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全灣各村竹枝詞(十四首)
許永慶
爭傳香港擅繁華,巨艦通洋各埠家。上下中環多貨殖,奇呈色色錦添花。
太平山下西營盤,妓女青樓數百間。紅袖添香文武廟,梳粧時樣巧雲鬟。
下:詹本誤作「透」。文武廟:在上環荷里活道,廟祀文昌、關公之二神。
打鐘樓轉大王街,多少工人歇杉排。跑馬場中堪一玩,回來灣仔敘幽懷。
打鐘樓:指畢打街鐘樓,在中環,一九〇八年拆卸。大王街:在下環,今灣仔。杉排:地名,已廢。在今灣仔修頓球場與大佛口之間,即永星里一帶。原地靠海,乃售賣杉木之集中地。
燈籠洲越鯽魚涌,七姊妹來謁廟中。丹桂紅香爐內插,鞠躬禮拜一雙雙。
燈籠洲:原為島名,一名奇力島(英語Kellet Island)。清顏嵩年《越臺雜記》(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卷四云:「燈籠洲在香港東,四圍皆水,鹽艚聚泊之所。夜間遠望,有光如然燈籠,因名。道光間,為島夷所發,得一物,似石非石,通體澈亮,云是水精,蓋海水結凝而成,非水晶也。能治瞽及一切目疾,不易多得,自是其光遂滅。」二十世紀初填海,燈籠洲島併入銅鑼灣。銅鑼灣、天后一帶因近燈籠洲島,亦泛稱燈籠洲。鯽魚涌:即鰂魚涌。七姊妹:北角古村落之名。紅香爐:村名,與燈籠洲相連,即今銅鑼灣。紅香爐,立村甚早,故香港早期亦名「紅香爐」,島上有山,稱「香爐峰」、「爐峰」,即太平山。
筲箕灣內景如何,蛋女搖舟晚唱歌。兵廠斧頭洲外設,鯉魚門口過船多。
景:詹本作「實」。第二句,詹本作「艇女生涯夜半歌」,並云:「筲箕灣裏艇女之生涯,真係夕夕笙歌不夜天也。」兵廠:詹本作「稅廠」。斧頭洲:島名,在西貢佛堂門海道,一名佛頭洲。島上有稅廠,經此進入維多利亞海港之船隻,必須課稅。
揚帆直抵大嶼山,便到長洲訪玉顏。遙指薄扶林突兀,坟塋纍纍更連環。
抵:詹本作「指」。詹雲飛云:「香港青樓妓院雖多,但有很多人喜歡往長洲換環境也,而妓院亦不少矣。」遙指:詹本作「遙望」。末句,詹本誤作「頻頻女女更為難」。
長沙灣出九龍塘,深水埗前過客商。因摘荔枝蔴地賣,回頭忘覺一銀莊。
長沙灣、九龍塘、深水埗,皆為九龍村名。蔴地:即油麻地。因:詹本作「新」。忘覺:芒(望)角村,即今旺角,英語MongKok乃芒角之音譯詞。詹雲飛云:「蔴地,即客人常稱之說,即油蔴地也。至於『回頭旺角一銀莊』,以前整個九龍半島沒有銀行設備,祇有旺角有較大之錢莊,甚為出名也。」莊:林瑞鴻本作「裝」,今從詹本。
尖沙嘴盡屯胡兵,輪渡往來日不停。紅磡土瓜灣大旺,船湖工用幾千人。
尖沙嘴:即九龍尖沙咀。詹雲飛云:「相傳元兵南下追殺宋帝,尖沙咀是元兵住兵之所也。亦有說遁胡兵,即避開追兵也。」往來:詹本作「往回」。紅磡、土瓜灣:九龍地名。大旺:詹本作「在望」。船湖:指紅磡灣黃浦船塢。末句,詹本作「船塢動用幾多人」。
譚公廟近九龍街,官廢衙前不必猜。二十七年光緒主,英人批割掛門牌。
次句原注:新界期限九十九年收贖。
譚公廟:在九龍土瓜灣。衙前:村名,即衙前圍村。廢:詹本作「地」。光緒:即清德宗年號,德宗在位三十四年,二十七年為西曆一九〇一年。二十七:詹本誤作「叁拾七」。英人批割:詹本作「紅毛轇轕」。
馬頭涌對宋王台,學老村前玩一回。行向沙埔醫院過,微聞打鼓嶺中催。
宋王台:原在九龍城馬頭涌之聖山。日軍侵佔後,炸毀宋王台,以擴建啟德機場。戰後,宋王台三字之殘石猶存,今已另闢公園安置之。學老村:即福佬村,已廢,今九龍城有福佬村道。沙埔:沙埔村,已廢,今九龍城有沙埔道。微聞:詹本誤作「疑魂」。打鼓嶺:打鼓嶺村,已廢,今九龍城有打鼓嶺道。
牛池灣聽牧童歌,沙地園堪種菜蔬。豐熟沙梨圓嶺勝,蒲江荔果實婆娑。
牛池灣:村名,在牛頭角北。詹雲飛云:「牛池灣有一班好唱山歌之人,有如擂台比武一樣,他們擺山歌擂台,唱三數日夜未定,有人因唱歌而結成夫婦。其時小瀝源來亦有一班好歌之人,前往牛池灣,與他們對唱,有時牛池灣方面亦有到來小瀝源對唱者。」圓嶺:村名,即鑽石山上元嶺和下元嶺。第三句,詹本作「愛食沙梨圓嶺進」。蒲江:村名,即蒲崗村,已廢,今鑽石山有蒲崗村道。原址,約在今鳳德村一帶。詹本作「蒲崗」,並云:「以前圓嶺確有沙梨園,而蒲崗方面亦有荔枝園,現今已面目全非矣。」
茶果嶺中石匠優,乘風時過昂船洲。文明堪羡九華徑,借問葵涌歷幾秋。
茶果嶺:地名,在鯉魚門。優:詹本作「留」。昂船洲:島名,在九龍西,今已填海連接荔枝角。乘風:詹本作「順風」。九華徑:村名,在荔枝角山上,原名狗爬徑。詹雲飛云:「為何用文明二字呢?原因九華徑村民多數行外洋輪船,有些很早出國吸收外洋風族,凡事較為開通,此所謂文明也。」堪羡:詹本作「欽羨」。葵涌:村名,分上下葵涌村,屬全灣約。
全灣果木出菠蘿,遙望青衣隔海河。三棟屋前風自古,老圍人眾姓尤多。
全灣:村名,即荃灣圍,亦約名。青衣:青衣島。詹雲飛云:「荃灣菓木以波蘿為叢,望去青衣,的確有隔海河之感。青衣附近之水乃兩樣色也。海水是碧綠色,另一種是較白色,此乃河水之淡流也。有說是珠江流落來者。」三棟屋:村名,客家圍村,屬全灣約,今已改建成三棟屋博物館,在港鐵荃灣站附近。老圍:村名,在今城門隧道荃灣出口附近。眾:詹本作「住」。
直上城門聳一峰,陂頭肚亦在其中。惟有藍房相隔遠,八鄉路界更能通。
陂頭肚:村名,一名碑頭肚,屬全灣約。陂:林瑞鴻本誤作「坡」。城門、陂頭肚、藍房(南房肚)三村同屬全灣約。一九三〇年,政府興建城門水塘,三村全部搬離。城門村與老圍村部分,搬往錦田,稱城門新村(又稱錦田新村)。坡頭肚村,搬往八鄉,稱水流田。八鄉:在元朗。更能通:詹本誤作「竟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