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竹枝詞(五十首)

香港竹枝詞(五十首)

蔣 彝

年年海外說還鄉,未到鄉前港已香。遙望白雲依舊是,白雲下有蔣家莊。

賈公車我到羅湖,文錦渡頭口直呼。不見神州四十載,神州記得啞夫無。

賈公:賈納夫教授,專研文史。羅湖:新界邊境地名,為香港通往大陸之口岸。

舉世奇談港也香,紅毛碧眼趾高揚。不是高樓亦大廈,村童也要學洋腔。

油麻地廟鬧燒香,天后原來是默娘。默娘難遇啞男子,水陸人神各一方。

默娘:天后,原名林默,宋代福建莆田人。九龍油麻地廟街有天后廟。

打牌跑馬已年年,港市誰人不說錢。股票輸贏千百萬,嬌娘怎伴澀夫眠。

雲天香海總陰晴,所見所聞日日新。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家盼望出明星。

香港偏多珠寶商,金銀店面要持槍。嬌娘列坐評高下,門外遊娃枉斷腸。

五日工資一日飛,滿懷得勝總稀微。愁顏笑面分成敗,周末人人跑馬歸。

漁灘海島變名城,人定勝天舉世稱。高樓大廈如林立,夜靜家家麻雀聲。

獅子山麓隧道長,暗中驚醒小姑娘。喃喃軟語粵音重,始識此身在異鄉。

馬鞍山裏好晴天,成群結隊往流連。女口香糖男雞爪,雙雙笑語返沙田。

羅忼烈云:「第三句頗費解,我曾請教他。他說:『那女的嘴裏吃着香口糖,那男的兩手很不安份,故云。』我認為『雞爪』用得不對,該是『祿山之爪』。他說:『安祿山是大胖子,兩手又大又肥;而那小子又矮又瘦,兩手真像雞爪呀。這個典是從啞子開始的,以後你們要用,必須注明出處。』」參考羅忼烈《蔣彝和他的︿香港竹枝詞﹀》(見附於《蔣彝詩集》)。

女皇書院講演還,出門霪雨落潺潺。香江沒有金山寺,何來水湮銅鑼灣。

羅忼烈云:「『女皇書院』指皇仁書院。他(蔣彝)說,依英文校名看,未見其『仁』,何以稱焉?必也正名乎。」金山寺:用《白蛇傳》「水淹金山寺」之典故。

九龍上水往來過,擠進沙田受折磨。鄉媽伸起雙赤腳,枯魚之肆何其多。

枯魚:鹹魚。

突然開口吐金光,駭倒洋孩跑後方。抓住媽媽問神鬼,非神非鬼乃華娘。

烏龍不喝要咖啡,藍擦眼皮藍到眉。俗言鬼打青了臉,世事而今誰是非。

烏龍:指烏龍茶。羅忼烈云:「那時候是一九七二年,婦女流行『大頭裝』的髮型,愛穿『迷你裙』;眼部化妝花樣更多,『眼蓋膏』、『假睫毛』外,還塗了一片藍色的東西。他見了就皺眉搖頭說︙︙西方婦女眼部低陷,膚色較白,抹了一片藍色,還不覺得有礙觀瞻;可是東方婦女眼既不陷,皮膚又黃,抹了藍色,很不調稱。」

于思于思滿面絲,近年歐美鬧嬉皮。華兒也要學時髦,煙鬼車伕八字髭。

羅忼烈云:「談到『男士』們的『新潮』鬚髮,啞行者說,西方男子多毛,既茂且密,那些嬉皮士留髮蓄鬚,還像個深山大野人的模樣;而且西洋天氣冷,汗垢較少,久不梳洗也不會太臭。在香港卻不敢恭維了。中國人鬚髮欠豐,臉上很多不毛之地,長起鬍子來,上面那兩撇只有寥寥幾根,活像貓鬚、鼠鬚,下邊那一小撮很像山洋鬍子,多滑稽!香港天氣熱,長髮一天不洗就發臭,多麻煩!他們蓬頭垢面,和舊時抽大煙的、拉黃包車的簡直沒有分別。」

不中不西不分明,黃臉居然洋姓名。牛排上加醬油醋,撲克牌來一色清。

羅忼烈云:「他(蔣彝)說,現代青年人都沒有別字了,因為這是封建的習俗;現在為了模仿洋人,反而變本加厲,這不只是封建意識,更崇洋的封建意識。香港基本是華人社會,『黃臉居然洋姓名』,真豈有此理。『牛排』兩句,是他在餐館裏看到吃西餐的顧客,他們惟恐便宜了店東,於是把供應的配料盡量倒在牛排上,而那撲克牌似的麵包,也把牛油塗個清光。」

鴨巴甸中太白舫,碧黃棕黑共稱觴。腰包要有洋鈔票,活鯉迎風仔細嘗。

鴨巴甸:即香港仔,英語Aberdeen之音譯詞。太白舫:太白海鮮舫。

深水灣近淺水灣,兩處居民各一班。彈丸小地分上下,有的樓高不可攀。

街傍街上鬧非常,旺角群氓如蟻忙。不見媽媽何處去,沒人理會兒呼娘。

香港也有畢加索,九龍出了馬蹄斯。鬥牛好手巴黎舞,誰知都是黃臉皮。

畢加索(一八八五—一九七三):西班牙著名畫家。馬蹄斯(一八六九—一九五四):法國著名畫家。巴黎舞:即巴蕾舞。

依稀重認宋王臺,巨石題名小院開。香林著史稱能手,民族學中可記來。

香林:羅香林(一九○五—一九七八),著名歷史學家,任教香港大學。著有《中國民族史》。

空城空巷去尋歡,擠到身前臂後鑽。而今恨不為禽獸,雞牛車輛比人寬。

羅忼烈云:「他(蔣彝)喜歡獨行,常在九龍擠公共汽車,前呼後擁,喘不過氣來,感歎說,香港既有『防止虐畜會』,為什麼沒有『防止虐人會』?」

歐美牛羊皆凍品,特來南丫買鮮魚。個中誰是知機者,賴有深明賈納夫。

南丫:南丫島。

馬料上游水一溝,驅車共看賽龍舟。男男女女沿岸立,大雨傾盆不轉頭。

馬料:即馬料水,今香港中文大學一帶。

維多利亞山頂來,曉日初升薄霧開。華艣洋船浮海面,山腰處處起樓臺。

港九中流上渡船,華腔英語共分傳。粵姬斜倚吳郎臂,北婦頻搔南仔拳。

乘船共過鯉魚門,登陸同遊天后村。村婦筐筐皆海味,購來蝦蟹卻狼吞。

慷烈愛嘗陸羽茶,三樓高處幾曾爬。恰好正襟提箸後,偏來擠坐女娃娃。

慷烈:即羅忼烈教授(一九一八—二○○九),著名詞曲研究者,曾任教香港大學。羅忼烈云:「陸羽茶樓是香港茶葉和點心最好的館子,那時候還在永吉街的舊樓宇,樓梯筆直,落腳處又窄,要直上三樓,啞行者頗具戒心。這館子午飯時坐無虛席,一張小桌子經常擠着幾個顧客小組,叫做『搭』,老顧客早已安之若素了。那天,大概是第一次同他上陸羽,剛好要了不少點心,蒸籠、碟子擱滿了桌面,忽然來了兩位小姐,發現我們這一桌沒人『搭』,就理所當然的坐下來。為了騰出部分『領土』給她們,不得不自動『清野』,啞行者有點莫名其妙似的。」

書中聖手馮康侯,篆刻而今第一流。三庚脈道缶廬法,天發由來白石儔。

馮康侯(一八九九—一九八三),香港著名文字、書畫、篆刻家。曾任教聯合、經緯書院。三庚:晚清篆刻家徐三庚。缶廬:吳昌碩。天發:天發神讖碑。白石:齊白石。

曲徑長通大澳門,朱家兒女共前奔。且看二八翩翩舞,邵氏明星學溫存。

大澳門:即大坳門,在新界西貢之南。邵氏: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溫存:殷勤撫慰、溫柔體貼。

石舟家藏硯萬千,窮搜廣集幾年年。紫袍玉帶顯真跡,紅線花紋不世傳。

石舟:王石舟,香港收藏家,藏硯過千,齋號硯巢。

聯合校長鄭開筵,招來海客亂談天。珍肴本是香江產,七日仙為七日鮮。

鄭:鄭棟材(一九一七—二○○○),時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長。

妙畫昆蟲趙少昂,蜻蜓蝴蝶也螳螂。秋蟬吹唱柳陰裡,數筆描來意味長。

趙少昂(一九一五—一九九八),香港著名畫家,嶺南派之大師。

紅光夕照九龍頭,肚裏咕咕口水流。只等牟公哼幾句,狼吞虎咽樂宮樓。

羅忼烈云:「牟公,是牟潤孫教授。那天我們到新界遊覽,傍晚歸來,牟公在樂宮樓請吃晚飯,入座後談得興起,忘了吩咐上菜,後來啞行者提議邊吃邊談,牟公對侍應生『哼幾句』,於是山珍海味和點心就接一連二的來了。」

鄧氏錦田吉慶圍,曾經炮火鬥洋威。伯裘代表全村眾,迎得鐵門依舊歸。

吉慶圍:宋代鄧姓家族所建之圍村,在元朗錦田,一八九九年村民堅拒英人租借新界,英軍以大炮攻陷村圍,搶得大鐵門而載回英國。後在村民鄧伯裘幾經要求,才於一九二五年索回鐵門。

卓敏高蹲馬料水,麗松坐鎮薄扶林。兩地同傾及時雨,莘莘豈必濕淋淋。

卓敏:李卓敏(一九一二—一九九一),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麗松:黃麗松(一九二○—?),時任香港大學校長。

鴉片戰後海來風,容氏從頭即啟東。洋務閎公今學務,崇基學子足稱雄。

啟東:容啟東(一九○八—一九八七),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長。閎公:即容閎,晚清著名洋務運動者,容啟東之父容星橋即被其拔為留學生。

北味南調可出新,油煎干貝賽山珍。一勺花雕能入口,清談小坐鹿鳴春。

鹿鳴春:香港著名京菜館,在尖沙咀麼地道。

聞說青山杯渡僧,春風春雨我來登。並無杯渡禪遊處,且吸山間野樹馨。

首句:屯門青山禪院,晉代杯渡禪師居此。

錢公賓四是前身,選士憐才吳俊升。層層著意新東亞,總其成兮沈亦珍。

錢賓四:錢穆(一八九五—一九九○),歷史學家,新亞書院創辦人及校長。吳俊升(一九○一—二○○○),字選士,教育家,曾任新亞書院校長。沈亦珍,教育家,六十年代初自臺來港,協理新亞事務。

名瓷件件足逡巡,精舍敏求胡惠春。忽見柴桑香色味,廚師原是我鄉親。

胡惠春(一九一一—一九九五),著名收藏家,一九六三年與友人創辦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柴桑:地名,在江西省九江縣。

雪芹寶黛費疑猜,細讀石頭一百回。假語村言真事隱,潘公紅學響如雷。

假語村:賈雨村。真事隱:甄士隱。潘公:潘重規(一九○八—二○○三),著名《紅樓夢》索隱派學者,時任教新亞書院。

青山山麓一水橫,柔情如浪促前行。古有秣陵盧氏女,今亦莫愁王麗貞。

王麗貞:一九五九年香港小姐比賽季軍,與邵氏電影公司簽約,參演電影,並改名「莫愁」,一九六六年服藥自殺。秣陵盧氏:即梁代秣陵(今南京)盧氏少婦莫愁,莫愁最後投湖自盡。

米厘倩女跪抽簽,赤腳鄉媽也擲錢。滿堂滿院皆求福,忙煞香城黃大仙。

大浦海裡珍珠螺,唐宋元明采幾多。而今人造珠充斥,梅妃不必苦吟哦。

大浦海:即大埔海,為古代盛產蚌蛛之地。今稱吐露港。梅杞:唐玄宗妃子。原名江采蘋,福建莆田人。因楊貴妃所妒而失寵,後玄宗賜一斛珠,梅杞以詩答之:「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大嶼山上訪高僧,高臥高僧拜未能。且向齋堂用齋飯,菜根香味共誇矜。

石級層層步步登,雙林寺裡無尼僧。傳聞香火勝他剎,人天歡喜共飛昇。

石九公後又三刀,暢飲南椏興緻高。訥夫能唱恬昌笑,啞子不啞也叨叨。

石九公、三刀:均為魚名。羅忼烈云:「一天,我們遊南丫島,吃鮮魚,酒酣興起,賈納夫兄吊了一會兒嗓子,好像是《四郎探母》的片段,啞行者說話特別多,賴恬昌兄很少開口,只不時作會心的微笑。」

九龍渡海來北角,石級攀登二伯公。突見一張鄭俠畫,掉頭遙拜大丸宮。

二伯公:廟名,在鰂魚涌英皇道。祀奉二伯公魏和珍。魏氏擅醫術,一八八九年瘟疫流行,當時坊眾禱告賜助,瘟疫遂去,於是立廟奉祀。鄭俠畫:北宋畫家鄭俠曾繪《流民圖》述受旱災之苦之百姓,上畫朝廷。

按:詞載《啞行者香港竹枝詞》(一九七三年手鈔影印本),亦載《蔣彝詩集》,本書據前者著錄。蔣彝(一九○三—一九七七),字仲雅,號啞行者、啞子。江西九江人。東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任蕪湖、當涂、九江縣長。一九三○年留學英國。任教海外數十年,教授中國書畫文學藝術。一九七二年客座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竹枝詞五十首作於是年。一九七七年病卒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