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小 引
竹枝詞原為古代巴渝民歌,經過唐代劉禹錫、白居易、孫光憲等文人創作,漸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一種專詠風土的詩體。自元代楊維楨作《西湖竹枝詞》,和者百人,風氣極盛。明清以來,尤侗《外國竹枝詞》、潘飛聲《柏林竹枝詞》等更不限於歌詠中國。學界非常重視竹枝詞的社會文化價值,專門整理全國及各個地區的竹枝詞總集很多。香港開埠一百六十餘年以來,有不少人撰寫香港竹枝詞,記錄香港歷史社會文化的發展,流傳至今,極具參考價值。雷夢水等編《中華竹枝詞》所輯錄香港地區竹枝詞僅七首,丘良任等編《中華竹枝詞全編》亦僅錄二十九首(只計原名為竹枝詞者),二書所收根本不能清楚反映香港竹枝詞的創作實況。據筆者統計,香港竹枝詞數量至少有一千餘首,作者一百多人。
前人對竹枝詞體裁的獨特性有過不少討論,一般有以下三個共識:一、作品體制以七言四句體為主,體近七絕而不囿於格律;二、作品題目標明「竹枝詞」三字;三、內容專寫風土人情。能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作品,就是「竹枝詞」。本書按此標準輯錄香港竹枝詞,其他體近竹枝詞如雜詠、雜詩之作,又或別體竹枝詞,[1]及香港人歌詠其他地區的作品,均暫不收入。
二、香港竹枝詞發展考略
(一)晚清時期的香港竹枝詞
一般認為王韜《有乞作香港竹枝詞者口占答之》是香港最早的竹枝詞,[2]此詞既載王韜《蘅華館詩錄》,亦載其《悔餘隨筆》內,約撰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其實,早在王韜之前,撰於同治元年(一八六二)的《辟邪紀實》,其書後所附「辟邪紀實考證書目」已列有《香港竹枝詞》一項,[3]惜書目未標作者內容及版本,但其撰成年代當在同治元年之前是毫無疑問的。又其書乃反天主、耶穌教,因此相信早期香港竹枝詞可能涉及西方宗教。
隨著香港城市發展,經濟文化漸盛,《循環日報》和《華字日報》中文報紙相繼發行,詩人潘飛聲、陳步墀等人積極在香港提倡詩文,詩歌亦趨蓬勃。另外,鄰近的廣州、順德地區竹枝詞創作風氣大盛,作品極多,也促進了香港竹枝詞的發展。可惜,早期香港竹枝詞大量散佚,至今僅輯得陳徵文、何杞南、醒未庵、許永慶、高安、鄭貫公、佚名等一百多首作品,主要在《華字日報》報刊上流傳。
晚清香港竹枝詞呈現香港島上經濟繁榮、港人醉生夢死的社會面貌。如何杞南竹枝詞云:「騖利皇皇世路艱,人如星聚貨如山。」「公司銀紙換來難,拋擲如塵視等閒。」[4]佚名竹枝詞云:「三環無地不繁華,大道馳驅逐日斜。」「車馬喧闐十丈塵,萬商雲集日相親。」三環,即上環、中環、下環(今灣仔),三環經濟特盛,貨如輪轉,港人生活奢侈,揮霍無度,上環水坑口、石塘咀一帶更是酒樓林立,妓寨遍佈,脂粉滿地,燈紅酒綠,極為興盛。如一八九八年醒未庵竹枝詞云:
敘馨樓接宴瓊林,檀板金樽集夜深。游屐如雲車似水,此窩真箇是銷金。
大餐請客宴嘉賓,釵弇縱橫水陸陳。錯亂鴛鴦都不管,醉餘相抱跳丹臣。
敘馨樓、宴瓊林都是水坑口著名的大酒樓,「丹臣」即舞蹈(英語dancing),港人日夜在這銷金窩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高安所作《香港太平山開廳竹枝詞》、《香港太平山屈房竹枝詞》更具體描寫出妓院內嫖客妓女的糜爛生活。如開廳竹枝詞云:
廳局全東示闊哉,知單回報及時來。生花四碰行情慣,六點人齊例捲開。
茅根酒買宴瓊林,波打琉璃盞滿斟。水飲荷囒堪解酒,調冰涼沁渴煩心。
唱腳嗌完等兜,第單老藕再開喉。瓊英先撚琵琶行,四妹從容演粵謳。
又如《屈房竹枝詞》云:
屈房神樂兩三支,對住姑娘佔便宜。煙局一開□果碟,黃皮瓜子共懷枝。
老舉猜枚事實多,打關唔過鬧人嘙。詐顛拚盡今宵醉,漆面毛巾熱水搓。
夜深沙展叫唔猜,酒興枚情監熱嗮。削野藉端催起晏,長衫揸住就哥歪。
「開廳」、「屈房」皆為妓寨術語,前者指召集妓女大開筵席,後者則指在妓女房間消遣之意。作品可見妓院中人物縱情酒色,猜枚唱歌,打情罵俏,耀目喧耳,情慾橫流,無日無之。高安竹枝詞,用字俚俗,夾雜粵語、術語及英語音譯詞,如「哥歪」即離去(英語going),「波打」即黑啤酒(英語porter),「唔」、「嗮」、「鬧人」、「揸住」等粵語,都充滿了濃厚的華洋交雜的文化色彩。而詞中露骨的描寫,傳神的刻劃,反映晚清香港嫖客頹廢的形象,也使竹枝詞沾染猥褻的風格。
相對香港島而言,九龍新界地區開發比較遲緩,鄉風依舊。晚清許永慶所寫「瀝源九約」、「西貢六約」、「香港九龍全灣」、「大埔林村船灣」五十六首竹枝詞,仍然可看到九龍新界的鄉村風貌。這四組作品是香港早期大型的竹枝詞,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如寫瀝源九約云:
沙田頭又值年豐,塑壆坑源水蔭通。直待沙田禾麥熟,家家相慶賦千鍾。
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耕着田心逢稔歲,社前醉唱太平歌。
沙田頭、塑壆坑、大圍、田心皆為沙田鄉村,村名皆嵌入作品中,質樸無華,寫出農村的風土氣息。又寫海灣漁村云:「坑口榔灣一帶連,蛋姑歌唱夕陽天。何年遺蹟孟公屋,風物人文亦蔚然。」「筲箕灣內景如何,蛋女搖舟晚唱歌。兵廠斧頭洲外設,鯉魚門口過船多。」分別描寫西貢坑口榔灣、香港島筲箕灣的艇家姑娘高唱民歌的情景,呈現嶺南漁村的樸素風貌。又如:
直上城門聳一峰,陂頭肚亦在其中。惟有藍房相隔遠,八鄉路界更能通。
汀角船灣一帶通,漁人歌唱夕陽紅。遙聞金竹排生茂,涌尾停舟納晚風。
城門、陂頭肚、藍房原為荃灣農村,因一九三○年政府興建城門水塘而被淹沒了;金竹排、涌尾等船灣六鄉亦因一九五八年興建淡水湖被淹沒了,然而淹沒不了的是竹枝詞中這些村莊的風土人情,栩栩如生,幻織著一首首滄海桑田的歷史悲歌。
許永慶所作竹枝詞未有正式刊行,只有鈔本流傳民間。當時許氏友人吳耀章曾以竹枝詞教導學生,尤其是年輕姑娘多能熟背,或作出嫁對歌之用,一直口耳相傳。自日本佔領香港後,人事凋零,知者漸少。六十年代詹雲飛、鄭嬌夫婦合力背誦保存,八十年代西貢李帶女士亦能背誦如流,可見這組竹枝詞的生命力極強。至於其撰成年代,有認為約撰於一八八○年,[5]夏思義認為約撰於一八九五至一九○五年,[6]以後者比較可信。蓋作品中有「二十七年光緒主」句,即指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故推斷五十六首作品並非一時之作,有部分撰成年代當在一九○一年或更後。
(二)民國時期的香港竹枝詞
民國初期,香港人創作竹枝詞的意識日漸強烈,作品主要登載在《華字日報》,尤以一九二四及一九二五年兩年為多,其中以陳灞風《香港新年竹枝詞》(二十首)數量頗多。陳灞風更於作品中慨嘆香港竹枝詞風氣不振,成為第一位關注香港竹枝詞發展的人,而其所作明顯模仿晚清香港竹枝詞,如:「三環無地不繁華,華屋人歸日已斜。斜憑郎肩笑相語,語郎休逐自由車。」此詩用韻及首句乃用自佚名所作:「三環無地不繁華,大道馳驅逐日斜。禮拜人人俱放假,馬車跑罷又單車。」藉此可見清末民初香港竹枝詞的承傳痕跡。同時,又有一九二三年署名「鐵廣」(呂鐵盦)《來復日偕友人乘汽車行經石塘咀口占二首》其一:「石塘咀下女兒家,傍晚樓臺笑語譁。雲髻未梳衣未整,倚樓呼買素馨花。」[7]此詩也明顯套襲晚清醒未庵主人所作:「水坑坑口阿兒家,傍晚樓臺笑語譁。雲髻半偏衣半整,憑欄呼買素馨花。」進一步可知晚清香港竹枝詞對民初香港詩壇的影響。
一九二五年,香港有四十三首竹枝詞發表,當中與「蓮社」鼓吹不無關係。蓮社主事者陳啟君向以提倡風雅為己任,徵詩會友,公開徵集竹枝詞,當時《華字日報》(一月十六日)報道云:
本港堅道二十號宏文女校教員陳啟君女士等,組織「蓮社」,互相唱和,提倡風雅。茲更懸獎徵集本港竹枝詞,欲籍以採訪港中名區勝蹟、風土人情,與乎軼事遺聞風尚等,擬分甲乙丙三等,凡入選者,先在本報發表,將來或編纂成書,以為通俗教育之一助,并以備本港社會史之資料云。
這是香港第一次公開徵集竹枝詞的活動,意味著香港人對創作竹枝詞的強烈自覺。其後蓮社一連十數日刊載徵求竹枝詞啟事。現在僅知響應者,有蓮社主人、黃沛祥及列為「丙等」的阿難等,可能當時反應不佳,故未見專書出版。
民初香港竹枝詞內容明顯比晚清時期豐富及深入。大致來說,當時竹枝詞題材可分為四方面:一、描寫男女之情,如李秀五云:「聞道姻緣石可求,一般閨女托情幽。願郎如石心能轉,略解阿儂百結愁。」又如蔡守《竹枝》云:「清嬉玉湢(竹枝)美香波(女兒),兩花窈窕(竹枝)影相磨(女兒)。」蔡守是民初著名的南社詩人,時居香港,本詞為僅見七言二句體及有和聲的香港竹枝詞,內容寫少女形象。二、描寫香港繁榮的社會面貌,並多涉及風月,如黃沛祥:「石塘樓閣久名知,對酒當歌左右宜。呼來一曲琵琶女,頃刻纏頭已不貲。」所寫就是塘西風月;又如儂云:「工商飲罷又南唐,鎮日昏昏入醉鄉。料峭春寒消未盡,聊憑樽酒潤詩腸。」工商、南唐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酒樓,寫出港人豐富的物質生活。三、描寫時髦女子、糖市生意的專題竹枝詞,如糖業商人「影痴」的《香港糖市竹枝詞》云:「斟斟酌酌探糖時,研究倉儲多與稀。均益九龍皆貨少,先鞭猛着莫遲疑。」四、寫樸素的鄉郊生活,如上水原居民廖梅逸《雙魚竹枝詞》云:「崖頭山下大河通,崖頭山上萬株松。河水瀠洄堪躍鯉,蒼松鬱鬱欲從龍。」詞寫新界上水雙魚河一帶的風土。又炳南《九龍竹枝詞》云:「啟德濱前水一溪,每當潮落稚挖坭。搜羅蜆子纍纍是,霎告盈筐各自携。」「綠蕪一片草萋萋,多少村童此牧牴。傍晚沿途競弄笛,歸裝不礙雨風淒。」二詞保存了早期九龍海濱拾蜆、牧童放牧的鄉村風貌,頗有價值。
抗戰前期是香港文學興盛的時期,竹枝詞的創作風氣尤為濃厚,作者有黃棣華、老惱、丁蘊琴、王禮錫、黃鸝、李履庵、竹枝詞人等,作品主要登載各大報刊,其中黃鸝所撰時事竹枝詞,圖文並貌,以及王禮錫竹枝詞批評港人對抗戰的冷漠態度,頗為人注意。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由署名「竹枝詞人」所作的《香江竹枝詞注釋》五十首,規模甚大,自作自注,集中描寫香港女性的生活情貌,於閨中少女、時髦女性及風場女子無不仔細刻劃,對了解三十年代香港女性頗有幫助,如云:
意興闌珊懶讀書,得閒也踏自由車。閨中偶見啣鉛筆,致信情人問起居。
淡粧濃抹總相宜,土布裁成適度衣。小小唇邊貴族痣,尤添嫵媚較前時。
大庭廣眾呼亨彌,昵語消魂為愛伊。粉頰有時紅兩暈,祇緣羣視太離奇。
一抹齒痕現紫黧,渠儂也解咖喱雞。明知不是良家語,更使銷魂更着迷。
燈前舞罷飲香檳,酬應通宵未損神。嬌語每將人詰問,甜心愛我司情真。
以上竹枝詞反映當時香港女性西化、開放的生活文化,作品用語如得閒、離奇、亨彌、咖喱雞,或粵語,或音譯詞,或潮流語,呈現香港的地域文化特徵。又李履庵,為廣東著名青年詩人,南園今五子之一,時避戰香港,暇時放舟水上,歌詠香港風情云:
世味珠娘不自諳,便呼小艇夢江南。閒心更逐鴟夷浪,亞妹初逢三月三。
柔情與絮翻飄蕩,密意將潭較淺深。春水春花有終極,妾心那得換郎心。
詩風婀娜多姿,寫出浮舟香江的柔情,側面反映抗日前期香港安定的社會環境。香港淪陷後,文人流散,詩壇寂寞,僅見黃棣華寫香港賭檔的竹枝詞,反映日軍在港大開賭禁的史實。
(三)五十年代以來的香港竹枝詞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香港竹枝詞創作的大盛時期。「碩果詩社」社長黃棣華曾提倡創作香港竹枝詞,這是繼蓮社之後香港第二次徵集竹枝詞的活動,當時有馮漸逵、何直孟、陳祖曦、張方、謝焜彝等和作數十首,風氣頗盛,比起蓮社的徵集有過之而無不及。碩果詩社成員主要是本地詩人,他們描寫香港社會十分道地,刻劃小市民生活尤為傳神:
輸贏捷報急如飛,賭馬猜尨有外圍。經語晨昏人嗜讀,何須奔走澳門歸。
驅車蘿徑鳥初啼,元朗墟期便擁擠。歸告老妻聊取笑,今朝捉得散墟雞。
雖然安分小生涯,走鬼纔過又暗差。雞膆本錢消一踢,吞聲誰叫汝無牌。
何直孟寫賭馬,馮漸逵寫趕墟市、謝焜彝寫小販走鬼,港人生活情景,一一如見。
一九四九年後,大批文人避難香港,其中有些也是竹枝詞的創作高手。如梁寒操曾撰寫《香港竹枝詞》九十七首,規模宏大,詳寫港人各式各樣之生活習俗,如於飲食習慣著筆極多,又關心違難來港人士的慘況,如云:「昔年出入有鋼車,此日栖遲木屋區。能屈能伸丈夫事,天天辛苦串波珠。」同時期溫德基亦云:「半山斜對九龍塘,港九榮華萃兩方。城市園林別墅靜,那知世外有滄桑。」梁、溫二人寫出滄桑的時代感。又如江蘇南通李芳云:「香江樂事有三常,舞泳餘暇入影場。倘使三端俱不樂,積非成是目為狂。」寫出五十年代港人喜跳舞、游泳、看電影的日常娛樂。又五十年代來港的上海著名作家陳蝶衣也有歌詠飲茶、風月、賭檔、提款機、盜風、炒股、海底隧道、交通、賽馬的竹枝詞,頗能概括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面貌。而一九六八年羅郎所作《香江竹枝詞》十二首,反映了香港一九六七年所發生的那場暴動,報道事實,甚為震撼。
七十年代初,蔣彝撰《香港竹枝詞》五十首、高靝賜撰《香江竹枝詞》五十二首,可見香港竹枝詞的寫作規模日漸宏大。蔣彝是海外著名學者,一九七二年來港客座任教,同年撰寫竹枝詞歌詠香港社會,頗受人注意,其中記載很多學者,如潘重規、羅香林、錢穆、馮康侯、牟潤孫等,筆調諧趣,別具一格,如云:「卓敏高蹲馬料水,麗松坐鎮薄扶林。兩地同傾及時雨,莘莘豈必濕淋淋。」稱讚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香港大學校長黃麗松作育英才的貢獻。當然亦有歌詠社會民情,如寫香港人的明星夢:
雲天香海總陰晴,所見所聞日日新。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家盼望出明星。
與蔣彝情況相似的還有六十年代來香港大學客座的羅錦堂教授也寫十首竹枝詞,如寫明星夢云:
男作明星女唱歌,但求名利不求他。膏油繼晷諸君子,鐵硯磨穿值幾多。
短期客居香港的蔣、羅等所寫作品比較客觀及印象式,而本地作者則較為深入,如高靝賜作品主要抨擊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飛仔猖狂豈易除,頻仍罪案不勝書。太平山下無寧日,法網恢恢似太疏。
澆漓世道問誰攙,瀉地黃流似毒癌。腦汁信知非海水,災梨禍棗竟夕鹹。
作者憤世嫉俗,抨擊飛仔(流氓)為患、色情刊物泛濫的問題,以喚醒社會關注。又如曾達觀寫工廠妹上班的情景:「纖腰電髮襯朱顏,為趕膠花上早班。二隊三群如雁陣,放工歸去日銜山。」膠花,曾是六十年代香港重要的手工業,今已沒落多時,然而於竹枝詞下猶見當年情景。此詩更可與二十年代《鵝頸竹枝詞》「自向場中自捲烟,烟絲未斷可人憐。香烟捲得枝多少,多少香烟多少錢」中所寫女工捲煙的情景,後先輝映。
踏入八十年代以來,詩壇人物老成凋謝,傳統詩文日漸式微,香港竹枝詞創作風氣卻未衰落,如有呂偉東、梁荔夫、李震歐、凌宏仁等作手輩出。如呂偉東《區議員競選竹枝詞》云:
投票站前亂似麻,拖拖撦撦讚香花。有士撐腰全報捷,女家此日勝男家。
選民未識菊和梅,阿伯阿婆聚一堆。劃個交叉都不懂,少年失學有餘哀。
此寫八十年代區議員競選之熱鬧情景。梁荔夫寫大家樂快餐云:
左近間間樂大家,串燒牛柳鋸龍蝦。何愁不速登門客,電話呼來熱奶茶。
介紹香港快餐店的經營特色。陸景秋寫香港樂壇云:
張劉黎郭號天王,香港歌星熠熠光。儀態聲情加勁舞,歌迷擁躉醉如狂。
可見當時四大天王雄霸樂壇的盛況。而凌宏仁則模仿晚清許永慶撰寫西貢竹枝詞六十五首,歌詠西貢數十年來之劇變,更反映百年來香港竹枝詞承傳不斷的發展趨勢。[8]近年,又有卜永堅、張宏生、慕容羽軍等撰寫竹枝詞,創作風氣猶未衰竭。二○○八年守拙先生回憶居港六十餘年的經歷,撰成一百六十首竹枝詞,於六十年來香港的社會風俗,幾乎歌詠一過。[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蓮社、碩果詩社曾徵集香港竹枝詞外,香港大專院校也先後兩次集體創作竹枝詞。第一次,一九六七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二十一位學生曾集體創作竹枝詞(每人一首),作品頗為精采,如張慕貞云:「高樓香海聳雲天,休沐人龍過萬千。孤注良駒堪一擲,歌臺舞榭恣留連。」第二次,四十一年後,二○○八年香港浸會大學的「璞社」及香港城市大學的「新松詩社」共以「元旦竹枝詞」命題社課,一時作品琳瑯滿目,如朱少璋先生寫除夕倒數活動云:「萬人倒數樂還顛,扭耳合脾聲震天。薄倖寡情君莫笑,貪新如此送流年。」頗能寫出當前港人迎接新年的興奮情景。
三、香港竹枝詞中的香港
香港竹枝詞,因作者身分、年代的差異,他們筆下的香港風俗人情,五花八門,幾乎涵蓋香港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簡直是一部香港百年風俗史。其中於居住環境、西洋風情、賭風、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的描繪,尤為突出,試分述如下:
(一)居住環境
地小人多,尺土寸金,是百年香港城市的一大特徵。晚清何杞南竹枝詞云:「黃金易購地難尋,十尺樓房五尺金。惟有青天無價值,崇垣都半插雲岑。」民初蓮社主人云:「香江人說小長安,不易居留習袴紈。碌架有床分上下,月租都要二三元。」七十年代高靝賜云:「十里洋場足自豪,神行物價腿飛毛。寸金寸土非奇蹟,租值瀛寰第一高。」可見百年香港尺土寸金、居住環境狹小、碌架床鋪普遍、租金昂貴等現象全在竹枝詞中反映無遺。
(二)西洋風情
在竹枝詞中明顯看到香港人在宗教、風物、衣著、飲食等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如何杞南云:「遙指峰頭十字架,耶穌靈爽尚雲天。」「晚晴愛聽西音樂,一路行人過較場。」佚名云:「唐菜何如西菜好,全餐輕擲五毫銀。」梁寒操云:「殖民地化說香江,漫道西裝最吃香。誰料紳耆兼爵士,長衫小帽獨排場。」憾生云:「侍兒衣我露胸粧,花事春情共熱涼。」高靝賜云:「倒亂陰陽衣古怪,無分男女髮新潮。不憑脂粉迷離甚,錯認鬚眉作阿嬌。」柏年云:「西裝革履襯嬌娥,路上相逢呼哈囉。美式新裝英式語,可憐歐化女人多。」老惱云:「此間風氣向宗歐,男女公然攜手遊。堪笑揣摩多過火,成雙成對像拖牛。」可見香港人的物質生活、思想開放等莫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香港賭風
黃、賭、毒是香港繁榮背後的禍害,前二者更是竹枝詞的重要題材,作品極力渲染香港賭風盛行的一面,寫打麻將、擲骰子、玩撲克、買字花,處處可見。鄭貫公云:「骨牌骰子關門賭,一日人情亦爽哉。」黃鸝云:「三十六份古人香,嬌傭主婦賭如狂。」蔣彝云:「高樓大廈如林立,夜靜家家麻雀聲。」郁增偉更刻劃賭徒形象云:「沙蟹牌九近芳鄰,拍案驚歡事認真。達旦通宵渾不懈,精神佩服賭錢人。」當然也有很多詠寫賽馬的竹枝詞,如羅錦堂云:「賽狗才完賽馬來,千般巧計讓人猜。升斗小民何所望,街頭日日彩票開。」謝焜彝云:「石鼓翻蹄滾怒潮,亂鞭如雨薄雲霄。眼前第一寧甘讓,打馬無干虐畜條。」陳蝶衣云:「賽馬分為日夜場,馬迷猛啃馬經忙。獨贏孖寶科加士,此是營生第一章。」上述諸人把香港賽馬風氣刻劃得淋灕盡致。
(四)香港風土人情
香港竹枝詞作者往往緬懷傳統風物,感歎歲月流逝,寫出香港城市的新舊風貌,呈現一種變與不變的大城市發展規律。如許永慶所描寫的荃灣、沙田、大埔等鄉村,及今已面目全非。詠荃灣云:「全灣果木出菠蘿,遙望青衣隔海河。三棟屋前風自古,老圍人眾姓尤多。」竹枝詞中的荃灣是盛種菠蘿的郊區,但今天的荃灣已是新興市鎮,高廈林立,工商業繁榮,昔日面貌已無法重現,三棟屋更成為博物館了。又如九龍鄉村云:「長沙灣出九龍塘,深水埗前過客商。因摘荔枝蔴地賣,回頭忘覺一銀莊。」以上諸村,現在均已成九龍經濟重鎮,「忘覺」早更名「旺角」了。又三十年代初炳南《九龍竹枝詞》猶能窺睹早年啟德海灘拾蜆的情景,到如今九龍是香港經濟重要命脈之一,鄉風不在,更無海灘可拾蜆了。香港島雖然繁榮依舊,但向為港人談心留連的皇家、皇后碼頭等已被拆毀,不過曙青和馮漸逵的竹枝詞卻保留當年的碼頭情景。至於歷史人物,如丁蘊琴筆下的球王李惠堂、儂所寫的歌星呂文成、蔣彝眼中的香港學者,大多已作古了。
香港竹枝詞歌詠最多的習俗是農曆新年,鄭貫公云:「聽如雷響視如煙,爆竹齊燒不吝錢。南北行街生意大,家家燃放萬千千。」陳灞風云:「蘇公不匿洋場路,畢竟關心春夢婆。爆竹聲聲轟耳鼓,幾人春夢醒東坡。」二人寫出新年燃放爆竹的熱鬧氣氛。可是自六七暴動後,香港政府禁止放鞭炮,節日氣氛遂減了。雖然說新年放爆竹已不再是港人的生活習慣,但仍有些事物是不變的,最明顯當為電車。鄭貫公云:「預便逢場爭作興,電車齊搭快如飛。」曙青云:「電車十里疾如梭,大道迴環壹綫拕。日晚迎涼頭等位,男兒不及女兒多。」梁寒操云:「無聊排遣欲如何,流覽通衢樂亦多。花費兩毫真值得,納涼遊盡電車河。」今日電車依然在港島街頭叮叮行走,閱盡百年滄桑。至於其他生活風俗,如飲茶、小販走鬼、賭博等,百年如舊,不同年代竹枝詞的詠歎,仍不絕於耳。
除此之外,香港人某些心態也是數十年不變的。五十年代梁寒操云:「學醫學律要英倫,牛劍頭銜最嚇人。有女務當投拔萃,有兒先要入皇仁。」港人父母期望子女升讀名校皇仁書院、拔萃書院,要往英國牛津、劍橋大學攻讀醫學、法律,這種爭讀名校的心態,歷久常新。至於香港人常發明星夢,更不在話下。此外,黃沛祥云:「中西學校似星羅,程度高低任若何。無分公立還私立,不列顛文教授多。」蔣彝云:「不中不西不分明,黃臉居然洋姓名。」高靝賜亦云:「一例夷風吹僻壤,兒童名亦用雞腸。」到今天的香港社會,仍然重視英語的重要性,看重英語教育,這種價值觀百年依舊不變。
四、香港竹枝詞的寫作特點舉隅
(一)格律風格
香港竹枝詞主要以傳統文人竹枝詞為主,大部分都是根據七絕寫法,遵守格律,沿用平水韻。偶爾亦有平仄不諧、出韻的作品,如陳鞏《夢遊大陸竹枝詞》云:「一國兩制說無憑,基本憲章待經營。黃仙廟前多富賈,逢迎高幹如拜神。」[10]國、經、仙、拜字,平仄不諧;神字,出韻。又如凌宏仁作品有不少出韻、重韻之處,如:「商戶聚居貢海邊,和睦相處自成墟。經營生意憑海港,市場繁榮定可期。」邊,一先韻;墟,六魚韻;期,四支韻。一詞三韻,出韻不押。雖說竹枝詞可以不囿格律,但若完全不講格律,則不能體現詩歌聲調諧協之美。
近人劉坡公《學詩百法》云:「竹枝詞專寫風土,其體與七絕近似,但重音節而意義次之,重氣韻而文采次之,大都皆眼前指點之語。」[11]頗能道出竹枝詞的韻調特色。香港竹枝詞作者中,能表現音節氣韻風格的不多,如陳灞風云:「幾重流水幾重山,莫問儂家住那環。要有野花春不管,筲箕灣外女兒灣。」葉穎林云:「爐峯東西蝴蝶飛,爐峯西海石斑肥。淚灑石斑送郎去,送郎飛渡法蘭西。」莫德光云:「紅男綠女下樓臺,來趁年花晚市開。擠到花前推又去,不知誰是看花來。」諸作風格,纏綿繾綣,婉轉有味,頗得竹枝詞的神采。當然,香港竹枝詞還有寫鄉村的樸素風格,亦有寫風月而格調稍低。到後來一些竹枝詞更類近打油詩,如龍美:「殘夜舞場叫呱呱,霓裳絲竹盡喧嘩。知否鄰人眠不得,眼開終晚看天花。」半個詩人:「以為來到神仙府,何故高樓得咁多。大埔沙田皆變了,划船又有城門河。」[12]像這種腔調,斷非傳統纏綿委婉的竹枝詞風格。又如黃煊、李維熙所作,[13]或述生平、或弔賀人物等,頗沾油腔,與傳統歌詠風土的竹枝詞稍違。出現這種現象,只能說明有些作者濫用竹枝詞之名以寫通俗打油詩。
(二)英語翻譯詞
香港竹枝詞作者時常運用外來詞,如的士、巴士、鴨巴甸、士多等,有時更直譯日常生活的英語詞彙。如蓮社主人云:「交談時用中西語,說笑先生括摩靈。」「括摩靈」即早安(英語good morning)。又陳灞風云:「閒約遊春笑口開,公司乘獵上天臺。」「妒煞鄰姬收利市,懷中新抱列滔杯。」「獵」即升降機(英語lift),「列滔杯」即小孩(英語little boy)。又如楊利成先生竹枝詞云:「扭耳聲聲呼合皮,扭腰款款舞芳菲。」「扭耳」諧音英語新年(new year),「合皮」即開心(英語happy),可見竹枝詞直接音譯英語的風氣,百年不息。
(三)粵語方言詞
除了英語翻譯詞外,香港竹枝詞經常運用粵語方言詞。如高安竹枝詞云:「闊佬開聲唔算事,一元銀紙派多張」、「口渴起羹三幾啖,少然不覺變了哥」、「老舉猜枚事實多,打關唔過鬧人嘙」、「咪咕一心同你濾,詐威閉縊就開刀」,其中「老舉」、「閉縊」、「闊佬」、「銀紙」、「咪咕」、「唔」、「鬧人」、「啖」等都是粵方言詞彙,其他有些更是行業術語。又如梁寒操云:「一路沙塵人側目,阿嬌附尾電單車。」「沙塵」二字,即傲慢炫耀之意。半醉居士云:「世人誰不為家愁,搵得蝸居且暫踎。」「搵」即找,「踎」即蹲,皆粵語口語,後者引伸為居住。謝焜彝云:「贏得小哥齊拍掌,老坑今日夠威風。」「雞膆本錢消一踢,吞聲誰叫汝無牌。」「老坑」(老頭子)、雞膆(微薄),均為粵語,詞中情景亦刻劃得十分傳神。由是可見香港竹枝詞廣用粵語方言,傳神逼真,呈現了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五、結 語
百年來香港古典詩歌創作風氣十分興盛,有萬千首描寫香港風土的詩作,絕不僅僅限於竹枝詞一體。然而竹枝詞是中國詩歌史上一種獨特的體裁,全國各地皆編有竹枝詞總集,琳瑯滿目,因此整理香港開埠以來的竹枝詞,亦饒有意義。通過本書的整理,這八百餘首竹枝詞的版本存佚、作者等問題情況,得到初步的釐訂,並略加注釋,藉此希望更多讀者可以了解香港竹枝詞,或可從中回憶百年香港的點點滴滴。最後,交代本書之編輯凡例如下:
一、本書選輯香港開埠以來歌詠香港之竹枝詞。五十年代前作品全輯,五十年代後則選輯。香港人歌詠其他地區之竹枝詞,概不入選。
二、本書主要輯錄作者於題目標明「竹枝詞」之七言四句、二句體之竹枝詞。其他如「雜體」、「雜事」、「雜詩」、「雜詠」等體近竹枝詞,數量極多,今暫不選。
三、作品按年代先後編排,並注明文獻出處、作者簡介及附其他相關資料。
四、凡作品之本事掌故、術語、粵方言、音譯詞、地名、人名、事物等,酌量選注,恕不全注。前已注者,後不重注。作者自注,則注明「原注」。
五、無法辨識之文字,以「□」代之。
由於本書編輯過程中必有疏漏訛誤之處,希望各位大方之家,匡吾不逮。
二○○九年二月二十日程中山於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
【注释】
[1]如崔師貫《港居夏日擬竹枝》(五古)、于一《觀物竹枝詞》(七律)、陳正書《新年竹枝詞》(五古)、吳沖《滔滔千里心竹枝詞》(五絕)、江之東《新界竹枝詞》(望江南詞)等,凡三十餘首。
[2]饒玖才:《香港舊風物》(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二○○一年),頁二六六。
[3][清]天下第一傷心人:《辟邪紀實》(同治辛未季夏[一八七一]重刻本)。
[4]按:一九○四年鄭貫公編《時諧新集》,輯錄十七首時人所作香港竹枝詞,不注明作者(經筆者考證其中六首為何杞南所作)。胡從經《歷史的跫音:歷代詩人詠香港》(香港:朝花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頁一六三至一六四)、方寬烈《香港詩詞紀事分類選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頁三八至三九)輯錄時均誤為鄭貫公所作。
[5]劉義章:《香港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五年),頁二三二。
[6]Dr.Patrick Hase夏思義,New Territories Poetry and Song新界民謠,載丁新豹編:《香港歷史資料文集》(香港:香港博物館,一九九○年),頁二十五。
[7]載香港粹聲學校編:《粹聲月刊·文苑》(一九二三年六月),第二期,頁十四。
[8]載楊懷俸、凌宏仁等編:《西貢天后關帝古廟誌》(香港:廟誌編印委員會,一九九三年),頁三十至四十二。
[9]守拙:《香港竹枝詞·韻語紀遊續》(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二○○八年六月)。
[10]載王潤華、何文匯、瘂弦主編:《創作與回憶:周策縱敎授七十五壽慶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頁一一○。
[11]劉坡公:《學詩百法》(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一九八三年),頁一○九。
[12]載一九八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華僑日報》。
[13]黃煊《人物地方掌故竹枝詞》、李維熙《竹枝詞》,載一九六七年《旅港番禺會所特刊》,頁二四一至二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