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游乾陵记
明·宋廷佐
正德己巳(1509)重九日,予偕二三子游于梁山。山在郡城西北,唐高宗武后葬,是名乾陵。陵正南两峰对峙,上表双阙,曰朱雀门,内列石器,首华表二,次飞龙马二,朱雀二,马十匹,仗剑者二十人。次二碑,东碑无文,间刻前人题名;西碑文曰述圣记,后自制也。碑制四方如局,俗曰“七节碑”,今仆矣。次双阙,陵之内城门也。大狮二,南向。左右列诸番酋像,左之数二十有八,右之数三十,仆竖相半。背有刻,皆剥落不可读。论者谓太宗之葬,诸番酋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是也。复北行,抵后山下,并麓而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皆表双阙,树石器。于是,复抵朱雀门,将寻临川上仙之迹而吊之。遂憩阙下,削苔读碑,喟然叹曰:“悲夫!唐之有天下也。唐有天下三百年,其间厄妇寺之祸,举神器于既坠者再四矣!方武氏之据天位也,以阴悍残虐之资,幽废嗣君,诛杀唐宗室,立武氏宗庙,神尧、太宗之绪不绝如带,向微狄仁傑以口舌代斧钺,有以诛不轨之心,则唐之天下转而为周矣!今即其遗址而观,抑可以叹用心之无益也!吾想武后之营斯陵也,以为不穷奢极侈,无以耀当时而夸后世,且无以尽身后之富贵。肆兹土木器物之制,皆壮丽坚固,盖欲传之百千万世无敝也,抑岂知今日如此哉!”二三子曰:“先生之责武氏者,其言固当。但物久则坏,亦理之常,固不系于武氏之恶也!”“噫,子之言非矣!如子言,则汉文之灞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者,今当与培塿等耳,何以肃清庙而享祀无穷哉?”日既暮,乃酣饮而归。记之,以贻同游者。
——录自清·拜斯呼朗纂雍正五年(1727)刊本《乾州新志》卷5《艺文上·碑记》。清·周铭旂纂光绪十年(1884)刊本《乾州志稿别录》卷2《文录》、范紫东纂民国三十年(1941)《乾县新志》卷14《文征志》、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乾县志》之《乾陵志·附录六》(陕西省地方志丛书,2003年)亦有录文。本文记作者游乾陵之事。前段记乾陵陵园布局及文物,后段为作者触景生情所发的感慨。本文首句原为“正德乙巳重九日”,“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即1506—1521年,古代干支纪年从“丙寅”到“辛巳”,有“己巳”而无“乙巳”,故“乙巳”应为“己巳”之误。“正德己巳重九日”即“正德四年九月九日”,当公元1509年9月22日。上述诸本志书皆误。
作者宋廷佐,生卒年不详,明南京大理寺卿宋钦(?—1499)之子,字小岩,乾州(今陕西省乾县城关镇小留村)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监察御史,出守南阳,人称南阳公。以刚决明断著于时。寻罢归故里。一生博学好古,文思卓著,藻翰瑰玮,为世所宗,深受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康海(1475—1540)器重。曾纂修明弘治(1488—1505)《乾州志》,惟上海图书馆藏。所辑杨焕著作《还山遗稿》被刊入《四库全书》及《关陇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