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谢
致 谢
夜幕将至,余晖仍在,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画上了本书的最后一个句点。我推开窗,微风拂面,树影婆娑,恰如此刻我的心境——平静而喜悦。今天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内心增添了一份淡定,不论对自己还是对未来都越发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一直以来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来自于八年博士求学生涯的探索与磨练,更来自于在这段生命历程中所感受到的温暖与关爱。
居里夫人曾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一直以来,我都理想之上,自己认准的目标,从来都是勇往直前。所以,开题时很多教授出于爱护,建议我不要选择“城市规划公众参与”这个题目时,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研究。我坚信它的价值,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对这一领域有所贡献。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条求知的路竟然走得异常艰辛。论文最初的设想是设计最优化的公众参与模式,2010年整整一年,我在英国苦苦思索,海量阅读。辛苦没有白费,通过借鉴组织行为学的理念,我建构了基于主体成熟度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的选择模型。然而这一创新并没有得到盲审老师的认可,面对“修改意见”我蒙住了,不知所措。最痛苦的时刻,我的导师夏南凯教授建议我从中国实践案例入手再进行研究。放弃了近两年的成果,我进入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详规所开始实习,开始新的征程。结合上海市组织进行控规公众参与制度调整的契机,我对控规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实施和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从规划合法性视角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研究。就当我以为终于功德圆满的时候,赵民教授的建议又让我再次陷入沉思。我重新检索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理论的发展过程,理清了公众参与制度在本质上是控规实现程序正义,继而实现合法化的重要内容。据此,最终确定了这篇博士论文——《上海控规运行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设计研究——基于程序正义的视角》。
毫无疑问,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至少现在以及在可预计的将来,我都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工作。拥有这些,应该知足了。在此时此地可以收获这样一份满足,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恩师夏南凯教授。自硕士阶段起我即求学于先生门下,多年来聆听教诲,耳濡目染,在学识和做人方面都获益颇丰。可以说,先生是我前行中的引路人,是我精神上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是改变我命运的贵人。
更应该感谢的还有赵民教授,赵老师在百忙之中帮我审阅论文,每次讨论中,他总能对我繁乱的思绪抽丝剥茧,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没有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的研究工作将不可能顺利完成。赵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身受益,他严谨的治学作风、高深的学术造诣、勇攀高峰的精神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满腔热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励与鞭策着我,永远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
论文评阅及答辩过程中,有幸得到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熊鲁霞总工、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田莉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冠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黄亚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耿虹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周婕教授的悉心指导,多谢他们对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特别感谢周婕老师冒着暴雨从武汉坚持赶来参与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谢田莉老师在答辩后在本研究上一直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
还要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们:郭欣、程琳、苗蕾、刘艳、刘璇,每次向她们索要资料、咨询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尽心帮助。感谢我的博士同学:董金柱、桑劲、吕晓东、殷涛、周静、王孟永、陈治军、陈鸿等等,这些年我们一起埋头苦读、互相鼓励、共同面对困难,这段难忘的人生际遇将成为我永远的美好回忆。感谢所有师兄、师弟及姐妹们的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先生,承担了家庭的所有重担。感谢父母亲及公公婆婆的支持与关爱,是他们尽全力帮我分担,才使我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感谢我的10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无论我如何疲惫,一看到他们纯真的笑脸就会立刻充满动力。在这些年的求学之路上,家始终是我最温暖的港湾,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毫无畏惧。家人们永远健康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