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18日,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陕西省原副省长孙达人偕夫人一行8人参观乾陵及乾陵博物馆。馆(司)领导吴志毅、马文廷等陪同。
21日,由乾陵博物馆宣教部举办的“我爱乾陵”征文颁奖暨“乾陵之旅”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乾陵博物馆隆重举行。来自乾县高庙小学、乾师附小、北街小学、西街小学等四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300余名同学参加了活动。这次征文竞赛活动从4月份开始征稿,历时3个月,共收到参赛征文300余篇。经过认真评选,郭嘉宾等5名同学荣获一等奖;严步佳等10名同学荣获二等奖;陈航等15名同学荣获三等奖;刘欢等50名同学荣获纪念奖。乾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世俊、乾县教育局及乾陵博物馆的领导参加了颁奖暨开营仪式。由30名获奖同学组成的“乾陵之旅”夏令营参观了乾陵陵园、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华清池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27日—8月4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报送乾陵有关专题材料的函”(文物保函〔2000〕470号)“在8月10日前,向我局提供已有的关于乾陵地上遗存的详细情况、保护现状、附近人工活动、工程建设等情况的专项报告,以及有关水文、地质和地震对乾陵保护造成威胁的科学专题报告”要求,陕西省文物局组织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机械部勘察研究院、陕西省地震局以及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一行20余人对乾陵进行了实地考察。27日下午,考察组成员到达乾陵博物馆。28日早6时30分,专家们一行在乾陵博物馆副馆长马文廷、副馆长樊英峰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乾陵主陵区开展工作。考察开始前,西安文保中心田野文物调查室主任、副研究员秦建明给专家们简要介绍了乾陵的建置情况以及近几年他在乾陵进行的一系列调研工作,如陵域范围、地层剖面的试掘、地层分析判断的结果等。随后,专家们按照各自的工作任务从不同角度进行实地调查。下午3时,专家们在博物馆接待室与馆长吴志毅、副馆长马文廷、樊英峰等进行了座谈,并查看了乾陵地区的出土文物如鸵鸟蛋化石标本等。从7月29日至8月4日的7天时间内,专家们跑遍了乾陵地区东至豹峪、西界漠谷、南起乾县县城、北到梁山乡梁山坊40千米的范围,总行程达3500千米。调查了两眼水井(乾陵张家堡村水井和柳池村水井),走访了两个单位(乾陵地震台和咸阳市地下水工作队),与200多名当地老百姓进行了座谈。他们按照各自任务的要求,实地进行勘测丈量,记录了大量的资料,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在1∶10000地图上勾绘了乾陵陵域的轮廓图。通过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对乾陵所在地梁山的地质构造、自然环境、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震活动等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并掌握了变化规律。这次考察是乾陵有史以来首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专家们对乾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虽然只有7天时间,有些工作还未深入下去,还不具体详细,但毕竟是首次,意义重大。完成了《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本项目负责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伟。分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为:《乾陵陵区基本地质概况》承担单位为西北大学地质系,负责人为博导、教授王战;《乾陵水文地质初步调查报告》承担单位为长安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负责人为博导、教授王文科;《地震对乾陵影响的初步研究》承担单位为陕西省地震局,负责人为研究员牛志仁。
参加本次实地考察调查的专家有机械部勘察研究院教授、博导张苏民,高级工程师张炜、高术孝、李忠明、张家明,工程师张继文、王华山;长安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教授吴在宝,博士、副教授冉兴龙,博士、副教授孔金玲,硕士王钊;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导王战,教授卢焕勇、滕志宏;陕西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易学发,高级工程师范增节,副研究员冯希杰;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甄广全,田野文物调查室主任、副研究员秦建明;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副研究员齐扬;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樊英峰等;其他助手和工作人员12名。
附记:西北大学地质系的专家教授还对乾陵博物馆提出的“乾陵石刻是否属就地取材”这一问题,从梁山的地质地貌和石质的纹理脉络上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西乳峰西侧和半山腰两处石质的实地查看及石质表面分析,并与乾陵无字碑、司马道东侧石鸵鸟、司马道西侧翼马石质的表面颜色对照和石质层理的分析,初步断定“乾陵石刻属就地取材制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其中卢焕勇教授还表示他将对此处石质进行详细的物理分析,取得科学资料,以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