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4.1.2.1 学生参与的体育教育情况总体分析
表4-1-7 学生参与体育教育分析表
由表4-1-7所示,被调查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活动都有分布,五种类型的体育教育活动参与人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及其他体育活动,其中80%的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这也符合当前背景下,对体育教育的狭义认识,即体育教育等同于课堂的体育教学活动,而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及体育竞赛占比依次是36%、25%及22%。三者相加共计83%,说明在体育教育环节中,除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外,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及体育竞赛参与人数也比较多,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育环节。而只是注重体育课堂教学是非常不够的,实际的体育教育工作中,也应该给予除体育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环节足够重视,改善其教育的职能。
4.1.2.2 体育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体育课堂三自主实施情况分析
表4-1-8 体育课三自主实施情况分析表
有上表可知,在问卷中已有三自主的解释说明的情况下,仍有极少一部分未填写该题,其中一种极大的可能就是学生对本学校体育课程是否为三自主情况不明确,不了解,抑或是虽然开设了三自主的体育选课机制,但执行不到位,未发挥实际的功能。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学生(501人,86.4%)选择了学校内已开设三自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意即本校的体育课程做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时间和(或)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说明对于河北省的高校来说,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实行了体育课堂的三自主选课模式,使得学生在接受体育课程教学之前,已经可以通过自由意志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或)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这样的一个选课流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后期学生学习后的获得感的实现非常必要的基础。
(2)教学中的差别化教学情况分析
表4-1-9 教师注重差别化教学情况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及较注重学生差别化教学,占比84.2%;仅有8名学生,1.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差别化教学。说明在河北省的各高校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别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内容的特点。
(3)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分析
由表4-1-10可知,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有6成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为健康第一,占比62.1%;其次是全面发展,占比19.9%;再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占比16.1%。而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运动机能传授为中心和终身体育为教学理念两者相加占比只有1.5%。虽然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展示了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总占比为98.4%,体现了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并未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师教学是以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教学目的的,对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具备非常不利,一旦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没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就不具备健康体魄的延续性,不具备体育所带来的对个人成长,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促进性作用,因而就会使得学校体育的延续性作用消失,不具备可持续性。
表4-1-10 教师教学理念分析表
(4)体育课堂教学知识现状分析
由表4-1-11所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主要以传授体育锻炼知识、体育技能知识及运动营养知识,占比分别为76.9%,67.6%和57.2%。而运动损伤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及运动安全知识及健康知识占比也都高于两成。说明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早已经不是以前的以传授体育技能知识为主或只是传授运动技能知识的体育课堂了。早已经由原来的以提升竞技能力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注重体育锻炼、运动营养、运动中的损伤知识及预防,运动医务监督及运动安全的多方面体育知识传授的课堂。这样的体育课堂,既保证了学生体育知识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狭隘性的认识,更保障了学生体育环节参与的正确和健康。学生了解了所学课堂教学项目的技能知识,对运动过程中应当观测的生理指标及个人状态等体育保健学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一定了解,同时具备运动过程中损伤预防、损伤发生的病理、机理及正确的处理方式,也具备了体育锻炼及健康常识。这样的体育知识教学是完备的,是成功的。
表4-1-11 体育课堂讲授的体育知识情况分析表
(5)体育课堂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由表4-1-12所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占比分别为75%、64.8%及61.7。三者的占比都超过了一般以上。说明教师还是非常注意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现在的体育课堂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这样的尝试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同时不得不提的就是对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占比40.3%,说明还是有很多老师注意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毕竟体育能力除了包含运动能力还包含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表4-1-12 体育课堂学生能力培养分析表
然而值得一提的就是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提高,被调查学生中只有129名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只占被调查学生的16.6%。随着新时期的到来,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原来的体育运动环境也随之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原来的蓝天白云空旷的室外运动环境,很多情况下被雾霾高楼所替代。如何适应新的体育活动自然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受到冲击,教学环节也不例外。如何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为体育课堂所用,如何有效使用当前大量的锻炼APP,网络平台,海量的体育课堂资源及锻炼视频,锻炼知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认为在当前以人为本,提升学生获得感的背景下,应当加强学生运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甄别,选择适宜的自然及社会环境要素的能力。能够自行判断体育课堂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合理选择有效的体育学习工具为我所用,之后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体验。
(6)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分析
表4-1-13 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
由表4-1-13可知,绝大多数学校都比较注重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在所有调查学校中,有421名学生反映在所在学校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占比72.6%;另有14.9%和12.1%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或是终结性评价来评价体育课成绩。由此可以了解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逐渐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不一味的看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的考试成绩,也不过于渲染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即平时的测试、考勤和课堂的表现,而是采用对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既有学生在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的测试成绩,又有学生在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末考试的成绩,这样的体育课成绩评价形式更全面更合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7)体育课程体育教育情况小结
①绝大多数学生(501人,86.4%)选择了学校内已开设三自主的体育课堂教学,意即本校的体育课程做到了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时间和(或)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学生在接受体育课程教学之前,已经可以通过自由意志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或)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这样的一个选课流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后期学生学习后的获得感的实现非常必要的基础。
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及较注重学生差别化教学,占比84.2%;仅有8名学生,1.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差别化教学。说明在河北省的各高校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别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内容的特点。
③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有6成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为健康第一,占比62.1%;其次是全面发展,占比19.9%;再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占比16.1%。而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理念占比只有0.5%。学生并未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师教学是以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教学目的的,对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具备非常不利,不具备健康体魄的延续性,不具备体育所带来的对个人成长,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促进性作用,不具备可持续性。
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主要以传授体育锻炼知识、体育技能知识及运动营养知识,占比分别为76.9%、67.6%和57.2%。而运动损伤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及运动安全知识及健康知识占比各高于两成。说明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早已经不是以前的以传授体育技能知识为主或只是传授运动技能知识的体育课堂了。早已经由原来的以提升竞技能力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注重体育锻炼、运动营养、运动中的损伤知识及预防,运动医务监督及运动安全的多方面体育知识传授的课堂。这样的体育课堂,既保证了学生体育知识的全面性,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教学狭隘性的认识,更保障了学生体育环节参与的正确和健康。
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占比分别为75%,64.8%及61.7。三者的占比都超过了一半以上。对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占比40.3%,只有129名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只占被调查学生的16.6%。
对于学生能够自行判断体育课堂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合理选择有效的体育学习工具为我所用的能力培养不足。
⑥绝大多数学校都比较注重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课成绩评价方式,在所有调查学校中,有421名学生反映在所在学校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占比72.6%;这样的体育课成绩评价形式更全面更合理,也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4.1.2.3 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育情况分析
(1)分性别被调查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由图4-1-1可知:分性别男女生之间课外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被调查的男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远远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而在被调查女生中是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差异变化较小。说明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这个问题上,男性学生要远远高于女生。
图4-1-1 分性别被调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表4-1-14 分性别课外体育活动独立样本检验表
进一步由T检验分析男女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可知,由表18所示,分性别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差异极其显著,P≤0.000。
(2)被调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特征分析
①被调查学生每次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析
表4-1-15 被调查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表
由上表可知,被调查学生中共有493名学生平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有58.8%的学生平时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在30分钟以下,这一比例占被调查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22.7%的学生平时每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90分钟以上;而课外锻炼时间在30~90分钟的占比仅有8.1%,比例较低,其中每次锻炼高于30分钟的人数占比总计30.8%,正好为总调查人数的3成,也就是说明了有接近7成的被调查学生锻炼时间单次少于30分钟,结合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已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说明被调查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间分布上较不合理,而锻炼活动的有效率较低。
②被调查学生每次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频率分析
表4-1-16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表
由上表可知,课外活动的频率最高的是每周活动两次,占比52.1%,排名第一;而课外活动的频率在五次以上的占比20.5%,排名第二;两项合计共占比72.6%,占总调查人数的七成多。而活动次数每周大于等于3次的占比为28.2%,不足被调查学生的3成,结合已提出体育人口频率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这一标准,说明被调查学生的体育活动频率,已达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的人数不多。
③被调查学生每次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活动强度分析
表4-1-17 课外活动主观感觉表
表4-1-17为被调查学生课外活动主观感觉分布表,由表可知,有58.2%的被调查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微微出汗,其次是27%的学生反映体育锻炼后大汗淋漓,甚至有12%的学生反映锻炼有接近虚脱的现象,只有2.8%的学生,即14名被调查学生反映课外活动后没有感觉。对照主观感觉的活动强度,微微出汗相当于课外活动已达到中等的强度,说明有接近6成的被调查学生已达到中等强度的锻炼强度,有接近4成的学生达到了大强度的锻炼强度。结合我国体育人口的评判标准中运动强度的标准:?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说明由这一数据单纯的可以判定被调查学生绝大多数都已达到中等强度。
④被调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特征分析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在本书中所界定的体育人口,即指实质性体育人口。
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我国已提出的体育人口标准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由以上对被调查学生展开的体育课外活动的时间、频率及强度分析可以看出,有7成和接近7成的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活动时间、活动频率是不达标的。结合我国自1985年开展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显示的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特征,也说明了学生体育锻炼少,学生体质差,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质的相关性。而就学生的主观感觉反映运动强度一值来看,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活动的强度反而不低,自我感觉都有一定的效果。此处需要探讨的为什么学生参与时间短,而学生的主观感觉又反映强度比较大呢?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其一,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参与的形式决定了最终的强度及主观感觉,结合多所高校的实际了解,绝大多数学校都开展晨跑或类似的课外活动,故在参与时虽然时间短,但锻炼中的主观感觉并不低;其二,学生自身的体质决定了对于运动强度感觉的错觉,即同等强度的运动对于体质具备差异性的两人来说,一个感觉可能是低强度,另一个感觉就是高等强度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由学生的主观感觉反映运动强度时的片面性。
(3)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性分析
表4-1-18 被调查学生锻炼计划具备与否分析表
由上表分析可知,被调查学生中有锻炼计划的人数占比69.5%,接近被调查者的7成,而仅有3成的学生反映没有锻炼的计划。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意识进行体育锻炼。
表4-1-19 每次锻炼时间独立样本检验
表4-1-20 课外体育活动频率独立样本检验
表4-1-21 课外体育活动主观感觉独立样本检验
由以上三表可以看出,在探讨是否具备锻炼计划的情况下,看被调查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及锻炼的主观感觉可知,学生是否具备锻炼计划并不影响学生的活动时间、活动频率和主观感觉,不具备显著差异性。这也说明了学生锻炼计划对学生的锻炼活动意义不大。
(4)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性分析
表4-1-22 有专门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表
由上表所知,有84.6%的学生反映有专门体育课外活动指导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仅有15.4%的学生反映没有专门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说明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并将体育课外活动看成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课外活动中做好了规范,学生能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得到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也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学生课外活动中运动损伤和意外的发生。
表4-1-23 每次锻炼时间独立样本检验
表4-1-24 课外锻炼频率独立样本检验
表4-1-25 课外活动主观感觉独立样本检验
由以上三表可知,被调查学生是否具备专门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在体育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具备极其显著的差异性,P<0.000,而对学生的主观感觉差异并不明显。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课外活动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具备指导教师,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增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具备指导教师学生的参与时间和参与次数明显受到影响。当然指导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参与活动,还应该加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活动强度。
(5)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总体特征总结
①分性别男女生之间课外体育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这个问题上,男性学生要远远高于女生。
②有7成和接近7成的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活动时间、活动频率不达标。
结合我国自1985年开展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显示的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特征,也说明了学生体育锻炼少,学生体质差,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质的相关性。而就学生的主观感觉反映运动强度一值来看,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活动的强度反而不低,自我感觉都有一定的效果。
③学生锻炼计划制定与否对学生课外活动差异不明显。
是否具备锻炼计划的情况下,看被调查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及锻炼的主观感觉可知,学生是否具备锻炼计划并不影响学生的活动时间、活动频率和主观感觉,不具备显著差异性。这也说明了学生锻炼计划对学生的锻炼活动意义不大。
④是否具备专门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影响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
被调查学生是否具备专门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在体育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具备极其显著的差异性,P<0.000,而对学生的主观感觉差异并不明显。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课外活动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具备指导教师,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增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具备指导教师学生的参与时间和参与次数明显受到影响。当然指导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参与活动,还应该加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活动强度。
4.1.2.4 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教育情况分析
(1)个人表现情况分析
①加入代表队时间分析
表4-1-26 加入代表队时间分析表
由上表所示,在被调查的154名代表队队员中,队员加入代表队的时间不等,以加入代表队半年至一年时间的为多,约占被调查代表队队员的39%,而入队两年以上及半年以内的队员较少。
②被调查队员的运动员等级分析
表4-1-27 被调查队员运动员等级分析表
由上表所示,被调查运动员中绝大多数为无运动级别,占被调查运动员的85.7%。
表4-1-28 运动员等级与入队时间相关性分析表
由表4-1-28可知,入队时间的长短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和运动员等级相关度不明显(P>0.05)。即代表队训练不以运动员的级别作为入队的标准,也不是高校中运动员整个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学生入队时间长短并没有运动员等级的差异性。
③代表队队员的出勤情况分析
表4-1-29 代表队队员出勤情况表
由表4-1-29可知,队员出勤情况整体较好,从未缺勤和平均每周缺勤一次的人数占94.8%。说明运动员的训练参与度较高。学生训练的自觉性较高。
④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分析
表4-1-30 代表队训练影响学习程度分析表
由表4-1-30所示,认为代表队训练不太影响和不影响日常学习的队员比例为55.8%和14.9%,共计70.7%。即7成学生认为代表队训练不会影响日常的学习。只有3成的学生认为代表队训练会影响日常的学习。
表4-1-31 代表队训练与其他学习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在处理训练、比赛和学习关系时会选择有比赛训练优先,无比赛学习优先,占比68.2%,其次是学习优先,占比21.4%,再次是训练优先。可以理解为学生的顺序为比赛优于学习优于训练。
(2)代表队训练改善方法分析
表4-1-32 可提高训练水平措施分析表(第一选择)
表4-1-33 可提高训练水平措施分析表(总选择数量)
由以上两表可知,更新训练方案是学生们普遍认为可提高训练水平措施,(作为学生的第一选择占第一位62.3%,在学生三个选择中为第二位,占比22.7%。)另外引入新型训练方法、改善训练计划也是学生认为提高训练水平的有效措施,在第一选择和总选择人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引入新型训练方法在第一选择中占比9.7%排在第三位,在总选择人数占比25.4%,排在总选择人数的第一位;改善训练计划在第一选择中占比24.7%,排在第一选择人数的第二位,在总选择人数中占比19.5%,排在第三位)。这一结果说明了学生更希望通过更新训练计划,引入新型训练方法及改善训练计划等基础训练的水平的提升上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增加比赛的机会。更好地加强教练员的自身能力培养,增加教练员的技能培训,与更前沿的训练技术的了解,显然是目前教练员首先应进行和掌握的。
(3)代表队队员训练态度分析
由上图可知代表队队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很认真地对照训练,个人的训练目的型腔,自身的态度端正。
图4-1-2 代表队队员训练态度图
4.1.2.5 体育竞赛体育教育情况分析
(1)代表队队员竞赛现状分析
①代表队队员参赛等级分析
由表4-1-34分析,绝大多数代表队队员参加的比赛级别为省级,占所调查学生的68.8%,其次是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比赛,占比22.7%。说明了被调查的代表队队员整体参加的比赛级别相同,而校级及市级的比赛少,较缺乏更第一级的历练,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在可参加的比赛,更多的是河北省的大运会这一类的省级比赛,活动举办规律,2019年第20届河北省大运会在邢台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幕,运动会为期6天,共有88所高校2203名运动员参赛,201支田径代表队、52支轮滑代表队、29支篮球代表队、20支排球代表队,将分别参加甲乙丙丁四个组别的比赛。参赛学校多,参与运动员及教练员众多。而比较而言代表队队员一般不参加校级比赛,而市级及国家级比赛机会较少,这也是现在代表队队员参赛的一个现状。
表4-1-34 代表队队员参加比赛的级别分析表
②代表队队员参赛次数分析
由表4-1-35可知,代表队队员参赛大多集中在1~3次,占比五成。其次是完全没有参赛的队员,再次是参赛次数在7~9次的队员,占比14.3%,排在参赛次数第三位。参赛次数在10次以上的学生最少,占比4.5%。这一数据说明就被调查的这部分代表队队员来说,参赛次数还是比较少的,代表队队员就选拔的目的来讲本身就是竞技的目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然而实际的调查中队员的比赛经验还是不太够,综合之前的队员加入代表队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被调查代表队队员中近四成为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其次是一年到一年半,占比23.4%(数据见表4-1-36),这样数据似乎合理些,即被调查代表队队员总体入队时间不长,集中在半年至一年半,这个时间阶段。对于入队后的安排,更多的是进行基础的训练计划,而参赛的机会较少。另外目前的参赛级别也说明了比赛的类型还不是很多,队员可增加的比赛锻炼机会不是很多。
表4-1-35 代表队队员参赛次数分析表
(2)队员参加代表队的动机分析
由上表可知,队员们加入代表队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提高运动能力(57.1%),增强体质(20.8%)及丰富课余文化生活(11.7%),总计占比89.4%,接近9成。这一结果说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加入代表队,是对体育的身体锻炼功能有比较深的认识,而与普通的体育锻炼相比,代表队训练更是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对运动能力的提升是首位的。其二,同时不管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课外锻炼究其本质都是体育活动,而近些年来学生体质下滑明显,也使得国家、社会、学校及各层面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这一目的和参与训练的代表队队员的动机不谋而合。体现了体育锻炼的体质提升功能。其三,对于有10.9%的队员是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说明了学生对体育整体认知度很好,认为体育运动是有益的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方式。尽管“学生沉迷网络,患“网瘾”,学生生活方式不好,作息混乱等”各类新闻及报告不断出现,仍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很健康的方式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表4-1-36 队员参加代表队的动机分析表
4.1.2.6 被调查学生参与其他体育活动体育教育情况分析
(1)被调查学生其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表4-1-37 被调查学生参与其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除未作答学生以外,有75%的学生都参加其他的体育活动,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未参加其他活动形式。说明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形式多样,除常见的体育课程、课余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竞赛以外,仍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活动。
表4-1-38 被调查者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频率表
由上表可知,有60.1%的学生其他体育活动的频率在每月3次及以上;其次是每月2次,有23.8%的学生,说明除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以外,学生们参与的其他体育活动的频率也较多。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的体育旅游,个人和群体组织的远足、体育活动及各种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不再只是学习,还可以参与各种的体育活动和课外实践。
表4-1-39 被调查者是否主动参加其他体育活动情况表
由上表可知,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都是注定参与其他活动,而被动参与的人数只有6.9%。说明大家是个人自觉自愿参与其他体育活动。体育参与意识很强。
4.1.2.7 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总体的评价分析
(1)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现状
①师生关系现状
表4-1-40 体育教育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师生关系表达前三位为朋友关系(28.4%),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选择(26.9%),安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完成任务(22.4%)。排在后三位的是收到尊重(16.3%),师徒关系(4.2%)及不太注意师生关系(1.9%)。由以上数据可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在当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下,完全不在意师生关系,不关注这一问题的学生是少之又少(1.9%),更多的学生愿意去思考和感受师生的关系(98.1%)。
不管教师给予学生的感受是怎样的一种师生关系感受,学生都会去注意和感受。同时老师们愿意以朋友关系与学生相处(28.4%),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权,自由表达学生自己的意愿和选择(26.9%)以及完全下达个人意图让学生去完成(22.4%)。应该说就学生本位,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来说,给学生足够的自由,以及平等和尊重的朋友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来说更加有益。笔者认为应该逐步去纠正以完全下达指令让学生去完全执行,学生没有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都是非常不利的。在体育教育中要逐渐去摒弃。
③教师的体育教育理念现状分析
表4-1-41 教师的体育教育能力培育重视程度分析
由上表可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认可教师在体育教育中重视运动技能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及创新性教育,分别占比96.7%、98.5%及98.1%,尤以其中立德树人教育占比高,其中重视及较重视比例共计91.3%。这一凸显了现在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单一教育理念,而是在加强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的培育过程中,更多的着眼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也使得体育教育的由单一的运动技能层面教育变成了多层面的教育形式。
另一方面创新性教育也较突出,在体育教育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编舞蹈动作,积极参与多种活动形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通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持续性。
④体育教育中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提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课程内容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表4-1-42中可以看出态度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所占比例还是提高的。分别占比17.9%、13.2%和12.5%。但也要看出,实际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多见。只占总调查人数的3.1%,如何在之后的体育教育中多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多的具有爱国的精神、民族的自豪感,是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的课题。
表4-1-42 体育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分析表
(2)对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教师的改进分析
表4-1-43 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教师进行的改进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教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完善,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引入新型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更人性化的教学评价。其中有407位的被调查学生(70.2%)认为教师引入了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指导类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示范法及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等方法。在练习法中应用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变化练习法等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既契合了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的特点,同时对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更好。
另外有398的学生(68.6%)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完善。针对目前教育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好的体育教育必然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中运动技能、行为认知、道德情感等领域并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融合包括体育、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防护课程及思想道德及意志品质教学知识。将“以人为本”“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此外有301名学生(51.9%)的学生认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更新。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尽量选择国家规划教材、重点教材及本科院校指定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材选用做出了较好的规范,同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很好的考虑了所在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好的做到了个性化的教材选用。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选项中采用更人性化的教学评价和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两项学生选择的并不多,分别为108人,18.6%和39人,6.7%。说明教师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继续努力。
(3)对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学校的举措分析
表4-1-44 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学校的举措分析表
由表4-1-44可知,对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学校主要采用了增加教师的培训的方式(375人,64.7%),其次是促成教师训练的改革活动(345人,59.5%),同时也致力于完善学校的相关体育政策(328人,56.6%)。而对于代表队经费投入的改革方式学生感受不多,只有41人,7.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增加了比较多的代表队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被调查学生中代表队的队员人数并不是太多,在总调查人数的三成左右。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校对于代表队经费的投入并未被学生所感受到,仍需要考虑进一步对政策的支持做好宣传工作,并着力从学生角度调查学生的需求,增加相应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由上表可知,对于提升学生获得感的举措被调查男生与被调查女生认同感不同,其中男生认为学校主要进行了体育政策的完善,其次是教师的培训与学习,而被调查女生则普遍认为学校以增加教师培训与学习及促进教师训练改革为主。
表4-1-45 学校提高学生获得感的举措*basic01交叉制表性别
(4)学生体育教育中的收获分析
由表4-1-46可知,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更高了,占比42.4%;而39.2%的学生反映经过体育教育,体质有了增强;前两项比例占据总人数的八成多,说明这两个教学的效果是主要的,一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体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锻炼意识养成、运动成绩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拼搏及不怕吃苦的精神、运动机能提升等方面获得感并不强,六项加在一起不足20%。这说明了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些内容,但具体学生的教育效果欠佳。
表4-1-46 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总体收获分析表
②分性别学生体育教育收获比较分析
图4-1-3 分性别学生体育教育获得感分析图
由上图可知,分性别学生的体育教育获得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比较突出的差别在于三个方面,对于男生来说排在前三位的是体育理论知识的提高,体质增强及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而比较来说,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前三位的排序是体质增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动成绩的提高。显然对于男性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给了他们体育知识和体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了;而女生更集中在体育成绩提升,体质的提升上。而对于男女同学的心理素质、运动技能及拼搏及不怕吃苦的精神的获得感都呈现较差的趋势。
表4-1-47 性别*通过体育学习提升能力交叉制表通过体育学习,哪方面提升了
表4-1-48 性别*通过体育学习提升能力卡方检验值
a.4单元格(25.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23。
b.标准化统计量是-1.755。
对男女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对比检验可知,P=0.012,P≤0.05,存在的显著的差异。
⑤分学校学生体育教育获得感分析
表4-1-49 分学校体育学习提升能力卡方检验
a.76单元格(73.1%)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04。
b.基于10000采样表,启动种子为2000000。
c.标准化统计量是-1.069。
由上表可知,不同学校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00,P≤0.05,具备显著差异。
各学校在体育教育下的能力提升都以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和体质为主要的提升能力为主,另外各学院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反映出来的体育教育能力提升覆盖各方面,较全面,小部分学校学生反映体育教育的能力提升较单一,突出。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反映学校的体育教育后自身的理论知识、学生体质、运动成绩、运动技能、体育锻炼意识、心理素质及拼搏精神等各方面都有明显提升,能力提升虽各有差异,但较全面。而小部分被调查高校的学生反映出来的能力提升着重于一到两方面的提升,对于其他类型的能力就不是很明显或不涉及。
(5)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获得感分析
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获得感总体分析
由下表可知,99.1%的被调查学生对当前的体育学习为满意。其中35.4%的学生对自己的收获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47.1%的被调查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收获基本满意。总体来说,学生对当前的体育学习过程还是非常满意的。
表4-1-50 体育学习中的学生的收获满意度分析表
②分性别学生体育教育满意度分析
表4-1-51 组统计量性别
表4-1-52 独立样本检验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调查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体育教育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997,≥0.05。
图4-1-4 分性别学生满意度分析
由图4-1-4页可以看出分性别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印证了卡方检验结果。
③分学校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比较分析
表4-1-53 检验统计量a,b
a.KruskalWallis检验
b.分组变量:学校
由上表可知,P=0.483,≥0.05,分学校学生体育学习满意度并无明显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