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源九約竹枝詞十五首集村名
許永慶
按:許永慶所撰四組竹枝詞載一九二一年林瑞鴻《各款雜詩》(鈔本)。亦載一九八九年葉賜光《香港西貢及其鄰近地區歌謠研究》(李帶女士唱本)、一九九七年《沙田古今風貌》(詹雲飛、鄭嬌夫婦整理本)。比較諸本,林瑞鴻鈔本之詞句及用韻均較為準確,本書據此著錄。又夏思義(Patrick Hase)《新界民謠》謂有兩個鈔本,未知何指,其附書影(約一九二○年)一張,版本未明,書影所見「去年既至相思灣」一首,林瑞鴻鈔本缺,今補之。又按:詹雲飛、鄭嬌夫婦之整理本(以下簡稱詹本),因作者背誦偏差,訛誤殘缺甚多,今校其明顯之異處。又李帶本,殘缺尤多,不出校記。另,竹枝詞多嵌入村圍之名,或稱為「圍名歌」。至於作者方面,或謂許永慶、羅文祥二人所作,竊以為傳統詩詞除聯句體外,作品極少二人共同創作,觀四組作品應為許永慶所作,可能有一兩首作品為羅氏所作,今無法考訂,故作者獨標為許永慶。
瀝源洞內樂從容,人自同安化日中。聞道約中多好景,十年一醮舞金龍。
瀝源洞:沙田古稱瀝源洞或瀝源堡。九約:約,即村約。瀝源當時分為九約,即大圍、田心、徑口、排頭、隔田、火炭、沙田頭、沙田圍、小瀝源。(參考《沙田古今風貌》之《歷史掌故》、《竹枝詞》注解。以下注釋均參考此書,不另注明)。自:詹本作「住」。詹雲飛云:「當時沙田九約居民和六畜均不安寧,有如瘟疫之降臨,人口和六畜均有死亡。於是九約父老集合,提議建醮超渡,即打太平醮也。每拾年一次,舞獅、舞金龍、做戲等等助慶,由建醮之日開始齋戒食素,直至完醮。人口遂得安寧,而六畜亦平安。」(參考詹雲飛手鈔竹枝詞本,以下均同)。按:《沙田文物誌》謂據故老相傳,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瀝源發生瘟疫,後乃建醮禳災。據「十年一醮舞金龍」句,則知本詞撰成年代當在一八八五之後。
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耕着田心逢稔歲,社前醉唱太平歌。
大圍:村名,即今大圍火車站一帶。田心:村名,近大圍村。耕:林瑞鴻本作「畊」,今逕改之。稔歲:莊稼成熟豐收之年。社:社公。沙田客家籍居民習慣祭祀社公(官),以謝保佑之恩。每年十二月做社,居民舞麒麟慶祝。
勝蹟堪傳是隔田,峰前背子石相連。望郎歷盡冰霜苦,志節如同鐵石堅。
隔田:村名,位於新田圍與紅梅谷之間。連,詹本作「鄰」。詹雲飛云:「背子石,又名孭仔石,其形似婦人孭仔焉,即今日之望夫石山也。」冰霜:詹本作「艱辛」。
車公廟畔水洋洋,徑口林深草木芳。共說神靈多庇佑,五更鐘響即焚香。
車公廟:廟名,在沙田。詹雲飛云:「相傳車大元帥,即車公廟之主人也。元兵南下追殺宋帝昺,車大元帥為了截阻追兵,而宋帝遂得脫離沙田,後至崖門沈璽,而車大元帥因此亦戰死沙田。後人憐其忠勇,立廟拜祀,逢三六九或過年時節,香火特盛,其人龍之長由車站直達該廟。附近有湖名『釘躉湖』者,湖水甚深,每年近端午節,潮水猛漲,加上坑水下流,風雨來時,真有洋洋兮之感也。」徑口:村名,分上下徑口村,位於隆亨邨與顯田邨之間。芳:詹本誤作「荒」。
沙田頭又值年豐,塑壆坑源水蔭通。直待沙田禾麥熟,家家相慶賦千鍾。
沙田頭:村名,位於秦石邨附近。塑壆坑:村名,今作「作壆坑」,位於博康邨附近。通:詹本作「涌」。千鍾:詹本誤作「千中」。
風光鬧熱是元州,客似雲來載滿舟。遙望赤桅杆插處,小灘多石亦無憂。
元州:村名,即圓州角村。詹雲飛云:「圓洲,即圓洲角,有名王屋村與謝屋村,而謝屋村右邊有一石碼頭,山上有差館一間,石碼頭之水甚深,可航小型輪船,此輪往來大陸與沙田之間,專門運輸貨物,船一抵步,該處會突然熱鬧起來,故有『風光鬧熱』之稱也。」赤桅杆:村名,即插桅杆村。詹雲飛云:「插桅杆村,本來近海,船隻多數停泊在該處,而每朝一望,見很多船桅棟起,故該村以桅杆村名,即插桅杆也。」按:詹雲飛曾任插桅杆村村長。多石:村名,舊名新塘村。
小瀝源中水曲灣,龍騰浪下起文瀾。牛皮沙住貪風月,垷嘴徘徊望客還。
文瀾:詹本作「雲瀾」。牛皮沙:村名,位於插桅杆村與小瀝源之間。垷嘴:村名,與牛皮沙村接壤。
南山修竹引薰風,拂動喦前石古龍。脩整大藍寮廣闊,王宜投宿任停踪。
南山:村名,位於石古壠與大藍寮之山坡上。詹雲飛云:「其村祇有黎姓一戶人家,種菓木,與及種竹為生。其所種之竹,用來織竹器販賣,故有修竹之稱。」石古龍:村名,與大藍寮村為鄰。龍:一作「壟」。喦,即「巖」。大藍寮:村名,大藍寮盛種大藍樹。王宜投:村名,即黃坭頭村。任:詹本作「暫」。
大輋禾麥實娑婆,崗版田連割最多。頻放花心行處樂,牧童牛奧和山歌。
大輋:村名,位於黃坭頭與花心坑之間。崗版:村名,即崗背村,位於觀音山上。花心:村名,即花心坑村,位於大輋村附近。第三句,詹本作「頻放花心坑處落」。牛奧:位於花心坑與梅子林之間。
觀音山上景幽然,歲歲豐隆老鼠田。茂草岩前栽萬卉,芙蓉別愛種花園。
觀音山:村名,位於大老山以北。幽然:詹本誤作「悠悠」,不協韻。老鼠田:詹雲飛云:「老鼠田位於芙蓉別後,面其村祇有鄭姓一戶人家,其所耕之農田特別豐收,因其地形如窩風雨,很難造成禍害,自耕自給,尚有盈餘。」茂草岩:村名,位於觀音山附近。栽萬卉:詹本作「堪畜牧」。芙蓉別:村名,位於觀音山之北,牛坳山以南。別:一作「莂」、「」。
白鶴墩前晒羽毛,飛來橫壆看流潮。銅鑼灣外涵門客,山下禾輋小艇招。
白鶴墩:即白鶴汀。橫壆:在今沙田橫壆街附近。詹雲飛云:「近大涌橋處有地曰白鶴墩者,是高爾夫球場之一部份也。其地有一墩,名白鶴墩。白鶴三五成羣,常在該處飛翔或晒羽毛,潮水漲時,白鶴飛舞更覺可觀。」銅鑼灣:在美林邨城門河對岸。第三句,詹本作「銅鑼灣外流氓客」,並云:「此等流氓多數來自江西者,或拾多廿人不等,有些身懷絕技,隨身帶有武器,或飛鉈,每到一處,居民苦之,因其強迫居民交出食物或討錢等等,其最重要一次,發生在瀝源約,此約聯合多村組合而成,即插桅杆村、見咀、牛皮沙、小瀝源、南山、石古龍、大南寮、黃宜頭、花心坑、大輋、觀音山、吊草岩、芙蓉別、老鼠田等村也,因為要抵抗流氓搔擾,因此每年集會一次,名曰躉仔會。此會是專門對付流氓也。集會之時,大家將食物放置一木盤之中,每圍一盤,搭起棚架,以供各人坐立,有歌唱助慶,氣氛相當高興,有一次有流氓拾多人前來強迫化錢,結果躉仔會團結起來與流氓大戰,村民之中武功最高者,有插桅杆村之詹亞富、詹亞寄二人,把全部流氓驅逐到九龍竹園,結果流氓大敗而逃。」山下:村名,即山下圍,亦稱曾大屋。禾輋:村名,分上禾輋與下禾輋。
麵房火炭處相連,龜地形成極自然。倘有船枚落路下,擔魚男女不停肩。
麵房:村名。火炭:村名。處:詹本作「自」。龜地:村名,客籍曾姓村莊,一九七九年全村搬往火炭工業區,改名為桂地新村。詹雲飛云:「龜地村位於火炭附近,其形如一隻雄壯大龜,故名符其實。龜地也,現今政府發展沙田,龜地已不存在矣。」落路下:村名,今沙田馬場附近。昔為海灣,建有碼頭兩座,有渡船往返沙田、大埔之間。枚:通「埋」,靠近。倘:詹本誤作「尚」。詹雲飛云:「數拾年前,本處居民生活非常困苦,朝討暮糧,如果能夠得到有人請去擔魚,賺得幾個仙,已是萬幸。由沙田擔魚到九龍市場,甚至過中環市場亦有之,終日勤勞,尚且未得溫飽也。」
羅墩河瀝背相通,雲出寒山石徑封。黃竹揚風山尾過,石寮凹背路西東。
羅墩:村名,即禾上墩村;詹本作「河東」,似誤。河瀝背:村名,位於禾上墩村上。封:詹本作「風」。黃竹:村名,即黃竹洋村,其上為山尾村。石寮:村名,即石榴洞村。凹背:即坳背灣村。兩村鄰近山尾村。詹雲飛云:「由於本歌詞用七言等示,如果超出左七個字,則將村名最後一個字減去,如果祇得六個字的話,則將村名上面加多一個其他字,或減字,務求將句語美化。石,即石寮棟;凹,即凹背灣也。」
龍窩水曲更周全,戶外烟霞似錦懸。樟樹灘前魚艇滿,生涯度活樂餘年。
龍窩:村名,即九肚村。第二句,詹本作「戶外煙霞是錦田」,蓋本組作品專述瀝源風貌,不應插入元朗錦田,應為音誤。樟樹灘:村名,近白石角,面向吐露港。詹雲飛云:「樟樹灘村近海,村民以靠海為生,主要生活以鉗螺為生,此種螺類,即現今酒家之帶子也。有好多漁艇集中在該村前面,用大光燈賺魚,等到魚羣集結,然後落網捕捉。」
大北尾居富足全,赤坭坪處亦安然。長瀝美榮馬料偹,望窮山外有人烟。
大北尾:村名,即大埔(陂)尾,屬樟樹灘約。赤坭坪:村名,即今鄰近香港中文大學正門及逸夫書院。處:詹本作「住」。長瀝:村名,即長瀝尾。馬料:村名,即馬料水,在今香港中文大學一帶。第三句,詹本作「長瀝尾人馬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