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土吾情——竹枝詞

吾土吾情——竹枝詞

韋基舜

香港中文大學程中山博士,送來一冊他輯注的《香港竹枝詞初編》。

「竹枝詞」這文學文體名稱雖然有個「詞」字,但並非宋詞文體,而是近似七言絕句詩體,卻又不囿於格律,專詠風土人情及兒女之情。可能是唐憲宗元和年間,諷詠「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的劉禹錫貶官入峽,寫的「竹枝詞」,為同年代詩人之中最多,遂有學者指文體乃劉禹錫所創,其中更以那首「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視為「竹枝詞」典範之作。

查實,「竹枝詞」源出於下里巴人之鄉,為古代巴渝民歌,流行於巴山峽水;白帝城、江陵一帶,鄉人擊鼓敲竹節而歌,揚袂睢舞,悠然自得,樂此不疲。

除了劉禹錫外,撰《長恨歌》、《琵琶行》名垂千古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貶官入峽後,受當地文化風氣影響,也寫了一些「竹枝詞」,其中一首如下:「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江州司馬處此?岸猿聲啼不絕之巴蜀蕪境,焉不悲從中來。

「竹枝詞」不囿於七言絕句格律,自唐代以來,流行至今。華夏文化弘揚中外,「竹枝詞」打破疆限,內容詞語,更是百花齊放。

香港開埠百多年,亦有不少騷人墨客撰寫「竹枝詞」,記誌本港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百態。一般認為,香港最早的「竹枝詞」,乃「長毛狀元」王韜撰於清末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詩目《有乞作香港竹枝詞者口占答之》,詩雲:「絕島風光水面開,四重金碧煥樓臺;海天花月殊中土,誰唱新詞入拍來。」

王韜乃江蘇吳縣人,因同情太平天國而遭清廷通緝,於一八六二年流亡香港,協助英華書院雅理各院長;翻譯中國各種經典文獻,一八七四年創辦《循環日報》。此「竹枝詞」,後來載於王氏的《蘅華館詩錄》及《悔餘隨筆》。

「竹枝詞」在香港發展,從晚清至今,不同年代有不同路向。由於香港這個海隅小島,中西文化匯聚,詞彙華洋交錯,廣府話與「外江佬」的口語不同,香港竹枝詞融入廣東話、英文譯音,內容及詞語更是各有各精彩。

早年,《循環日報》及《華字日報》中文報章出版,加上鄰近的廣州、南番順地區的「竹枝詞」創作風氣熾盛,太平山下的詩人,風起雲湧,反映社會人生百態的香港竹枝詞佳作如林,例如一八九八年的醒未庵竹枝詞如下:

敘馨樓接宴瓊林,檀板金樽集夜深。游屐如雲車似水,此窩真箇是銷金。

大餐請客宴嘉賓,釵弇縱橫水陸陳;錯亂鴛鴦都不管,醉餘相抱跳丹臣。

我在這個小框框講過,香港開埠之初,最繁盛的地方是香港島水坑口。此詩所講的「敘馨樓」和「宴瓊林」,為當年水坑口最著名的大酒樓。

至於詩中「丹臣」一詞乃英文Dancing(舞蹈)的譯音,「跳丹臣」便是跳舞。距今百多年前,香港詩人已把外語融入「竹枝詞」中,彰顯香港竹枝詞的特色。

民初,香港的「竹枝詞」離不開風花雪月,商繁鄉樸。詩句有「石塘樓閣久聞名」「工商飲罷又南唐」「每當潮落稚挖坭」。「石塘樓閣」乃指塘西風月,「南唐」為當年的大酒樓,「稚挖坭」則是早期九龍啟德海濱,貧童拾蜆苦況,歷歷在目。

五十年至七十年代,可以說是「香港竹枝詞」全盛時期,南下多才子,他們離鄉背井,把鄉愁鬱結訴諸「竹枝詞」,把面對的居住環境、西洋風情、香港賭風、風土人情,寫入「竹枝詞」。上海名作家陳蝶衣有這麼的一首:「賽馬分為日夜場,馬迷猛啃馬經忙;獨贏孖寶科加士,此是營生第一章。」

八十年代至今,猶喜「竹枝詞」在香港文壇受重視,發揮反映社會狀況,以樂壇而言,有詩:「張劉黎郭號天王,香港歌星熠熠光;儀態聲情加勁舞,歌迷擁躉醉如狂。」

香港文苑浩瀚,程中山博士在授課之餘,不辭勞苦,輯注自一八六六年至今的香港竹枝詞逾700首,出版《香港竹枝詞初編》,治學嚴謹,受人敬重。在此,向關心及對香港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推薦此書。

(原載《成報》「吾土吾情」二○一一年三月六、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