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唐·吴 兢
(一)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
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
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二)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
盭(lì)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
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
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
——录自《全唐诗》(增订本)卷101—10,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0页。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唐中宗李显(656—710,原名李哲)第7女,因与其兄懿德太子李重润、其夫武延基窃议武则天与面首张易之、张昌宗事,被杖杀,卒年17岁,陪葬乾陵,“承恩特葬,号墓为陵”。《永泰公主挽歌二首》是清人编集《全唐诗》和今人收集散佚唐诗编集《全唐诗外编》等著作中吴兢仅存世的一首诗作。
作者吴兢(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朝著名史学家。少有大志,学贯经史。武周时(690—705),魏元忠、朱敬则等荐入史馆,撰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705—710)迁右补阙,与刘知幾、韦承庆、崔融等撰《则天(武后)实录》,被宰相张说隐贬为荆州(古称“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司马。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3子,唐朝第七任皇帝,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升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累迁台、洪、饶、蕲等四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天宝初为邺郡太守,后回朝任恒王(李瑱,初名潓。唐玄宗李隆基第27子)傅。居史职殆30年,其著作叙事简赅,时人誉为“当世董孤”,世称“良史”。吴兢一生著作等身。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贞观政要》《高宗实录》(与刘知幾等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