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
1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会办政字第002号),要求成立省及有关市县名胜古迹整修委员会。在通知中,首次提到“乾陵的整修和发掘”工作。
2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陕西省乾陵发掘委员会”成立。委员共11人,由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省文管会、省考古研究所、省文化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乾县人民委员会等单位组成。其机构设置为:武伯纶为主任,魏光祖、吕瑞祉为副主任,杭德州为发掘队队长。
为了配合此项工作,乾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黎发荣(乾县文教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杭德州(省文管会成员)为副主任,工作人员有赵培元、勾选良、郭大成、强万康;业务组由杨正兴负责,工作人员有王福厚、贾瑞元、李涤陈(后二人为考古所成员)。
20日,陕西省文管会派严允为队长,带领10名钻探工人会同乾陵发掘委员会业务负责人杨正兴扎营乾陵,开始钻探乾陵陵园内城遗址。其中:
2月20日—27日,钻探乾陵内城朱雀门(南门)遗址。通过钻探,初步得知,朱雀门遗址东西长27米,南北宽15米,总面积405平方米,门为一个过洞。
3月5日—12日,钻探内城青龙门(东门)遗址,钻探面积1722平方米。
3月15日—26日,钻探内城玄武门(北门)遗址。通过钻探得知,该门东西长26米,南北宽14米,总面积364平方米。
3月23日—4月21日,钻探白虎门(西门)遗址。
6月28日,发掘清理乾陵祔葬墓刘濬(刘仁轨之子)墓,出土铜、陶、三彩器等文物100余件,其中有完整石质墓志一合。墓志盖题“大唐故刘府君墓志铭”。
此后,还调查了乾陵下宫遗址及17座陪葬墓的分布地貌状况,并在乾陵献殿遗址东侧征地3亩,修建保护房8间。
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首次来乾陵考察,并为《乾县日报》题写了报头,为中共乾县委员会题写了标牌,回西安后在西安人民大厦用钢笔写了《咏乾陵》诗三首及《吊章怀太子》诗一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4月3日,以陕西省文管会严允为队长,杭德州、杨正兴等参加的考古发掘队开始清理发掘乾陵地宫隧道。5月12日完成取土工程,隧道砌石全部披露。据发掘可知:乾陵地宫隧道在梁山主峰南面的中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埋葬后,全部用长1.25米,宽0.4—0.6米的石条填塞。隧道呈斜坡形,南宽北窄,全长63.1米,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共用石条约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拴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相同,从而证明,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
5月11日,根据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发掘乾陵并拟辟为地下博物馆的意见》,乾陵发掘委员会编制完成了《乾陵发掘计划(草稿)》。
7月1日,乾陵发掘委员会拟挪动隧道封石,打开乾陵地宫大门,遂派出以武伯纶(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黎发荣(乾县文教局局长)为负责人的5人小组到北京向文化部及有关领导汇报了乾陵地宫的勘探情况,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在《乾陵发掘计划》上的亲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作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和国务院关于“全国帝王陵目前先不要发掘,一切力量集中于工程地区,配合清理文物”的指示精神,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停止了对乾陵的发掘,回填了隧道地表,转入陪葬墓发掘工作。
8月4日,唐永泰公主墓发掘工作队成立。陕西省文管会干部杭德州任队长,工作人员有何汉南、韩继宗、杨正兴、屈鸿钧、雒仲儒、罗忠民、姚泰风、柴忠言、董文喜等,发掘工作随后展开。从8月8日开始揭地表土到1962年4月14日结束,历时288天,共清理夯土1111.1立方米,出土各种文物1354件。这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在陕西地区发掘的首座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唐墓。
12月3日,中共华北局书记李雪锋参观乾陵,并留言:“乾陵是祖国灿烂文化的象征、盛唐历史的见证。”
是年,《文物》杂志第3期刊载贺梓城《乾陵〈述圣纪〉碑和它的现存文字》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