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记事

第一章 历史文献记事

(683.12—1949)

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本永淳二年,是年十二月丁巳改元。癸未)

12月27日(古历十二月丁巳,即初四日),唐高宗李治崩逝于东都洛阳宫之贞观殿,时年56岁。临终遗愿:“天地神祇(qí)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遗诏:“七日而殡……园陵制度,务从节俭。”(《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16页。按:《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记为“十二月己酉”,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永淳二年十二月甲寅朔,无“己酉”日,当以《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和《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为是)

是年底,皇太后武则天根据高宗遗愿,遣太史令和卜陵使在关中为高宗堪舆葬地,选取雍州好畤县(今陕西省乾县)之梁山为陵址,以吏部尚书韦待价摄司空,为山陵使(《新唐书》卷98《韦挺传附待价传》载:“武后临朝,摄司空,护营乾陵,改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中华书局,1975年,第3904页),户部郎中、朝散大夫韦泰真(627—687,字知道,京兆杜陵人。两《唐书》无传)为将作大匠,开始营建乾陵寝宫。(据《大唐故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上柱国临都县开国男京兆韦公[泰真]墓志铭并序》,墓志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

武功县主簿韦维(字文纪,湖北安陆人)受命督役乾陵工程。“会岁饥,均力劝功,人不知劳”。(《新唐书》卷118《韦凑传附韦维传》,第4270页。《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和《武功县志·官师志第五》有传)

乾陵营建时,安定乌氏(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人梁师亮(字永徽,649—696)负责筹运粮草。“永隆二年(681),以运粮勋蒙授上柱国。既而钦明餍代,宫车晏出,守文承历,园陵缮修,纪市功成,实凭子来之力;榖林务毕,仍覃(tán)发衷之旨。垂拱二年(686),以乾陵当作功别敕放选,释褐调补隐陵署丞(从九品下)。”(据《大周故珍州荣德县丞梁君(师亮)墓志铭》。录文见《全唐文》卷994,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01—10302页;《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00页。隐陵即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陵。《资治通鉴》卷192载,武德九年十月一日,唐太宗李世民“诏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曰隐”。《唐大诏令集》卷31载,贞观十六年六月七日,李世民《息隐王追复皇太子诏》曰:“思备哀荣,式加礼命,可追复皇太子。谥仍依前。陵曰隐陵,置令下官,并加户守卫。”《唐会要》卷21《诸陵杂录》记载:“息隐太子建成陵在京兆府长安县界。”约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第五桥村附近)

684年(是年正月初一,中宗改嗣圣元年;二月七日,睿宗改文明元年;九月六日,武则天改光宅元年。甲申)

6月3日(古历五月丙申,即十五日),睿宗李旦(唐高宗与武则天第四子)护送高宗灵驾从东都洛阳西返长安。(《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全唐文》卷96;《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光宅元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20页)

9月25日(古历八月庚寅,即十一日),武则天以司徒摄司空霍王李元轨、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刘齐贤(《旧唐书》卷64《霍王元轨传》载:“高宗崩,与侍中刘齐贤等知山陵葬事。”第2430页;《新唐书》卷79《霍王元轨传》“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事”,第3554页)知山陵葬事,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寝宫。(《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12页;《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纪》与此记载相同,第83页)

是年,高宗陵寝初安,寻求侍卫之臣,鼎州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庞同本以“名德俱重”而“妙膺此选”,皇帝敕授为“乾陵宿卫”(第一任宿卫官员)。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庞同本遘疾于宿卫所,八月四日(辛酉,693年9月9日),薨于留守所;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壬寅,是日改元神功,696年9月29日),与夫人合葬于恭和乡旌义里即今乾县阳洪镇上陆陌村附近。(据《大周故左千牛卫将军上柱国庞府君铭》,墓志现藏乾陵懿德墓管理所)

是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唐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改为邠州)之永寿置奉天县,以奉乾陵。(《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第963页;《旧唐书》卷38《地理一》与此记载相同,第1398页)

12月13日(古历十一月二日),中书令薛元超卒,年六十二。诏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大唐故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元超]墓志铭》记载:“以光宅元年十一月二日薨于洛阳之丰财里,春秋六十有二。”而《旧唐书》卷73《薛收传附子元超传》载:“弘道元年,以疾乞骇,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第2591页。《新唐书》卷98《薛收传附元超传》与此记载相同,第3893页。墓志为当时人所撰写,故两《唐书》本传误记,当以墓志记载为是)

685年(武则天垂拱元年,是年正月一日改元,乙酉)

3月2日(古历正月二十二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刘仁轨去世,年八十四,“[武]则天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第2796页。《新唐书》卷108《刘仁轨传》记为“卒年八十五”,第4085页)

5月30日(古历四月廿二日),中书令薛元超陪葬乾陵。(据《大唐故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元超]墓志铭》。墓志现藏乾陵博物馆)

8月22日(古历七月十七日),燕国公李谨行卒,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新唐书》卷110《诸夷蕃将传·李谨行传》,第4123页。据《大唐故右卫员外大将军燕国公墓志铭》载:“以永淳二年七月二日(683年7月30日)薨于鄯州河源军,春秋六十有四。……即□垂拱元年七月十七日(8月22日),陪葬于乾陵所。”墓志现藏乾陵博物馆)

690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是年正月一日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九月九日改元天授,庚寅)

8月22日(古历七月丁亥,即十三日),高宗李治第四子、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母萧淑妃)“因谋反罪”在押解洛阳途中于龙门驿被勒死。高宗李治第三子、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母后宫杨氏)闻听后自杀(《资治通鉴》卷204,武则天天授元年七月条,第6466页。《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所记略同,第121页)。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武则天去世后,二人均陪葬乾陵。

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是年九月改元为神功,丁酉)

1月5日(古历正月十七日,庚辰),乾陵署令独孤思贞(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卒于乾陵衙署官舍,春秋五十有六。(据《大周故朝议大夫行乾陵令上护军公士独孤府君(思贞)墓志铭并序》,墓志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村。《唐代墓志汇编》(上)神功0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20—921页)

699年(武则天圣历二年,己亥)

是年十月,特进、文昌左相王及善卒,年八十二岁,皇帝废朝三日,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28页;《旧唐书》卷90《王及善传》,第2911页。《新唐书》卷116《王及善传》与此记载相同,第4241页)

700年(武则天圣历三年,庚子)

是年九月,内史狄仁傑卒。(《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29页)其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乾州古城)北门外东北约3千米处西兰公路东侧。墓冢封土南侧竖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敬书的《唐狄梁公墓》墓碑一通。(墓碑现存乾陵博物馆。据明·祁光宗《关中陵墓志》“唐狄仁傑墓”条记载:“梁公于唐有洗天浴日功,卒葬乾州[城]北门外五里,当乾陵东。”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亦载,并言“知州杨殿元查合知当在此也”)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是年正月改元,乙巳)

2月22日(古历正月乙巳,即二十四日),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李显,23日(丙午),李显即皇帝位于洛阳通天宫。24日(丁未),武则天徙居上阳宫。

3月3日(古历二月甲寅,即初四日),中宗复国号依旧为唐。13日(甲子),追封李素节为许王,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仍以礼改葬,陪葬于乾陵。(《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36—137页。《新唐书》卷81《许王素节传》与此记载相同,第3588页)

12月16日(古历十一月壬寅,即二十六日),武则天“崩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应为82岁),“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32页;《新唐书》卷76《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与此记载相同,第3484页。《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记为“十二月壬寅,则天皇太后崩”,第141页,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神龙元年十二月丁未朔,无“壬寅”日,应以两《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为是)

武则天驾崩时,遗言合葬乾陵,中宗李显欲尊遗志,太史令严善思上疏,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臣又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乃动众加功,诚恐多所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玄宫,既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作,为害益深。又以修筑乾陵之后,国频有难,遂至则天太后权总万机,二十余年,其难始定。今乃更加营作,伏恐还有难生。……伏望依汉朝之故事,改魏、晋之颓纲,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反对合葬,中宗李显并未采纳。(《旧唐书》卷191《方伎传·严善思传》,第5102—5103页;《新唐书》卷204《方伎传·严善思传》与此记载相同,第5807—5808页)

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丙午)

2月8日(古历正月丙申,即二十一日),中宗李显护送则天皇后灵驾西还长安。(《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41页)7月2日(古历五月庚申,即十八日),合葬武则天于乾陵玄宫(《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32页)。同日,中宗李显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和第七女永泰公主李仙蕙享“号墓为陵”葬制,陪葬乾陵。(据《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记载:“以神龙元年追封为永泰公主。粤二年岁次景午五月癸卯朔十八日申有制,令所司备礼,与故驸马都尉合窆于奉天之北原,陪葬乾陵,礼也。”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神龙二年五月癸卯朔,十八日为庚申日,即公历7月2日。墓志现藏乾陵博物馆)

8月13日(古历七月一日),中宗李显以李贤次子嗣雍王李守礼为特使,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迁雍王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据《大唐故雍王墓志铭》载:“以神龙二年七月一日,迁窆,礼也。”《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志铭》载:“神龙元年,宝历中兴,宸居反正,恩制追赠司徒;令胤子守礼往巴州迎柩还京,仍许陪葬乾陵柏城之内,自京给鼓吹仪仗送至墓所。”《旧唐书》卷86《章怀太子贤传》载:“神龙初,追赠司徒,仍遣使迎其丧柩,陪葬于乾陵。”第2832页;《新唐书》卷81《章怀太子贤传》载:“神龙初,赠司徒,遣使迎丧,陪葬乾陵。”第3591页)

先是,唐睿宗文明元年二月壬申(二十日,即公元684年3月11日),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薨于巴州别馆,年三十一岁。(据《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志铭》记为“以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卅有一”,前后相差七日。当以《雍王墓志》记载为是。两墓志现藏乾陵博物馆)武则天垂拱元年三月二十九日(685年5月7日),追赠李贤为雍王,谥曰“悼”,葬于巴州化城县境。(据《大唐故雍王墓志铭》载“垂拱元年三月廿九日,恩制追赠雍王,谥悼,葬于巴州化城县境”,而《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载:“垂拱元年四月廿二日(5月30日),皇太后使司膳卿李知十持节册命追封为雍王。”当以《雍王墓志》记载为是)景云二年(711),睿宗李旦追赠李贤为皇太子,谥曰“章怀”,并将太子妃清河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丁未)

2月23日(古历正月丙辰,即十七日),以旱,亲录囚徒。3月8日(己巳,即三十日),中宗“遣武攸暨、武三思往乾陵祈雨于则天皇后,既而雨降,上大感悦。”(《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43页;《新唐书》卷206《外戚传·武士彟传附三思传》与此记载相同,第5841页)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戊申)

先是,《贞观礼》规定,每岁以春、秋仲月巡陵。显庆五年(660)高宗诏:先皇诸陵,“岁春、秋季一巡,宜以三公行陵,太常少卿贰之,太常给卤薄,仍著于令”。至武后时,乃以四季月、生日、忌日遣使诣陵起居。是年,右台侍御史唐绍上书以“礼不祭墓,唐家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天授之后,乃有起居,遂为故事。夫起居者,参候动止,事生之道,非陵寝法。请停四季及生日、忌日、节日起居,准式二时巡陵。”中宗李显手敕:“乾陵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它陵如绍奏。”至是,献陵、昭陵、乾陵皆日祭。太常博士彭景直引经据典,对“日祭陵”提出反对,中宗李显以“礼官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沿革,何专古为?乾陵宜朝晡进奠如故。昭、献二陵日一进,或所司苦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新唐书》卷14《礼乐志四》,第363—364页;同书卷199《儒学传·中·彭景直传》与此记载相同,第5670页)延续以往祭祀礼仪。

709年(唐中宗景龙三年,己酉)

8月3日(古历六月戊申,即二十三日),尚书右仆射杨再思病卒,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据《大唐故尚书右仆射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郑国公杨恭公(再思)□(之)□(碑)》记载:“景龙三年岁次己酉六月戊申,薨于胜□(业)里之私第。”墓碑现藏乾陵博物馆。而《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载“景龙三年,六月癸卯(十八日,709年7月29日),尚书右仆射杨再思薨”,第147页;《新唐书》卷4《中宗皇帝纪》、卷109《杨再思传》与此记载相同,第111页、第4099页,二者皆记为“癸卯”日。墓碑为当时人所作,应以墓碑记载“六月戊申”为是)

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庚戌)

4月1日(古历二月己酉,即二十八日),左仆射豆卢钦望陪葬乾陵。(据《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上柱国赠司空芮国元公豆卢府君之碑并序》载“景龙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丙辰,709年12月20日)即长安颁政里之私第,春秋八十有六岁。上闻凶震悼,亲为发哀,辍朝三日,赠司空、并州大都督……赐东园秘器……粤以四年二月二十八日陪葬乾陵。”《新唐书》卷114《豆卢钦望传》载,钦望“卒,年八十,赠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元”,第4201页。《旧唐书》卷90《豆卢钦望传》载:“景龙三年十一月,赠司空、并州大都督,谥曰元,赐东园秘器,陪葬乾陵。”第2922页。当以墓碑记载为是)

是年,中宗(第二次即位)追赠睿宗李旦肃明顺圣皇后刘氏之父刘延景为尚书右仆射、沛国公,陪葬乾陵。(《新唐书》卷106《刘德威传附延景传》,第4055页;《旧唐书》卷51《后妃上·睿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与此记载相同,第2176页)

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丁巳)

12月3日(古历十月二十六日,壬辰),原乾陵令、常州长史宗谨“终于洛阳县福先寺三阶院”,春秋五十有一。据《唐故常州长史宗[谨]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宗谨解褐任代州参军事,后历任泽汾二州司法、扬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通事舍人、王屋县令、乾陵令、常州长史等职,官至半刺(半刺,此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其任职时间多无法考证,唯原洛州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一日改称河南府,据此其任河南府王屋县令的时间当在开元元年十二月之后。其后他还曾任乾陵令、常州长史二职,至开元五年十月卒。则其任乾陵令的时间当在开元二年(714)正月之后。记此备考。

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戊辰)

据《唐故朝议郎行郴州资兴县主簿陇西李府君夫人封氏墓志铭》记载,志主为乾陵令封思敏之女,卒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封思敏之父为封言道(《旧唐书·公主传》作封道言,误),其母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女淮南长公主李澄霞(621—689)。其父任乾陵令时间待考,暂记于此。

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己巳)

12月13日(古历十一月乙巳,即十九日),唐玄宗谒乾陵。(《旧唐书》卷8《玄宗上》,第194页。《新唐书》卷5《玄宗本纪》与此记载相同,第134页。但同书卷25《礼仪五》记为“己巳”日,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开元十七年十一月丁亥朔,无“己巳”日。当以两《唐书·玄宗本纪》记载为是)

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庚午)

6月8日(古历五月十九日,壬寅),文献公刘仁轨之子、太子中书舍人赠太子率更令刘濬与夫人陇西李氏“合祔葬于文献公陪乾陵旧茔西次”。(《大唐故十学士太子中[书]舍人上柱国河间县开国男赠率更令刘府君(濬)墓志》,墓志现藏乾陵博物馆)

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甲戌)

据《唐故徐州滕县主簿王君(慎疑)夫人吴郡张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志主张氏为乾陵丞张玮之女,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其父张玮任乾陵丞时间待考,暂记于此。(《全唐文补遗》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

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

是年,唐玄宗李隆基诏献、昭、乾、定、桥五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设一祭。若节与朔、望、忌日合,即准节祭料。(《新唐书》卷14《礼乐志四》,第364页)

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庚辰)

薛珏(jué,722—795),字温如,河中宝鼎(开元十一年即723年,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即1011年改为荣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与万泉县合并,称万荣县,故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祖、父皆官刺史。“珏少以门荫授懿德太子庙令,累授乾陵台令。”(《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下·薛珏传》,第4827页。《新唐书》卷143《薛珏传》与此记载相同,第4688页。其具体任职时间:据《旧唐书·薛珏传》曰:“珏少以门荫授懿德太子庙令。……以疾卒,年七十四。”《旧唐书·德宗下》载:“[贞元]十一年春正月庚午朔。乙亥,岭南节度使薛珏卒。”第380页。据此可知,薛珏卒于贞元十一年(795),享年74岁,故其应生于开元十年(722)。史书言其“少以门荫授职”当在20岁以前,又其20岁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故其以门荫入仕“授懿德太子庙令,累授乾陵台令”的时间当在开元(713—741)末至天宝(742—756)年间。具体时间待考。故暂系于此年。另,《册府元龟》卷673:“薛珏,大历中(766—779)历楚、陕、陈三州刺史。”又见该书卷689)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辛巳)

12月15日(古历十一月庚戌,即初三日),章怀太子李贤第二子、武则天之孙邠王李守礼病卒,唐玄宗赠太尉,赐陪葬乾陵。(《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14页;《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仅载:“守礼本名光仁……[开元]二十九年薨,年七十余,赠太尉。”第2833—2834页)

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癸巳)

二月,唐玄宗诏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陵台,陵令为台令,升旧一阶。自后诸陵署皆称台。(《新唐书》卷14《礼乐志四》,第364页。而同书卷48《百官志三》记为“[天宝]十载,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台,升令品,永康、兴宁二陵称署如故。”第1251页。查《唐会要》卷20《陵议》载“天宝十三载二月制,献、昭、乾、定、桥五署,改为台令,各升一阶。自后诸陵,例皆称台。”与《新唐书·礼乐志四》记载相同,中华书局,1975年,第397页。当以此记载为是)

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丙申)

是年,陇西人李镐(722—758)任乾陵使。

据《大唐宁远将军守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公[承宗,字镐]墓志并序》记载,陇西人李镐以“温雅肃穆,风骨昂藏,海阔山高,神气孤邈。制授乾陵使”。根据李镐“春秋三十有七……以乾元元年岁次阉茂四月廿五日归窆于京兆府长安县龙泉乡马祖原”,当约在天宝(742—756)末年被朝廷任命为“乾陵使”。(《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乾元001)

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是年十一月十二日改元大历,丙午)

12月8日(古历十一月甲寅,即初二日),乾陵令于陵署得赤兔以献。(《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84页)

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未)

先是,永泰元年(765),太常卿姜庆初复奏以陵庙隶太常;大历二年复旧。陵台有录事各一人,府各二人,史各四人,主衣、主辇、主药各四人,典事各三人,掌固各二人,陵户各三百人,昭陵、乾陵、桥陵增百人。(《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第1251页)

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癸丑)

4月29日(古历夏四月戊申,即初三日),乾陵陵园上仙观天尊殿(遗址位于今梁山主峰山顶西侧)有双鹊衔紫泥补殿之隙缺,凡十五处。(《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302页)

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

是年,朱泚叛乱。十月,发生泾原兵变,德宗出幸奉天,居数日,兵未至,邠宁节度使韩游瓌(ɡuī)与庆州刺史论惟明统兵三千来赴,自乾陵北过赴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县)以拒朱泚,未至,有诏引军屯便桥。(《旧唐书》卷134《浑瑊传》,同书卷144《韩游瓌传》记载与此相同,第3704页、第3918页。《新唐书》卷156《韩游瓌传》与此记载相同,第4904页)之后转战奉天。十一月,浑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乾陵因遍栽柏树古称柏城)而行,便取[奉天]城东北鸡子堆(唐僖宗后葬于此)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宰相卢杞曰:“漠谷路近,若虑逆贼邀击,即出兵应接,若取乾陵路,恐惊陵寝。”乙亥(初二日,公元783年11月30日),朱泚北据乾陵,下瞰城内,身衣黄衣,翠翟红袍,宴赐拜舞,词多侮慢(谩)。(《旧唐书》卷134《浑瑊传》,第3705页;同书卷12《德宗本纪》,第338页。《新唐书》卷155《浑瑊传》、卷223《奸臣传下·卢杞传》与此记载相同,第4893页、第6353页)

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戊寅)

5月5日(古历四月乙丑,即十五日),唐德宗李适“以左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为修奉八陵使。先是昭陵寝殿为火所焚,至是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八十间,桥、元、建三陵据阙补造。”(《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87页。北宋·王溥《唐会要》卷20《陵议》记曰:“遣右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计料,献、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间。”中华书局,1955年,第400页。而《旧唐书》卷136《崔损传》记为“是岁……命损为八陵修奉使。于是献、昭、乾、定、泰五陵造屋五百七十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唯建陵仍旧,但修葺而已。”第3755页。疑误)这是文献所见武则天入葬乾陵92年后乾陵陵园第一次大规模修葺的记载。

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己亥)

卫州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人尚弘简(796—862)任乾陵丞。

据《大唐故道州长史汲郡尚府君(弘简)墓志铭并序》记载,尚弘简,字长卿,“以咸通三年四月十二日寝疾,终于道州官舍,春秋六十有七”,故其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其20岁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髫年学敩(xiào),弱冠经明……太常礼寺举之所知,寻授武成王庙丞。岁满,授宗正、乾陵丞。从调累授武成王庙令。”依唐制,官吏三年易任,则尚弘简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任武成王庙丞;元和十四年(819)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乾陵丞,此后“从调累授武成王庙令”。(王仁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三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840年(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庚申)

1月15日(古历开成四年[839]十二月乙卯,即初七日),“乾陵寝宫火”。(《新唐书》卷8《文宗本纪》,第239页;同书卷34《五行志一》与此记载相同,第887页;《旧唐书》卷17《文宗本纪下》亦载:“[开成四年]十二月己酉朔……乙卯,乾陵火。”第579页)

905年(唐哀帝李柷天祐二年,乙丑)

2月24日(古历正月丁丑,即十八日),“盗焚乾陵下宫”。(《新唐书》卷10《哀帝本纪》,第303页)

907—923年(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丁卯—癸未)

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数次领兵盗掘关中诸唐陵,唯乾陵未果。

温韬(?—928),五代时梁国人。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少为盗,后事李茂贞,后为李茂贞假子(养子),更名李彦韬,为华原镇将,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出任耀州节度使时,“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唯乾陵风雨不可发。”(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卷40《温韬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441页。《旧五代史》卷73《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第961页;《资治通鉴》卷267亦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冬十月,“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嵯峨山,暴掠雍州诸县,唐帝诸陵发之殆遍。”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935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乙未)

1月8日(古历清泰元年十二月丁卯,即初一日),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修奉列圣陵寝诏》曰:“列圣陵寝,多在关西,中兴已(以)来,未暇修奉,宜令京兆、河南、凤翔等府,耀州、乾州奉陵诸县,其陵园有所缺漏,本处量差人工修奉,仍人给日食。祭告,下太常宗正寺参详奏闻。”(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13《修奉列圣陵寝诏》,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第1156页)这是文献所见乾陵陵园第二次修葺的记载。

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丙申)

6月1日(古历五月丁酉,即初九日),后唐末帝李从珂又诏:“京兆、河南府、凤翔、耀州、乾州等奉陵州县,缘本庙陵寝中为盗发,修奉未备,宜令本管州府量事差人修奉,其人工给食,祭料并从官给。”(王钦若等编篡,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174《帝王部·修废》,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第1版,第2101页下栏至第2102页上栏;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939页)这是乾陵陵园进行第三次修缮的记载。

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

是年,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即今河北赵县人)著成《长安志》,共计20卷。该书备述唐长安城坊市、街道、宫室、第宅、寺观及京兆府所属万年、长安等二十四县,详记其沿革、山川、名胜、风俗、物产、古迹遗址等。其卷19“奉天县”条记录了唐乾陵的概况。

1089年(宋哲宗元祐四年,己巳)

元祐年间(1086—1094),武功人游师雄(1037—1097)在任职陕西期间,见乾陵六十一蕃臣石像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名衔漫漶,难以辨认,对此进行了详细认真的研究考证,“见石人姓名漫灭,便仿奉天县旧家所收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每碑十六人”,竖立于乾陵石人像群前。乾陵蕃臣石像,宋以前的史籍中未记载,按游氏碑载共64尊。《长安志》根据他的碑录,谓可辨者39尊,今考证为36尊,现存能辨认清楚的仅7尊。游氏当年摹刻的四碑今已不存。

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

古历十二月初八日(癸丑,公元1104年1月7日。无字碑题记“崇宁癸未季冬初八日),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王谷正叔,按行边部,南还京兆,道经奉天,与同邑尉李定应恭拜乾陵。并于无字碑上留刻题记(见上编第二章《乾陵无字碑题刻选录》。下同)。这是无字碑上最早的题记。

1111年(宋徽宗政和元年,辽天祚帝天庆元年,辛卯)

5月11日(“无字碑”题记“政和元年天祺节后一日”,即农历四月二日,甲午)范致明(字晦叔,建安人)谪官漆水,同邑尉郭韶又善来同谒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天祺节,北宋真宗天禧元年正月壬戌(古历二十二日,公元1017年2月21日),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其制度一如天贶节(六月初一)。不久,仁宗嫌节名不雅,改为天祺节。此日全国放假一天。

1114年(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

9月30日(“无字碑”题记“政和甲午仲秋晦日”,即古历八月三十日,壬申),“宛丘宋孝光天径,作承万年权邑奉天,挈家共谒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1月15日(古历十月十七日,戊午),北邠李济泽、民王顺正夫、彭城韩涣亭叔、河南郭彦正子堂、淮阳宋孝光天径等五人,行劝农之事,因登乾陵。晚步临川亭,抵暮乃还。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戊戌)

5月7日(“无字碑”题记“政和戊戌孟夏望日”即古历四月十五日),建安暨唐裔公本摄郡事,游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

是年,仲春(古历二月)中澣日(或称中浣日。古人把每月的上、中、下旬分别称作上澣、中澣、下澣),圃田周无忌汉道、鄱阳宁津仲济、邯郸李思海孝初、岐下范汝听用言、河南郭彦正子常等劝农出郊,休辔梁山。守郡吏汴梁李士观之孚题记并刻于无字碑上。

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

4月12日(无字碑题记“宣和五年三月望日”,即古历三月十五日,戊辰),陕西路转运副使宋京再至乾陵,并于无字碑题刻《乾陵》诗一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134年(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

12月1日(无字碑题记“时天会十二年(1134)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即天会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己未),时任陕西都统经略的金太宗完颜晟之弟(其父养子)撒离喝(?—1150),曾狩猎于梁山之阳,见唐乾陵陵园“殿庑颓然”,破败不堪,遂命有司修葺。“今复谒陵下,绘像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醴阳太守酣饮而归……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此事记刻在乾陵“无字碑”阳面正中,题《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此即著名的契丹文《郎君行记》刻石。这是乾陵陵园第四次修葺的记载,也是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修复的记载。1982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凤翥、于宝麟2人在乾陵陵园内城南门(朱雀门)外东侧石狮后发现了另一块契丹文《郎君行记》残石,现存乾陵博物馆。

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甲寅)

是年冬,同知京兆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府提举子学士权府事刘仲游登乾陵,并在无字碑题刻诗词两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据无字碑题诗后落款“明昌五年岁在甲寅□冬望日”。“□冬”或孟冬、或仲冬、或季冬。(明昌五年甲寅“孟冬望日”为古历十月十五日,壬寅,公历10月30日;“仲冬望日”为古历十一月十五日,壬申,公历11月29日;“季冬望日”为古历十二月十五日,辛未,公历1195年1月27日)

1221年(金宣宗兴定五年,辛巳)

5月(无字碑题记为“四月中旬”),少府兼承直瞻民望、监察御史完颜忽升用之、刺史胥谦益之、省差段继祥庆之、奉天县丞李天章文卿、县丞温迪罕握奇、主薄鲁孛疙瘩、县尉孙完全甫、司侯吴昕明之等同日敬谒乾陵。外郎张秀华、德秀题记并刻于无字碑上。

9月26日(古历九月九日,庚寅,重阳日),省椽胥恒同弟泰因省亲见刺史,敬谒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224年(金哀宗正大元年,甲申)

正大改元夏[□月]廿九日(夏四月廿九日,公历5月18日;夏五月廿九日,公历6月17日;夏六月廿九日,公历7月17日),州司侯许柔、前醴泉簿宋实、尉蔡促融、进士郑相、邠人王玠等同拜谒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253年(南宋理宗赵昀宝祐元年,癸丑)

是年清明,邑人河南路税长官杨奂(字焕然,1186—1255)与武功张君美同谒乾陵,并于无字碑上留刻题记。

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

是年,骆天骧(字飞卿,号藏斋)撰成《类编长安志》,共10卷。该书汇编历代记述古长安自然和人文情况的十余部经典文献,以丰富的资料展现了古长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市坊里、道路交通、城隍塔寺、井渠池陂、河湖变迁、山川名胜、关塞险要、宫殿园囿、风土名物、人物掌故、逸闻趣事等。其中卷10所增元代长安地区碑刻存佚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该书卷6“山水”条引《禹贡》语记梁山概况;卷8“山陵冢墓”条记唐乾陵位置概况。

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

5月28日(古历五月六日,乙酉),太原道乔宇、上党王云凤过乾陵同观。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辛未)

8月7日(古历七月十四日,壬戌),钦差武平伯陈[熹]率陈通、陈见、张进、王良、毛鸾、杜成、陈兴、陈汉等同登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

3月2日(正月二十五日,乙未),钦差镇守宁夏都知监太监张弼谒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24年(明世宗嘉靖三年,甲申)

12月5日(无字碑题记“仲冬十有一日”为古历十一月十一日),西蜀杨仪、帝丘桑溥同过拜谒乾陵。并于无字碑上镌刻题记。

1525年(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

是年六月上旬,陕西布政使霍州布韶、陕西宪副洪洞韩士奇游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0月30日(古历十月望日,即十五日),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王鼎(1768—1842,陕西蒲城人)巡历过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丙戌)

2月10日(“无字碑”题记为“明嘉靖乙酉岁除日”,即古历闰十二月二十九日),参政苍谷王尚綗、副使泽山、桑溥,送太傅太师邃庵杨公(杨一清)还朝,路过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另,王尚綗题诗一首刻于无字碑上(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丁亥)

1月21日(嘉靖丙戌腊月廿日,戊辰),兵部员外郎蓬溪张庠登乾陵(奉敕册封韩府,经过陵下),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3月5日(古历二月四日,辛亥)郡人刘汝梅调元马□□□韶携琴书游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是日,明代四山(具体人名待考)在无字碑题诗二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戊子)

4月24日(古历四月六日,丁未),郡人宋嘉祐送大中丞翟老登陵游览,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6月17日(“无字碑”题诗落款“嘉靖戊子夏六月朔”,即古历六月初一日,辛丑),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督御史、前少师兼太师吏部尚书太原王琼书《西征过奉天望唐乾陵有感次断碑宋御史韵》诗一首,刻于无字碑阳面最上部(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辛卯)

是年,秋七月,陕西提学佥事宜阳王邦瑞在乾陵无字碑上题诗一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536年(明世宗嘉靖十五年,丙申)

是冬,楚朗溪陈仲録清刑过乾陵。冬日如春也。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己亥)

是年十月,钦差镇守宁夏内宫监太监吕洪上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是年,明钦差两镇榆宁夏太监韦光恭,赴京过乾陵。题记刻于无字碑上。

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庚子)

是年春月,明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麻城刘天和(后升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过乾陵,并在无字碑题诗一首(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546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古历腊月廿日(癸卯,公元1547年1月11日),钦差御用监太监刘

经过亲书此名。题记刻于无字碑上。(本条题记落款时间已漫泐不存,暂记于此,存疑待考。)

1555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古历十二月十二日(壬寅,1556年1月23日),是日夜,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今陕西省华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蒲州(今陕西省蒲城县)等处尤甚。河(指黄河)、渭(指渭河)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卷30《五行三·金土》记载:“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中华书局,1974年,第500页。同书卷18《明世宗二》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万有奇。”第243页)这次地震造成乾陵陵园六十一蕃臣石像大部分被震倒,头部几乎全部断裂遗失;对陵园司马道及其他三门石雕亦造成严重破坏,如断头的石马和牵马人,断掉腿的石鸵鸟及震裂的石柱(华表)等。(原廷宏、冯希杰等编著:《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地震出版社,2010年,第55—56页)

1585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乙酉)

是年古历九月,郡人王子直登乾陵,并题诗一首,宋谔书,刻于无字碑上(见上编第一章《历代咏乾陵诗词曲赋》)。

1618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戊午)

是年秋七月五日(自序署日,公元1618年8月24日),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赵崡(1564—1618)撰成《石墨镌华》一书,共8卷(《附录》2卷,安徽巡抚采进本)。该书卷2记录了“唐乾陵述圣纪碑”的保存情况:“碑立乾陵,今倒仆折为数段,止存两段耳。据《金石录》,武后制,中宗书,字法遒健,深得欧(欧阳修)虞(虞世南)遗意,非中唐以后所辨也。”(明·赵崡撰:《石墨镌华》,知不足斋丛书刊本,历代碑志丛书第二册,第423页)

1633年(明毅宗崇祯六年,癸酉)

4月8日(古历三月一日,己巳),成都范文光(字仲闇),居邠(今陕西省彬县)五载,数登乾陵。崇祯六年上巳(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后汉书·志第四·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洁。”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复同侄萃华、邠友秦廷辅、赵衍基、乾友张吾智、马以恕等同游乾陵,并刻题记于无字碑上。

是日,范文光登乾陵,题书“祖龙作无字碑,今乾陵亦此制。光谓高宗非武后□□□性鸷后□□□,堪与秦皇配也”,镌刻于无字碑上。

是年六月,范文光再登乾陵,题记刻于述圣纪碑碑身东侧。

1776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

是年,江苏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毕沅(1730—1797)编纂完成《关中胜迹图志》一书。该书共30卷,以乾隆初期陕西府州分篇,篇前为图,附以各府州疆域名胜图;后为志,各府州均系以地理、名山、大川(水利附)、古迹(宫阙、范围、寺观、祠宇、郊邑、第宅附)四目。其书卷26详细记录了唐乾陵及其陪葬墓的基本情况。

1777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丁酉)

是年孟秋(古历七月),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敬书“唐高宗乾陵”和“唐狄梁公墓”两碑,知乾州事崔龙见立石,分别刻碑竖于乾陵陵园内城朱雀门(南门)献殿遗址上和狄仁傑墓(今乾陵2号陪葬墓,位于孙家坡村西南,312国道东侧约100米处)前。

1781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是年,陕西巡抚毕沅(秋帆)撰修成《关中金石记》一书。共8卷。其书记载了乾陵述圣纪碑和无字碑的保存情况。如本书卷2记“述圣纪”碑曰:“文明元年八月立,武后撰文,中宗正书,在乾州乾陵,碑折为数段,今存两截。”卷6记载了无字碑上的历代题诗(字)情况;卷7记载了无字碑阳面镌刻的契丹小字情况。

1805年(清仁宗嘉庆十年,乙丑)

是年仲秋,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王昶(1724—1806,字德甫、兰泉、琴德,号述庵)撰成《金石萃编》一书,共160卷。该书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总计收录石刻1500余种;铜器铭文10余则。碑刻铭文按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或按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体字,都摹其点画,加以训诂。同时,详细记录了碑石的尺寸、铭文行数、字数。本书卷60、卷143和卷154详细记录了乾陵述圣纪碑、无字碑上的题字铭文和碑刻保存情况。

1846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著名学者朱枫(字近漪)著《雍州金石记》(十卷附记余一卷)问世。其书“记余”卷“乾陵碑”条详细记录了乾陵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的保存情况。录记于此:“唐高宗乾陵在乾州北十里梁山,武后亦祔焉。规模宏状,穷极侈丽。陵左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阔几一丈。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俗所谓无字碑也。有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女直字(实为契丹文字),后有译书。其右碑,四方若棋局,面各五尺,高四尺,计七节,每节一石,浑成层累而上,有盖有座,合高三丈余。今已仆,七石犹存。按《金石录》,述圣纪碑,文武后制,中宗书。乾志称所刻字以金嵌之。余亲自陵上,抉剔苔藓,未见字迹,岂碑字适在土中耶?碑石甚巨,非百人不能扶而起之,为之叹息而已。《石墨镌华》云唐述圣纪碑今倒仆折为数段,止存两段,盖未知碑有七节,且存亦不止两段也。”(清·朱枫撰:《雍州金石记》十卷附记余一卷,惜阴轩丛书本,《历代碑志丛书》第17册,第813—814页)

1906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是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1871—1949)利用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地区及其附近的秦汉隋唐历史遗迹进行考古实地考察。调査持续到1910年。此后,根据现场实地测量和拍摄的大量资料,并参考各种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著作,于1933年出版《长安史迹考》(杨炼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又名《长安史迹研究》,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一书,此书是其研究汉唐长安古迹的一部专著,有照片171张,插图38幅。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的史迹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第十二章《唐代的陵墓》记录了唐乾陵当时的保存状况。

1907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0月2日至3日,日本史学家桑原骘藏对乾陵和昭陵进行了考察,拍摄了许多照片。同行的日本学者宇野哲人也对考察的所见做了记录。(日·桑原骘藏:《考史游记》,张明杰译,中华书局,2007年;日·宇野哲人:《中国文明记》,张学锋译,中华书局,2008年)

是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关野贞(1868—1935)来陕西调查汉唐帝王陵墓。后与日本艺术考古学者常盘大定(1870—1945)编成《中国文化史迹》12卷,由日本法藏馆于1935年至1941年间陆续出版。该书第9卷有当时乾陵保存现状照片数幅。

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是年,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来陕西调查汉唐帝王陵墓,拍摄了昭陵、乾陵、顺陵、桥陵、景陵相关遗迹照片。1909年在巴黎出版《北中国考古图录》(法·V.色伽兰著:《中国西部考古记·序》,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5年)。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3月初,法国考古学家V.色伽兰(或译为“谢阁兰”)等人重点调查了陕西渭水流域的古代帝王陵墓,对顺陵和乾陵最为推崇。后编成《中国西部考古记》(冯承钧译,民国19年商务印书馆竖排版,民国22年印行;中华书局,1955年11月重印)一书,其第一章《中国古代之石刻》记录了乾陵司马道东侧石刻翼马当时的保存情况。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康有为(1858—1927)拜谒游览咸阳塬上的汉唐诸帝王陵。

1940—1941年(民国二十九至民国三十年,庚辰至辛巳)

1940年6月,经民国政府教育部委托,由发起人王子云(1897—1990)任团长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正式成立,开始对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四川等5省进行长达4年的文物遗迹考察活动。年底出发,首达西安。

1941年10月26日午间到达乾县,时任乾县县长续俭接待。27日(星期一),由民教馆馆长黄某引导前往乾陵调查(据《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工作日志》)。

1943—1945年(民国三十二至民国三十四年,癸未至乙酉)

1943年8月,民国政府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中国地理研究所等机构与西京筹备委员会合作,组成“西北史地考察团”,对乾县经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至西安的周秦汉唐诸帝陵进行了考察。约在1945年底结束。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是年,王哲之在《西北文化》1947年第3期发表《记武则天陵》一文。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

是年,原“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核心成员何正璜(1914—1994)在《旅行杂志》1949年第1期发表《女帝御寝》一文。

附记:

据《唐会要》卷21《陵议》记载,陪葬乾陵者有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邠王李守礼、义阳公主李下玉、新都公主、永泰公主李仙蕙、安兴公主、特进王及善、中书令薛元超、特进刘审礼、礼部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右仆射刘仁轨、左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卫将军高侃等16人(《唐会要》卷21《陵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14页)。《文献通考》所记与《唐会要》相同,唯加右仆射杨再思(据出土墓碑文)共17人。两《唐书》明确记载的仅10人。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证实: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中书令薛元超、左卫将军李谨行、礼部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右仆射杨再思、右仆射刘仁轨等8人陪葬乾陵,另有祔葬墓一座,为刘仁轨之子刘濬(浚)墓,其他如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特进王及善、特进刘审礼、左武卫将军高侃等人因文献资料阙如,墓葬未发掘,故墓葬位置和具体陪葬时间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