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陪葬墓现存保护碑铭文
乾陵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太子、公主、亲王和重臣等陪葬墓17座。1960年至1972年,文物部门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墓葬。20世纪80年代,乾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要求,分别在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前竖立了保护标志碑。
1.永泰公主墓前保护碑
永泰公主墓前保护标志碑,位于墓前神道南端西侧华表东侧(今乾陵博物馆大门外西侧),碑砂石材质,通高179厘米。座呈“工”字形,裸露地面高58厘米;碑身高121厘米,宽106厘米,厚20厘米。碑背面粗糙,凿痕整齐清晰。碑正面刻文字8行,第3行为行楷字体(据调查为当时永寿县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书写,佚名),其余均为宋体。其中“第”刻为“苐”,属国家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文字,1986年后已废弃不用。碑面文字内容如下:
第一行:苐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行:乾陵陪葬墓
第三行:永泰公主墓
第四行:时代:唐
第五行:总编号:171
第六行:分类号:10
第七行:乾县人民政府
第八行:1984.12.11
2.懿德太子墓前保护碑
懿德太子墓前保护标志碑,位于今懿德太子墓博物馆大门外东侧,碑砂石材质,地面通高189厘米。座呈“工”字形,裸露地面高68厘米;碑身高121厘米,宽106厘米,厚20.5厘米。碑背面粗糙,凿痕整齐清晰。碑正面刻文字8行,第3行为行楷字体(据调查为当时永寿县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书写,佚名),其余均为宋体。其中“第”刻为“苐”,属国家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文字,1986年后已废弃不用。碑面内容如下:
第一行:苐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行:乾陵陪葬墓
第三行:懿德太子墓
第四行:时代:唐
第五行:总编号:171
第六行:分类号:10
第七行:乾县人民政府
第八行:1984.12.11
3.章怀太子墓前保护碑
章怀太子墓前保护标志碑,位于墓前神道南端西侧(今章怀太子墓管理所大门外西侧),碑砂石材质,地面通高194厘米。座呈“工”字形,裸露地面高74厘米;碑身高120厘米,宽108厘米,厚19.5厘米。碑背面粗糙,凿痕整齐清晰。碑正面刻文字8行,第3行为行楷字体(据调查为当时永寿县文化馆一位工作人员书写,佚名),其余均为宋体。其中“第”刻为“苐”,属国家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文字,1986年后已废弃不用。碑正面文字内容如下:
第一行:苐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行:乾陵陪葬墓
第三行:章怀太子墓
第四行:时代:唐
第五行:总编号:171
第六行:分类号:10
第七行:乾县人民政府
第八行:1984.12.11
4.狄仁傑墓前的清代保护碑
据明代陕西督学祁光宗(?—1628,后避明光宗庙号讳改名祁伯裕,当地人称祁白玉、祁督堂)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编撰的《关中陵墓志》中“唐狄仁傑墓”条载:“梁公于唐有洗天浴日功,卒葬乾州(今陕西乾县)[城]北门外五里许,当乾陵东。”清代乾州知州拜斯呼朗(字鉴悬,清正白旗人,自称三韩拜斯呼朗,或为朝鲜族而入旗籍,荫生出身。清雍正三年任乾州知州)于雍正五年(1727)修纂的《重修陕西乾州志》(又名《乾州新志》)亦载:“狄梁公葬乾州[城]北门外五里许。”上述文献所言的狄仁傑墓,其位置当在今陕西省乾县县城北门外城关镇李家堡至韩家堡一带,这里属于唐乾陵的陪葬墓区。在这一区域即今乾县城关镇孙家坡村西南角(今312国道西安至兰州段公路傍乾县县城东北侧约100米处路东),有一座封土呈馒头形的墓冢,现存高约8米,底部直径约15米。墓前有石羊1对和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字秋帆)题书的墓碑1通。墓碑高210厘米、宽81厘米、厚30厘米;底座长100厘米、宽58厘米、高53厘米。碑面右上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中间隶书“唐狄梁公墓”5个大字,左侧楷书“大清乾隆岁次丁酉(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孟秋知乾州事崔龙见立石”。墓碑现移藏乾陵博物馆。另外,近年在墓碑旁发现唐代龟形残碑座1个。书丹者毕沅有《关中胜迹图志》存世,其上亦单列“唐狄梁公墓”条,并记载此说由当时乾州知州杨殿元合(核)查提供,但未列杨氏之凭据。
此墓是否为狄仁傑墓,目前尚不能断定。其原因为,两《唐书》《通鉴》《唐会要》等文献虽记载乾陵陪葬墓多寡不一,但均未记狄仁傑陪葬乾陵事。而以记载陪葬人数最多的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乾陵陪葬墓18座中也未记狄仁傑。其实,文献无载而实际存在的唐陵陪葬墓也并非鲜见,如唐高祖李渊献陵,文献记载有陪葬墓25座,而近年考古调查确认的却有93座之多;还有唐太宗昭陵,文献记载有陪葬墓154座,现经文物部门勘探调查却有194座之多,陪葬人数亦超过200余人。
狄仁傑(630—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也最有作为的宰臣之一,在唐陵陪葬制度盛行的末期,很难想象其死后会不被“赐”陪葬帝陵。乾陵陵园内就曾建有以狄仁傑为首的六十朝臣画像祠堂。狄仁傑卒于武则天当政时期,又与李唐统继有“洗天浴日之功”,以武则天笼络人心之手段,必感念狄仁傑之功高,在他卒后“赐”陪葬乾陵的可能性极大。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出土文献和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