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晕厥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晕厥俗称昏倒,是由于一过性脑血流量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脑血流量决定于脑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当脑血流量低于每100克脑组织30毫升/分钟的临界限度时,即可能发生晕厥。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硬化、顺应性差,脑供血不足时更易发生晕厥。

【诱发因素】

1.情绪紧张、疼痛、通气不良等可诱发血管抑制性晕厥。

2.心脏器质性病变使心输出量减少,可发生心源性晕厥。

3.由于脑血管阻力过高或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失常,可诱发脑源性晕厥。

4.头颈部突然转动可诱发颈动脉窦性晕厥。

5.夜间起床排尿,因腹压下降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可诱发排尿性晕厥。

6.饥饿可诱发低血糖性晕厥。

7.剧烈咳嗽导致胸腔和腹腔压力升高影响静脉回流,可诱发咳嗽性晕厥。

8.持续用力屏气可产生屏气性晕厥。

9.服用降压药物,卧位或下蹲位突然站立时,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临床表现】

发作前期:常有头部不适、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多汗等。若及时采取头低位或卧位可终止发作。

发作期:轻者头晕、恶心,重者突然意识丧失,全身肌肉紧张度消失,猝倒。发作时间短暂,脑电图可见持续3~10秒的对称性2~3Hz的慢波。

发作后期:苏醒后处于意识混乱状态,腹部不适,恶心,有便意,甚至呕吐或大小便失禁。脸色苍白与出汗可持续一段时间,并有极度疲劳,嗜睡。发作后期延续时间由数秒至半小时不等。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或低血糖。

心电图检查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所致心源性晕厥可提供依据。

【救治措施】

对症处理:让病人安静放松,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取头低脚高位,并松解衣领、腰带;亦可针刺人中、百会、合谷、十宣等穴位。

【病因治疗】

对引起晕厥的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血管抑制性晕厥者,应避免久立、疲劳。药物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应停药或减量;非药物引起者,起立时应动作缓慢,可给予高盐饮食,或麻黄素15~30毫克,每日2~3次口服;或少量泼尼松5毫克,每日3次口服;也可服用中药补中益气汤(丸)。频发颈动脉窦晕厥者,可到医院施行颈动脉窦神经切除术。排尿性晕厥,在夜间排尿时采取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