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序

原 序

黃坤堯

竹枝詞源出於下里巴人之鄉,流行於戰國郢都一帶,即今巴山峽水、白帝江陵故地。杜甫《夔州歌十絕句》,摹寫夔州山川形勢、歷史風雲、山城人家、峽江物產、舟楫商旅、土風民俗諸方面,全是具體寫實之作,蓋「萬里巴渝曲」之縮影也。楊倫眉批云:「十首亦竹枝詞體,自是老境。」原始壯觀、高遠弘闊、氣象萬千,殆為先導云。元和年間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相繼貶宦入峽,皆有《竹枝詞》之作,斷咽苦怨,氣氛熱烈,而劉詞以七絕聲詩配巴歈曲調,最負盛名,擊鼓赴節,揚袂睢舞,中黃鍾之羽,有淇澳之豔。《花間集》所載皇甫松、孫光憲《竹枝》之作,攤破句法,添加和聲,竹枝女兒,情歌互答,宛轉纏綿,生動活潑。又《云謠集雜曲子》所載《竹枝子》二闋,調見《教坊記》,衍為敦煌流行之詞調,男女唱酬,已屬城巿新聲。此後化身千百,相沿成習,流行中土,廣被異域,無遠弗屆,蔚為體製,影響尤為深遠,而竹枝詞之為用大矣哉。

程君中山飽學之士,講席上庠,尤勤於整理嶺南文獻,迭有創獲。近日復遍檢報章期刊、詩文專集,遍搜香港竹枝詞之作,內容豐富,作者一百多人,詩歌七百餘首,輯撰《香港竹枝詞初編》,酌加注釋及插圖,解說源流本末,反映民俗采風,再現歷史場景。溯自香港開埠以來,歷晚清、民國以迄當世,東西接軌,文化交融,社會變遷,千奇百怪,時事日新,波瀾壯闊。而竹枝詞兼擅粵英語言,尤為通俗靈巧,表現民間之機智,反映香港情懷,聲色大開,觸目驚心矣。例如王韜首唱,創於開埠初期:「海天花月殊中土,誰唱新詞入拍來。」風光駘蕩,已兆山河之異。二十年代蓮社主人則云:「大海茫茫一座山,繁華共許上中環。域多利亞城何在,行入洋行問大班。」山水清音,神魂搖蕩,瀰漫異域色彩,商業更為繁盛。其他歷經戰亂,浴火重生,包括糖巿、惜別、開賭、登月等,題材豐富,各具異境。此外新亞書院學生習作、新松璞社師生同詠,薪火傳燈,青春載賦,雅俗共賞,吟詠不絕。作者既多,情懷各異,一卷在握,琳瑯滿目,其有功於香江文獻,且見社會文化縮影,讀者當有所會意焉。戊子秋日,黃坤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