafts是可信的。

图2-10 [日]柳宗悦(1889—1961)

图2-11 双重织制《小鸟》(水彩、铅笔)

[英]威廉·莫里斯设计(1878),半成品设计稿

再次,从上述《教育世界》和《绍兴同乡公函》中使用“工艺美术”的话语环境可以推断,“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源自莫里斯倡导与践行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两篇文献中所论德、法等欧洲国家的美术与各种工艺品类,把工艺与美术、美术与工艺结合在一起的创作和教育方式,以及日本的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等,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思想潮流颇相符。如在美术与手工艺的关系上,莫里斯等人都强调美的艺术与手工艺术相结合,提倡美的艺术与手工艺的平等关系。1887年受罗斯金、莫里斯的影响,以克莱恩为首任主席而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用英文词组“arts and crafts”命名,原因也即在于此。尤其是《教育世界》杂志上介绍的德、法等国的工艺美术学校,既开设了美术课程,也重点设置图案、木工、金属工艺和染织、玻璃等工艺课程。又如,在美术教育理念上,“佛兰西教师热心美术有二种之观念,彼等曰:美术之教育不可不自由,美术不可不以美术为宗旨,而以绢织物、棉布、捺染、陶器、绘著织染及其他工艺为宗旨”[58],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莫里斯(图2-11)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相继开展了复兴手工艺运动,兴起了新艺术运动等设计潮流,强调和实践工艺与美术或美术与工艺相结合,成为这个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基本语言表达是词或词组,凡是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工艺美术”概念是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的汉语表达。在中国,“工艺”一词自古就有所专指:“工”泛指工匠、手工艺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艺”有种植、技能等义,所谓“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等即有此义。因此,这一概念与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是很相近的。但从20世纪初期至中后期,乃至到今天,中国的“工艺美术”范畴包括众多的内容和较大的外延,与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思想有一定区别,即两者的内涵、外延是不完全相同的。

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思想与实践形式,主要涉及家具、壁纸、地毯、壁挂、纺织、刺绣、彩色玻璃画、瓷板画、书籍装帧设计和金银首饰等手工制作领域,其主要采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和圣经故事、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等进行艺术设计。而中国的工艺美术,既有传统艺术设计内容,也有现代设计类型(图2-12);既包括手工艺、手工业,也包括工业产品设计与欣赏性工艺品;既作为一门学科名称和专业术语,也用来深究中外设计传统等。1932年卢章耀在《工艺美术与社会》一文中说:“工艺美术这四个字,在国内好像听到是不久。所以他本身与社会的关系,他的历史在艺术史上占重要的位置,从前国人亦莫名其妙。其实能代表吾国古代艺术品者,大部分为工艺美术品。如夏周之铜器,汉唐之陶器,汉宋之玉器,明清之瓷器,均是闻名于世。又吾人日用器具,不论金属陶瓷木材制成;所着衣服,式样不论中外,原料不论丝棉毛麻,亦均为工艺美术品;甚至糕饵糖果,亦莫不以式样美观为推销便利方法之一,亦可归入于工艺美术品。由此,可以明白工艺美术品,对于吾人有密切之关系,而吾人对于工艺美术品,则有改良之必要。”[59]1934年张德荣撰文说:“‘工艺美术’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并非一种新事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所谓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换言之:凡与日常生活用具之制造上加以美术之设计者,即得谓之工艺美术”。[60]1936年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关于第二次全国工商业美术展览会征品规则中,对“工艺美术之部”的作品征集,可谓包罗万象,有工艺图案(包括木、土、瓷、蜡、石膏及铁制之玩具、伞扇、细金工,漆板、玻璃细工、漆器、陶瓷器皿、剔红、剪纸等图案设计及模型)、染织物图案与刺绣图案(包括棉、丝、毛等织物之印染机织图案,蜡染、刺绣、赛绣、毛绒编结图案设计)、时装设计(图2-13)、家具设计(包括竹、木、藤、钢等)、室内装饰(包括地毯、壁纸、壁画、台灯、吊灯、壁灯、浮雕、玻璃图案、帷幕、门窗装饰、藻井、室内陈列等设计)、建筑设计(设计及模型)、店面设计(设计及模型),等等。[61]由此可见,中国使用的“工艺美术”之内涵、外延,与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是有一定区别的。

图2-12 盆(图案)

庞薰琹设计(1941)

事物的概念往往代表或标示着一项具有某种意义的专门事业。虽然在今天看来,将arts&crafts译为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都不能更加贴近“arts&crafts movement”的所指意义,并且其内涵、外延都与后者有较大的区别,但它们却在事实上(尤其是在20世纪)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项事业、一门学科和一个专业名称的重要能指符号,不仅被中国人用来阐述和倡导现代设计观念与理论,而且隐含着被命名为“工艺美术”的中国现代设计学科建立的所指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学科的构建和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图2-13 时装招贴画

张以恬设计(约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