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有哪些?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有哪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能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老年人心理行为变化特点

(1)健忘。进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但其程度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的因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惭形秽,自认为智力减退,而实际上并非如想象的那么严重。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50岁时仅相当于15岁时的智力水平,80岁以后下降更明显,85岁时大约相当于儿童5岁10个月时的智力水平,由于个体的差异,所以可能有10%~25%的人并不显示智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虑。抑郁随着衰老、精神情感变化日益明显,表现为内心空虚,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常伴有自责。往往有杞人忧天之感,时有大难临头的紧张感,或是抑郁苦闷,遇到问题缺少进取态度。在经济条件拮据的老年人门诊病人中有48%具有抑郁情绪,而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门诊病人中具有抑郁症状者也有44%,有不少人每月发作一次,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之久,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等,并对往事回忆多有自责感。

(3)情绪变化。当脑组织老化或伴有某些脑部疾病时,常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难以平静下来,其情绪激动程度和所遭遇不顺心的事情的程度并不相对应。有时为周围环境及影视中有关人物的命运而悲伤或不平,迅速出现情绪高涨、低落、激动等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时而天真单纯,时而激动万分等情绪多变的特征。

(4)疑病。60岁以上老年人,有半数以上会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躯体所致,加上这些关心会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并因顽固、执拗的个性,更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有时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而对照自己的不适感,常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5)猜疑和嫉妒。一般认为,人进入老年期后,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强,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严重者认为别人居心叵测,因而猜疑重重。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性欲下降,易怀疑自己配偶有不轨行为,常因之而争吵。并且由于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常使这些想法变得更为顽固,甚至发展成为妄想。每当目睹年轻人活泼好动等性格时,常因之而嫉妒和自责。

(6)孤独感和衰老感。孤独感和衰老感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种自我心理表现,也是加重老年人心理疾病程度的诱因之一。

2.老年人的行为变化主要包括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行为偏异和非器质性脑部病变导致的行为偏异。非器质性脑部病变导致的行为偏异主要表现为,原来处事认真的人,可能会变得固执生硬,甚至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人可能会变得独善其身,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性格随和,满不在乎的人变得任性甚至粗野等。人到老年后,由于自控力的减弱,原来比较隐蔽的性格特征可能会完全暴露出来。有的老年人性格,由和蔼可亲变得嫌恶别人;意志坚定、作风正派的老年人可能会变得轻浮庸俗;浪费或慷慨的老年人变得吝啬贪财;脾气急躁、心直口快的老年人变得谨慎稳重、圆滑周到等,这些变化都是来源于性格的反常。

3.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大不一样。据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对比调查显示,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关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1)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2)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3)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

(4)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年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丧偶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理打击也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