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风)后的家庭护理要点是什么?
【发病原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
2.其他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3.不良生活方式。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等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起病急,起病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症状。全脑症状,如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如偏瘫、语言功能受损、偏盲、行走不稳、饮水呛咳等。
2.其他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常感到枕部-颈部交界区疼痛,怕光。
【治疗原则】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由于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且大部分患者病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知识】
1.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三低、二不、一多”。即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高血压的产生与过量食盐摄入有关,而高血压又是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一般成年人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即可。
(2)适当食用豆类和菌藻类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含蛋白质较多,有降胆固醇的作用。菌类食品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藻类内含的一些物质有抵制红细胞凝集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3)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且最好生吃,以避免破坏维生素。
(4)根据研究,每天多补充400毫克的钙,大约只是一两片钙片,或两杯牛奶的量,就能够降低中风发生的概率。
(5)发生压疮的病人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特别是维生素C和鱼肝油、葡萄糖酸锌。
2.康复训练:脑中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降低后遗症残留率和后遗症程度。中风发病后,可通过被动运动来预防或减轻脑体痉挛及后遗症的发生。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可预防患者关节活动挛缩,还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待病情稳定后,可开始主动训练。
(1)翻身训练:让病人练习床上左右翻身,因为躯干受双侧椎体支配,瘫痪一般不完全,恢复起来较快。
(2)坐起训练:坐起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及日后站立、行走等一些日常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动作。练习从健侧或患侧坐起。注意不要背靠物体而坐。
(3)站位训练: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可开始站位训练。患者能独自站稳后,让重心逐渐转移向患腿,以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
(4)步行训练:当患者可独立站稳,并可向前迈步时,才能开始步行训练。训练前,先练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转移。练习时不宜过早地使用手杖,以免影响患侧训练。
3.皮肤护理:中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局部组织受压过久,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软组织损伤,导致正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而生成压疮。下面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定时翻身: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病情稳定后可增加翻身次数。给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避免拖、拽、推等动作,以免擦伤皮肤。
(2)放置软垫:对骨头突出部位要放置海绵垫或棉垫,使受压部位悬空,或贴保护性敷料,以防继续受压。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气垫床。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洗受压部位1~2次。对昏迷、瘫痪、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呕吐的患者,衣服、被褥污湿后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背部、会阴部清洁干燥,用温水擦洗浸渍部位。
4.心理护理:中风不是不治之症,患者要振作精神,坚定生活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和豁达的性格,克服悲观失望的情绪。同时还应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多和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但要避免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