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罢[献、昭、乾]诸陵日祭疏
唐·彭景直
礼无日祭陵,惟宗庙月有祭。故王设庙、祧、坛、墠为亲疎多少之数,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又谯周《祭志》:“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则古皆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食,则近于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于古之荐新。郑注《礼记》:“殷事,月朔、半荐新之奠也。”又:“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近代始以朔、望诸节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庙。考经据礼,固无日祭于陵。唯汉七庙议,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于寝,月祭于便殿。元帝时,贡禹以礼节烦数,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又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后刘歆引《春秋传》“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后汉陵寝之祭无传焉,魏、晋以降,皆不祭墓。国家诸陵日祭请停如礼。
——摘录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4《志第四·礼乐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363页。《新唐书》卷199《儒学中·彭景直传》所载略同,中华书局,1975年,第5669页。范紫东纂民国三十年(1941)刊本《乾县新志》卷14《文征志》、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乾县志》之《乾陵志·附录三》(陕西省地方志丛书,2003年,第839页)亦有录文。《乾县新志》和《乾县志》均将作者“彭景直”误录为“鼓景直”。
作者彭景直,生卒年不详。唐瀛州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人。中宗景龙(707—710)末,任太常博士,官至礼部郎中。彭氏一生博通历代礼仪典章制度,尤崇尚古礼。久为礼官,以复古制为己任,扩大了儒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