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右仆射郑国公杨再思墓碑铭文

(十二)尚书右仆射郑国公杨再思墓碑铭文

杨再思,本名綝,字再思,以字行。其墓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郑国公杨恭公》,此碑刻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六月,唐昭宗文德元年(888)埋入唐僖宗李儇靖陵(位于今陕西省乾县铁佛镇南陵村东)墓室,1995年7月出土。为乾陵所出首批陪葬墓墓碑之一。现存墓碑为青石质,无首、无座;顶部原刻六螭现仅残存五首(左三右二),螭身、碑圭及底榫皆被凿掉;碑身两侧线刻蔓草纹饰,间以瑞兽形象。现存墓碑高211厘米,上宽(不含螭首)104厘米,下宽112厘米,上厚33厘米,下厚37.5厘米。碑面上部文字风蚀漫泐严重,隐约可辨者仅十之一二;下部文字可辨者十之七八。碑文隶书,竖行阴刻,凡32行,满行67至69字,现存1000余字。撰文者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上柱国汝南郡开国公岑羲。无书丹及镌刻者题名。

碑主杨再思,两《唐书》有传,为乾陵陪葬者之一(墓址待考),因其墓碑于文德元年(888)埋入唐僖宗靖陵墓室中,故此碑石文字在后代所编的《金石录》《文苑英华》及《全唐文》等诸书中均未见著录。墓碑出土后,由于碑面文字泐蚀漫漶殆尽,未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后在《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补遗七》)和《全唐文补编》(全三册,中华书局,2005年)中均有收录(《全唐文补编》所收录文源于《全唐文补遗》第七辑)。兹据原碑石字迹录文如此(空格△,行末∥,标点为录者所加。与《补遗七》录文不同者字下加点“.”,“()”内文字为《补遗七》录文):

大唐故尚书右仆射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郑国公杨恭公△△银青光禄大夫行(《补遗七》脱“行”字)尚书左丞上柱国汝南郡开国公岑羲撰∥

昔三皇氐(《补遗七》为“□”)张,神明之祀(《补遗七》误为“化”),□(《补遗七》为“有”)□先□(《补遗七》为“大”)□之臣,以利天下,五帝□□□和之德,有羲仲皋陶之辅,允代天工,自揖让不还淳瀍遊(《补遗七》误为“泽源远”)邈姬□□(《补遗七》为“发以”)□焚底业,□□□挹(《补遗七》为“□”)钺之□(《补遗七》为“助”)汉高以拯□∥□(《补遗七》为“被”)图萧张,立运筹之□□(《补遗七》为“绩逮”)□□□□纲(泐5字)钦(《补遗七》为“□”)明□□股肱,无翊佐之功于赫。△△△△△帝唐□(《补遗七》为“陶”)冶□古枢衡升(《补遗七》误为“斗”)极立(《补遗七》为“□”)□(《补遗七》为“授”)两仪之先□□□□奋庸□元(《补遗七》为“□”)之佐,其有□∥□一德□□(《补遗七》为“顿”)三(《补遗七》为“□”)阶吐纳,丝□□□於□□□□□(《补遗七》为“枢”)□□□(《补遗七》为“圣人”)□□□□(《补遗七》为“其”),惟郑国公乎。公讳綝,字再思,其先居于恒农之华阴,今为郑州原(《补遗七》误为“源”)武人也。其□(《补遗七》为“源”)□□派姬水□长澜其德□∥□□(《补遗七》为“承”)公□(《补遗七》为“刘”)之□□(《补遗七》为“遗庆”)西京鼎□□处(《补遗七》误为“岩”)高於(泐6字,《补遗七》多1字)上□□□□代(《补遗七》为“□”)仁经义,伟业盛於旗□□(《补遗七》为“常祖”)乾德家风(《补遗七》多一“□”)道隆於洙泗,稽诸惇史,不其盛欤。△曾祖□(《补遗七》多一“□”),隋通(《补遗七》脱“通”字)直散骑常侍(《补遗七》为“□□□”),北中□∥□□尚书郎、阳城(《补遗七》为“□□”)太守,(泐5字)齐□□□□□(《补遗七》为“外”)(泐7字)。△△(《补遗七》作缺字)考行表(《补遗七》为“□”),△△皇朝雍州(《补遗七》为“□□□”)高陵、长安二县尉,始州黄安令,赠使持节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又赠节□成武(《补遗七》为“□□□”)□(《补遗七》多一“□”)四州诸军事,□□都(《补遗七》为“□”)督□积乎(《补遗七》误为“于”)。身福(泐6字)称穹昊淑清之气,履冰霜□□之姿。幼而敦庞,长而方大,居以恭肃,行以恺□。□□□智其□□□潜也,□∥(泐7字)圃之(泐7字)(《补遗七》缺1字)□(《补遗七》为“由”)是(泐6字)(《补遗七》缺1字)□(《补遗七》为“钦”)风弱冠,明经擢第,解褐授□□□武尉,衾木作(《补遗七》为“□承□”)诫居膏不染清风扇於三邑(泐5字)郡,历同州、澄城□∥□□(《补遗七》为“清”)□□□□□□□(《补遗七》为“举敕绶”)(泐10字)□(《补遗七》为“异”)□□(《补遗七》为“公”)□□□□(《补遗七》为“希”)洚淳(《补遗七》误为“惇”)仁(《补遗七》为“□”)(泐10字)(《补遗七》多1字)算(《补遗七》为“□”)□嘉□(《补遗七》为“誉”)渐於周行英徽,塞乎时听,俄拜□(《补遗七》为“监”)□□□□(《补遗七》为“霜”)□□□□(《补遗七》为“介”)然持(《补遗七》为“特”)□(《补遗七》为“立”)∥(泐7字)□(《补遗七》为“敕”)(泐5字)□(《补遗七》为“昔”)(泐10字)□□(《补遗七》为“特降”)(泐12字)(《补遗七》缺1字)而君□□□□浊而奸吏风变,俄拜秘(《补遗七》误为“校”)书郎、迁(《补遗七》为“□”)□□员(《补遗七》为“□”)外郎、□□(《补遗七》为“祠部”)郎中、怀(《补遗七》为“铅”)∥(泐14字)(《补遗七》缺1字)□□(《补遗七》为“寻除”)右御史□□(《补遗七》为“中”)(泐7字)(《补遗七》缺1字)总(《补遗七》为“□”)朝纲(《补遗七》为“□”)(泐12字)(《补遗七》多1字)俄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补遗七》为“□”),□恒农(《补遗七》为“□”)县开国男,加银青∥光禄(《补遗七》为“□□”)大夫。□□□□(《补遗七》为“翼戴”)□□□□(《补遗七》为“实懿”)(泐5字)□(《补遗七》为“于”)(泐6字)□(《补遗七》为“间”)□□(《补遗七》缺一“□”)下除右御史大夫,延□□(《补遗七》多一“□”)史(《补遗七》为“□”)大夫,□□□□(《补遗七》多一“□”)太子□□□□(《补遗七》为“雍”)□□□(《补遗七》为“于时”)□□□□(《补遗七》缺一“□”)朝政惟疑(泐5字)∥□□□(《补遗七》为“肱”)□□□□(《补遗七》为“命耳”)(泐11字)(《补遗七》缺5字)检校蒲州(《补遗七》为“□□□□”)□□□□清静(《补遗七》为“□□”)贪夫□□□之心(泐9字)□□(《补遗七》为“之化”)□□□□□(《补遗七》为“者异声称”)□□□□(《补遗七》为“征拜”)□□□(《补遗七》缺一“□”)□(《补遗七》为“阖”)□怀仁□(《补遗七》为“立”)□□(《补遗七》为“颂”)德□(《补遗七》为“进”)∥(泐14字)□(《补遗七》为“不”)(泐10字)(《补遗七》缺1字)□於(《补遗七》为“留□”)奏(《补遗七》误为“奉”)稿,俄拜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弎(《补遗七》为“□□□□□□”)品,兼太子右庶子,京师留守,□(《补遗七》为“改”)封广平□□,□检校杨州长(《补遗七》为“□□□”)史(《补遗七》误为“又”),拜都∥□□□(《补遗七》为“不”)(泐5字)(《补遗七》缺1字)尚书□检校(《补遗七》为“□□”)中书令(《补遗七》为“□□”)、迁侍中(《补遗七》为“□□□”)、□(《补遗七》缺5字)光禄(《补遗七》为“□□”)大夫,食实(《补遗七》为“□□”)封弎(《补遗七》为“二”)百户。□□(《补遗七》为“改封”)(泐8字)拜(《补遗七》误为“迁”)尚书右仆射,总(《补遗七》为“□”)恒左□(《补遗七》为“参”)至(《补遗七》为“□”)极□□(《补遗七》缺2字)览观□(《补遗七》为“机”)□□位□□□□天道□(《补遗七》为“总”)∥□□□□□(《补遗七》为“氲下”)(泐6字)(《补遗七》缺2字)□□□禄(《补遗七》为“含灵之宠”)□夫□称公辅道茂□(《补遗七》为“人”)□□(《补遗七》为“孰”),能出(《补遗七》为“□□”)入三台丹青於□□□□□□□(《补遗七》为“化周於八”)座黼藻于彝章,□□□□(《补遗七》为“雅性”)□□□□□□(《补遗七》为“素怀冲虚”)虽道存□(《补遗七》为“经济”)□□□(《补遗七》缺1字)於庙堂∥(泐6字)□(《补遗七》为“於”)□□□□(《补遗七》缺1字)年□□□□(《补遗七》为“华暮齿景”),暨秋方(泐9字)陈祈□□松而(《补遗七》为“□□”)(泐9字)(《补遗七》缺8字)皇情逎眷,方赖于胡公达人,□满□(《补遗七》为“还”)违於疎传形神□倦寝□(《补遗七》为“疾”)∥□□,春秋七十有六。以景龙三年岁次己酉六月戊申,薨于胜业(《补遗七》为“□”)里之私第。(泐9字)(《补遗七》缺5字)兴□□之悲,群辟缠哀,有绝弦之痛,乃降。△△△中敕择曰:△△△△△△∥(泐5字)(《补遗七》缺1字)□(《补遗七》为“门”)□□□(《补遗七》为“罢”)朝三日,百官赴哭,赠特进并(《补遗七》补“[并]”)州大都督,□□□□百段,米粟□百石。凡□丧(《补遗七》为“□”)□,咸(《补遗七》为“□”)令官给,赠东园秘器,所(《补遗七》误为“有”)司备礼册命,令光禄卿杨元(《补遗七》误为“光”)琰监护。雍州司马∥□□□□(《补遗七》为“为副”)□□□□(《补遗七》为“中”)□□(《补遗七》为“器”)□□□(《补遗七》为“之”)□□□□行己□□(《补遗七》为“践五”)□□(《补遗七》为“以”)□□□其(《补遗七》为“□”)□□□(《补遗七》为“犹”)嵩岱之峻□□□□也□其□(《补遗七》为“涯”)□犹河海之泓澄,不可溺也。自青襟□(《补遗七》为“筮”)仕,华发登庸,口无择言,满∥□□□□□□(《补遗七》为“起身兼”)□□□(《补遗七》缺1字)□(《补遗七》为“周”)海内□□□□(《补遗七》为“故”)□光辅三朝,吮(《补遗七》为“□”)厘□□□副(《补遗七》为“□”)□之奇(《补遗七》为“□”)□明(泐5字)□(《补遗七》为“之”)雄,能(《补遗七》为“□”)留惠爱,三居紫诰之地,□□(《补遗七》为“誉穆”)专车,再入青锁之门,荣高负□(《补遗七》为“玺”),握南宫之∥□□□□□(《补遗七》为“东朝之”)(泐7字)□(《补遗七》为“三”)(泐5字)(《补遗七》缺2字)雨(《补遗七》为“尔”)於四时转机□□五□寿□元老□□□(《补遗七》为“贵为冢”)臣(泐8字)(《补遗七》缺1字)之日(泐7字)□(《补遗七》为“保”)福禄而恒存(《补遗七》误为“孝”)卒栝,囊而□咎其生∥,(泐5字)(《补遗七》缺1字)之其(《补遗七》为“□”)(泐10字)国朝□(《补遗七》为“衣”)冠鼎(《补遗七》为“□”)臣,□□□机(《补遗七》为“□”)名□(《补遗七》为“器”)□□□始未公(《补遗七》误为“有”)□□者□(《补遗七》为“焉”)前(《补遗七》为“□”)夫人河东裴氏,新都县主,□□□(《补遗七》为“彦”)之女也;后夫人清河张氏,唐(《补遗七》为“□”)侍中文∥□□□□(《补遗七》缺1字)。曰□(《补遗七》为“其”)□十(《补遗七》为“□”)(泐10字)□(《补遗七》为“田”)□□□□(《补遗七》缺1字)玺(《补遗七》误为“酉”)合葬陪於(泐9字)(《补遗七》缺5字)□□(《补遗七》为“太常”)□□,谥曰恭。公(《补遗七》为“□”)礼也。宠臣(《补遗七》为“□□”)□□礼(《补遗七》为“□”)(泐9字)於茂(《补遗七》为“□”)陵,羽(《补遗七》误为“门”)旆逶迤,长归於毕陌,非□∥□□□□(《补遗七》缺2字)亮之□(《补遗七》为“义”)(泐9字)相(《补遗七》为“□”)(泐6字)□(《补遗七》为“竭”)(泐6字)□(《补遗七》为“子”)□□(《补遗七》为“中”)□□□□□(《补遗七》为“良”)□□□□□(《补遗七》为“栋杆”)□□□□(《补遗七》为“於”)□□□□□(《补遗七》为“纪”)清政(《补遗七》误为“白”)於家□(《补遗七》为“凤”)永惟冈(《补遗七》误为“文”)极(《补遗七》误为“武”)之哀,思谋不朽∥(泐14字)武(泐52字,《补遗七》仅记下缺)∥(泐14字)东(泐20字,《补遗七》缺1字)孝爱(《补遗七》为“□”)神□聪明不惊,宠辱(《补遗七》为“□□”)五□荣名千(《补遗七》误为“才”)秋(《补遗七》误为“称”)□智德乃老成,其质皓白,其道□□□(《补遗七》为“忠贞其”)负(《补遗七》为“□”)∥(泐15字)□(《补遗七》为“已”)(泐10字)□(《补遗七》为“克”)(泐5字)(《补遗七》缺1字)。圣图△△△△△天启,良佐云□(《补遗七》为“从”)□□(《补遗七》为“振”)(泐8字)帝□□亮(《补遗七》为“□”)时□□高□□(《补遗七》为“降”)礼□∥(泐11字)(《补遗七》缺2字)五(泐5字)(《补遗七》缺2字)咸□□□□(《补遗七》为“两”)(泐12字)重△△△△王猷是讬(《补遗七》误为“记”)□(《补遗七》为两小字“其□”)□□□(《补遗七》为“再登为”)相(泐6字)□(《补遗七》为“献”)纳功(《补遗七》为“力”)(泐12字)□(《补遗七》为“诣”)□□□□(《补遗七》为“毕举”)□□□∥□□□□其(《补遗七》为“□”)□□□(《补遗七》为“朋”)(泐5字)臣寔□之(《补遗七》为“□”)□□□(《补遗七》缺1字)元老维(《补遗七》误为“惟”)国之□□(《补遗七》为“典”)□□修(泐5字)事不朽,遗文是□□(《补遗七》为两小字“其□”)波惊□(《补遗七》为“竹”)□景□□□(《补遗七》为“扶桑”)□丧金碧,时倾栋梁。□□(《补遗七》为“恨结”)□□□(《补遗七》为“冤”)□彼苍。∥□而(《补遗七》为“□”)□□□乃名扬(《补遗七》为“□□”)□恸结(空9格)(《补遗七》误为四“□”)上皇哀,加群辟,宠延珠(《补遗七》为“□”)鐩(《补遗七》误为“襚”),乐辍金石,何以追荣,桓圭冒册,何以□(《补遗七》为“送”)远,溢(《补遗七》为“□”)车溢陌。其九。仁焉而亡,智笃而尽,伊吕既谢。彭聃亦殒∥望(《补遗七》为“□”)□增(《补遗七》为“□”)□语今齐轸,休风懋列(《补遗七》为“冽”),千载无泯。其十。(空7格)先天弍年岁次癸丑六月□□立(此句《补遗七》仅识一“月”字)。∥

——作者岑羲(?—713),字伯华,南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孙。文昌右相岑长倩之侄。岑羲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参军、金坛令、汜水令、天官员外郎、中书舍人、秘书少监、吏部侍郎。

景云元年(710),岑羲升任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便被罢相,出任陕州刺史。先天元年(712),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以保护睿宗之功进拜侍中,封南阳郡公。唐玄宗继位后,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图谋不轨,意欲作乱。开元元年(713)七月,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岑羲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