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选题依据
2019年12月27日,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这一改革举措最引人注意的是体育地位的上升,它首次与语文、数学、英语并驾齐驱,分值从过去的50分升为100分,也因为这一变化刷爆了云南中小学生家长的朋友圈。
2018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对整个学校体育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育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在校学习和社会化的最后教育阵地。曾有学者表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1977-1989年“技能论”到“体质论”体育教育观的转变,1989-1999年“体质论”到“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再到1999年以后的“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体育教育观逐渐完善,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观呈现了与当时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特点,对当时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年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理论界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层出不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第一”的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突出学生个人健康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健康第一”体现了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由素质教育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转变,当前的“健康第一”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健康第一”体育观念,准确地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成为新时期主流体育观点。“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从提出到实施都是非常重视人的全方面发展的。通过体育教育的开展,使人得到身体的健康,心理得到满足,并能得到适应社会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将来都能适应社会,使个体与其他人,与社会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体育教育观将是中国体育教育理念的核心,将是中国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高校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尚有不足,简单地将之作为一项辅助性课程,定位于学生强身健体,相关投入略有不足,面对高速增长的生源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另外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学创新表现力不足,过度突出教师中心地位,忽略了学生互动参与,方式、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内驱动力不足。另外一味强调体育实践性,对体育精神解读不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1]
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思路,改善教学环节,实现健康第一,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获得感的体育教育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由此展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就当前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体育教育中如何提升学生“获得感”教学设计,并依此提出体育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河北省体育教育向着更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健康自信的人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