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无字碑题刻选录

(五)乾陵无字碑题刻选录

乾陵无字碑位于乾陵陵园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侧阙楼遗址前,该碑为唐人所立,但无唐人刻字。今存题刻起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终于明崇祯六年(1633),计39人,42段。其中阳面32段,阴面10段。大致可分为抒怀诗词和记事游记两大类。抒怀诗词本书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已录,今录记事游记类如下,以兹存鉴。为叙述方便,将无字碑阳面位置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大明嘉靖四年(1525)六月上旬,陕西布政使霍州郭韶、陕西宪副洪洞韩士奇游此。

——本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最右侧,从右至左竖刻3行。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年号,1522—1566年。郭韶,明平阳霍州(今山西省霍州市)人,弘治(1488—1505)十二年己未(1499)科三甲进士。韩士奇,明平阳府洪洞(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永乐(1403—1424)举人。历任陕西分巡关内道。天顺(1457—1464)年间,贼首定山等攻汉中,韩士奇募兵饬械,设伏梳洗桥西岸下,候贼半渡,从击之,贼大乱。乱平,笃升本司副使。

成都范文光仲闇,居邠五载,数登乾陵。崇祯六年(1663)上巳,复同侄萃华、邠友秦廷辅、赵衍基、乾友张吾智、马以恕来游。

——本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右侧,从右至左竖刻3行。崇祯,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年号,1628—1644年。上巳,古时以古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以)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爰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1134)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右译前言。

——此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正中,周围饰宽6.2厘米的缠枝蔓草纹边框。框内右边阴刻契丹文字5行,左边为汉字译文6行。大金皇弟指完颜撒离喝(?—1150),《金史》有传,同名异译,又作完颜撒里曷,后改名“杲”,故《金史》本传作“杲”(《宋史》卷336《吴玠传》记为“啼哭郎君”)。金朝大将,开国功臣。金二世祖安帝跋海六代孙,胡鲁补山之子。骁勇有才略,为完颜阿骨打(1068—1123)所钟爱,常随从军中。天会五年(1127),从完颜宗翰等取宋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宋徽、钦二帝。宗翰北还后,受命定河北,降雄州。击破真定起义军。六年七月,为陕西诸路副都统,与陕西诸路都统娄室渡河攻陕西,经营渭河以西,降德顺军、泾原路镇戎军,取保川城。翌年,降宁洮、安陇二寨、下河及乐州,至西宁,尽降其都护官属,收降木波族长等。九年,下庆阳,降环州。陕西平,奉命总兵驻屯要冲。十年,收剑外十三州,败宋王彦军七千于沙会泺,克金州。十一年,连破宋军于饶峰关、固镇等地。十四年,为元帅右监军。天眷三年(1140),为右副元帅,自河中出陕西,连败宋军于凤翔、泾州、渭州。皇统三年(1143),封应国公。因久握兵在外,颇得军心,为海陵王所忌,于天德二年(1150)出为行台尚书左丞相兼左副元帅,不得予军事。十月,元帅府令史遥设受海陵密旨,假造契丹小字家书,诬告其父子谋反,遂在汴京被杀,并诛没全家。大定元年(1161),追复原爵;三年(1163),追封金源郡王,谥庄襄。

撒离喝善契丹字,擅长契丹书法,在《金史·撒离喝传》及《金史·宗义传》中均有记载,如《金史·宗义传》:“撒离喝与其子宗安家书……其书契丹小字……上有撒离喝手署及某王印。”因此,今乾陵“无字碑”上之《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记墨迹当出自他的手迹无疑,这也就突显了这篇题记铭文的特殊地位和文化价值,对今人研究契丹文字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题记对研究乾陵营建史亦是一篇难得的实物资料。第一,碑文记载证明了当时乾陵仍旧松柏成林,不然大金皇弟何以来此打猎;印证了文献中关于乾陵号为“柏城”的记载。第二,证明了乾陵在后唐末帝李从珂(934—936)下诏修复以后,历经战火,至金太宗天会十二年以前地面建筑已倒塌无遗,而撤离喝受命鸠工,预以修葺,这是乾陵建成后历史上的第三次修复(第一次是在唐贞元十四年即798年,第二次在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年即934年),真实地记载了这次修复的时间。第三,它是金代文献中关于乾陵陵园的唯一记载。

1982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凤翥、于宝麟在乾陵陵园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侧石狮后发现了另一块《郎君行记》残石,约为原碑的四分之一,当地群众称之为《金兀术碑》。

祖龙作无字碑,今乾陵亦□(承)此制。光谓高宗非武后□□□□俾鸷后□□□,堪与秦皇配也。明崇祯癸酉(六年,1633)上巳成都范仲闇(àn)书。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正中《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记框内左下角。祖龙,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21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逾年,始皇崩。祖者,始也;龙者,君也,隐语始皇。后人因号始皇为“祖龙”。秦始皇封泰山,曾作无字碑。此段题词言武则天的行为可以与秦始皇相匹配。上巳,古时以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鼎,巡历过乾陵,秋日西曛,因伤往事,故勒马登临,徘徊久焉而去。时嘉靖四年(1525)十月望日识。

——本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记框外左侧。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今陕西省蒲城县人。清朝道光时期的大学士。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的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清朝陕西名臣之一。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道光五年服阕,以一品衔署户部侍郎,授军机大臣。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古历每月十五日。

钦差武平伯陈(空1格)[熹]经过,亲书此名,根隋(跟随)头目陈通、陈见、张进、王良、毛鸾、杜成、陈兴、陈汉。(明)正德六年(1511)柒月拾肆日造。

——本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上部最左侧。武平伯,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朝游击将军陈友(约1399—约1463)天顺元年(1457)“封武平伯,予世券”。陈熹为陈友曾孙,正德五年(1510,庚午)袭侯爵。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号,1506—1521年。

少府兼承师真(直)瞻民望、监察御史完颜忽升虎用之、刺史胥谦益之、省差段继祥庆之、奉天县令李天章文卿、县丞温迪罕握奇、主薄孛术鲁疙疸、县尉孙完全甫、司侯吴昕明之,(金)兴定五年(1221)四月中旬日敬谒陵下。外郎张秀华德秀题。

——本段题记刻于无字碑中部最东侧,从左至右竖刻7行。少府、承直,此皆为宋代官职名,从八品。兴定,金宣宗完颜珣(1163—1224)的第二个年号,即1217—1222年。

皇明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楚朗溪陈仲録清刑过此。冬日如春也。

——本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右上侧。陈仲録,字子载,武陵人(?),嘉靖五年丙戌进士,历任刑部郎中、新城令,嘉靖十六年(1537)任兖州知府,后升山东按察副使、按察使(《湖广通志》卷32《选举志》,钦定四库全书)。

(北宋)政和甲午(四年,1114)冬,行劝农之事,因登乾陵。晚步临川亭,抵暮乃还。同会者五人,北豳李济泽、民王顺正夫、彭城韩涣亭叔、河南郭彦正子常、淮阳宋孝光天径,十月十有七日题。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之下,从左至右竖刻6行。政和,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号,1111—1118年。

钦差御用监太监刘(空2格)经过亲书此名。嘉靖丙午(二十五年,1546)腊月廿日。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框下之左下角。落款时间已漫泐不存。御用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由掌印太监主管,下设里外监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掌造办宫廷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钿等玩器。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御用监,康熙即位后裁撤,改设广储司,属内务府。

本条题记中“太监刘”后空2格,是否避讳或漏刻,原因不明。或为太监刘瑾(1451—1510),兴平(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本姓谈,6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坐法当死,得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武宗即位,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并以旧恩得幸,人号“八虎”,而刘瑾尤狡狠,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牴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刘]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孝宗遗诏罢中官监枪及各城门监局,瑾皆格不行,而劝帝令内臣镇守者各贡万金。”刘瑾用事期间,曾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即所谓“刘瑾变法”。后因谋反被捕,从其家中抄查出的财产,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其他珍宝细软无法统计。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据《明史》卷304《宦官一》记载,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金)正大改元(1224)夏廿九日,州司侯许柔、前醴泉簿宋寔、尉蔡仲融、进士郑相、邠人王玠同拜陵下。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偏左侧,从右至左竖刻4行。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1198—1234)年号,1224—1231年。醴泉,今称礼泉,属陕西省咸阳市,其县境西、北与乾县相邻。“夏廿九日”,中间漏月份。据《金史》卷17《哀宗上》:“正大元年春正月戊戌朔。诏改元正大。”是年夏四月廿九日为公历5月18日;夏五月廿九日为公历6月17日;夏六月廿九日为公历7月17日。

(明)正德元年(1506)五月六日,太原道乔宇、上党王云凤过乾陵同观。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左数第4段,从右至左竖刻3行。乔宇,明平乐(古称昭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字希大,武宗时官南京兵部尚书,世宗初为吏部尚书。王云凤,字应昭,成化(1465—1487)进士。授礼部主事,劾太监李广下狱,降知州。后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以优归。乔宇与王云凤、王琼,号“河东三凤”,后皆为名卿。传见《明史》卷194《列传八十二》。上党,是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古地名,古潞、泽、辽、沁四州一带的雅称,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荀子》称为“上地”。《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兵部员外郎蓬溪张庠,奉敕册封韩府,经过陵下。时嘉靖丙戌(五年,1526)腊月廿日也。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左数第3段,从右至左竖刻3行。张庠,明代蓬溪(今四川省遂宁市)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进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贵州兵备副使。因都匀苗民反叛,张庠上任,整饬兵马,直捣其巢,执首领,释放胁从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杨恒又倡乱,庠率兵剿破,声名大震,去任之时,士民卧辙攀留。《贵州通志》有载。

省椽胥恒同弟泰因省亲兄刺史,敬谒陵下。(金)兴定辛巳(五年,1221)重阳日题。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左数第2段,从左至右竖刻3行。省椽,《元史官志》:“中书……汉人省椽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辞海》:“佐治之吏,正曰椽,副曰属。”兴定,金宣宗完颜珣(1163年—1224年1月14日)年号,1217—1222年。重阳日,古历九月九日。

嘉靖甲申(三年,1524)仲冬十有一日,西蜀杨仪、帝丘桑溥同过陵下。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部最左侧,从右至左竖刻2行。杨仪(1488—约1560),字梦羽,号五川。常熟(今属江苏省)人。明朝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工部主事,转礼部、兵部郎中,官山东副使。后移病家居,唯以读书、著述为事。藏书楼有“七桧山房”,又别建“万卷楼”,藏书其中,多宋元本及法书名画、鼎彝古器。有《螭头密语》《骊珠随录》《高坡异篡》《古虞文录》等。

桑溥,字汝公(一说伯雨),明濮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范县一带)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雷泽知县;十三年(1518)迁华州知州。在任善理讼,为政清廉。嘉靖时迁固原镇兵备副使。鞑靼兵入边,溥邀击破之。后升浙江按察使,因忤浙中权贵,被劾落职回乡。有《闲居二集》。

钦差镇守宁夏都知监太监张弼,(明)正德八年二月二十五日(1513年3月31日)书。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下部之间偏右侧。都知监,明朝宦官官署名。明代宫廷置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膳、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等十二监,各设掌印太监等主管,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佥书、掌司、长随、奉御等员。原掌宫廷各监行移、关知、勘合,后仅随皇帝前导警跸。

张弼,字汝弼,自号东海,晚号东海翁。明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区)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进员外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治绩颇著。谢病归,士民为立祠。张弼自幼颖拔,好学不倦,善诗文,成一家言。尤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张东海之名,流播外裔。著有《张弼文集》文集5卷、诗4卷,《四库总目》和鹤城稿并行于世。存世书迹有《鹤城稿》《东海》《唐诗七律卷》等。传见《明史》卷286《文苑二》。

杨焕然纳南漕印后,癸丑(1253)清明,还故里,与武功张君美同谒陵下。门人员择书,高简刻。时亲旧城居者七,田居者二十有一。悲夫!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下部偏右侧上部,字迹剥落已不能读,字下加点者补录自范紫东纂民国三十年(1941)刊本《乾县新志》附刊《元奉天杨奂(焕然)撰,明·宋廷佐辑:〈还山集稿·卷上·文集·乾陵题名〉》。南漕,利用水道转运南方粮食。

杨奂(1186—1255),初名焕,后改为奂,字焕然,又名知章。元乾州奉天(今陕西省乾县)人。初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1241)检文判,误“奂”为“英”,不敢私改,故又名英云。太宗九年(1237)诏宣德课税使刘中试诸路儒士,杨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中书令耶律楚才(1190—1244)荐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职十年,以老病致仕。卒谥文宪。著有《还山集》(前集81卷,后集20卷。《元史》作60卷。元好问作杨奂神道碑则称120卷),《天兴近鉴》(亦名《朝政近鉴》)30卷,《正统书》60卷。传见新《元史》;范紫东纂民国《乾县新志》卷12《人物志·文学》亦载。

明嘉靖乙酉(四年,1525)岁除日,参政苍谷王尚綗、副使泽山桑溥,送太傅邃菴杨公还朝过此。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下部偏左侧上部。除日,指夏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即古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又称“岁除”“除夕”“死日”。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苍谷,地名,今江苏省南宁市。泽山,明濮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范县一带)。

邃菴杨公即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菴,又号石淙。其先云南安宁人。父亲杨景,以化州(今广东省化县)同知任上致仕(退休),携家小居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杨一清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朱见深命内阁择师教之。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年(1472)进士。父丧,葬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遂家焉。服除,授中书舍人。久之,迁山西按察佥事,以提学副使督学陕西。一清貌寝而性警敏,好谈经济大略。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谙熟西北军事防务,对历史地理了如指掌。入为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卒赠太保,谥文襄。传见《明史》卷198《列传八十六》。

钦差两镇榆宁夏太监韦克恭,因赴京过乾陵,登临观叹,故书此名。

——本条题记刻于无字碑阳面中部偏左下侧,无时间题记。首字“钦”字在上条题记之末“也”字之下,推测时间应在“嘉靖丙戌(五年,1526)腊月廿日也”之前。

钦差镇守宁夏内宫监太监吕洪上乾陵。嘉靖拾捌年(1539)拾月终到此书。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中下部之偏左侧。内宫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由掌印太监主管,下设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所属有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掌宫室、陵墓营造及铜锡妆奁、器用与冰窖等。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内官监,旋改称宣徽院,康熙即位后裁撤,改设会稽司,属内务府。

□□□□□□□□□□□□□□□□□□□□断□□蝉鸣已□□□□□□□□□□□□□□□□□□□□千古□□□□□。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下部左上角,字迹遭人为敲击漫漶已无法识读。

□□□□□□□□□□□□□□□□□春日□□□□过□□望□□□□□梁山□□□□□□□□□□□□□□□□□□□此□□□□四□奉梁山□□高宗□□□□□□□□□□□无□焉□□□□□□□□□□□□□□□则天乾陵□□□□□□高宗□□□□□□□□□□□□□□□□□□□□□□□□□□□□□□知有□□□□□□□□□□□□□□□□□□□。

明嘉靖□□月四日题

——此段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右下角,文字遭人为敲击漫泐已不可读。

嘉靖戊子(七年,1528)夏四月六日,送大中丞翟老先生登此,郡人宋嘉祐题。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左下角左数第二条。大中丞,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抚的加衔,故有此称。

郡人刘汝梅调元马□□韶携琴书游此,时嘉靖丁亥(六年,1527)二月四日也。

——本条题记刻于乾陵无字碑阳面左下角。刘汝梅,贡生,曾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训导(见范紫东《乾县新志》卷12《人物志·选举志》)。

(北宋)宣和改元(1119),劝农出郊,休辔梁山,晚,余入郭淮蒲中来扶安道,圃田周无忌汉道,鄱阳宁津仲济,邯郸李思海孝初,岐下范汝听用言,河南郭彦正子常同焉。仲春中澣日,守郡吏汴梁李士观之孚题。

——宣和(1119—1125),宋徽宗赵佶年号。“中澣日”又称“中浣日”,是古人的一种记日方法,即第二个十天的假期。

建安暨唐裔公本摄郡事来游。(北宋)政和戊戌(八年,1118)孟夏望日。

——孟夏,古历四月;望日,古历每月十五日。

丁亥清明日,权县事范益率致政马麟之、监征高士若、郝雄承、贠延年、薄孟及申恭谒陵下。是日,丽景乐霁,春气融达,游人共乐,排烛夜归。

——本条题记时间无考。据考证,乾陵无字碑上目前发现的题记,起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止于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共530年,其间之“丁亥清明日”,依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和王双怀主编《中华日历通典》之记载,有:①北宋徽宗大观元年三月初七日(癸巳,1107年4月1日);②金世宗大定七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戊申,1167年4月1日);③金哀宗正大四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三月十三日(壬戌,1227年3月31日);④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十六日(丁丑,1287年3月31日);⑤元惠宗至正七年二月十八日(辛卯,1347年3月30日);⑥明成祖永乐元年二月二十一日(丙午,1407年3月30日);⑦明宪宗成化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庚申,1467年3月29日);⑧明世宗嘉靖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乙亥,1527年3月29日)⑨明神宗万历十五年二月三十日(己丑,1587年4月7日)等9处。记之以待方家稽考。

宛丘宋孝光天径,作承万年权邑奉天,挈家共谒乾陵,徘徊历览终日。(北宋)政和甲午(四年,1114)仲秋晦日,男才申甫侍行。

——晦日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指夏历(古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北宋政和甲午(四年)仲秋晦日为古历八月三十日,即公元1114年9月30日。

范致明谪官漆水。(北宋)政和元年(1111)天祺节后一日,同邑尉郭韶又善来谒乾陵,寅亮、寅畏从行。

——范致明,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北宋官员。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榜眼,授待制,后贬岳州酒税监。著有《岳阳风土记》,考证郡县历史沿革、山川变化、古迹存亡等,清代时被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中。谪官,贬官另任新职。

天祺节,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正月壬戌,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其制度一如天贶节(六月初一)。仁宗嫌名不雅,改为天祺节。此日全国放假一天。

开封王谷正叔,按行边部,南还京兆,道经奉天,同邑尉李定应之恭拜乾陵。时男仅从行。(北宋)崇宁癸未(二年,1103)季冬初八日题。

——本条题记是乾陵无字碑上最早的题刻。王谷,字正叔,宋颍川郾城(今属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官至大理卿,有史才。儒学之外,寓意丹青,多取昔诗词中意趣为写图绘,直率皆潇洒。居郾城邑之南城,有小亭,榜曰“隐亭”。川原明秀,甚类江乡景物。王谷常游其上,得助甚多,时发其妙于毫端。有作品《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清河书画舫》等。季冬初八日,即古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

陕西都□□□□□都□□□□□□□嘉靖□年三月□日过此。

——本条题记字迹漫漶较多,无考。

□□□杰□开天□亥贞元□月廿二。

——本条题记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