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1)体育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胡小清等在以美国近30年发布的8份《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报告》为依据,从管理体制、宏观政策、课程要求、体育评价、体育教师、体育经费和身体活动等方面,对近30年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结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启示: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激发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热情;积极完善体育课程标准,加大体育课程开发力度;优化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开展体育正面效应研究,提升体育学科认知水平;持续开展体育现状调查,定期发布调查研究报告;立足本土体育发展现状,辩证借鉴国外经验。[9]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1)人本内涵的研究

人本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活动都是对人负责。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所在,人本教育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教育体制的创设、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教育方式的取舍皆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10]

姜联众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中指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个体的整体发展与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注重学生内在动力的潜在价值,将情感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指向育人的教育目标、主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彰显自主性价值、实施主体性教学、重视终极性关怀是人本主义对教育本真价值的不懈追求,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内涵和鲜活的现实意义。[11]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石,尊重人的价值因素,遵循人的科学因素,以及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注重两者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对于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当代发展亦有极大的现实启示,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加强对人的关照,使教育现代化真正助推人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12]

范勇,田汉族在《我国教育目的人本内涵的诠释与演化》中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根据对“人”的规定性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人本教育目的内涵.从主体性发展论、价值实现论和幸福生活论三个方面来看,教育目的人本内涵的演化遵循着从主体论到幸福论的发展路径.研究教育目的人本内涵演化,对于重新确立教育目标、完善课程目标体系以及打造幸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3]

(2)人本化教育研究

丛培林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体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快乐情感体验的制约性,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终身体育思想,加强不同类型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格局,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14]

(3)获得感方面总体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CNKI)以“获得感”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可得951篇,进行甄别后实际为912篇,由结果可知,有关“获得感”的研究起始于2015年,主要以政策改革,社区服务为研究内容。以“获得感”“教育”为主题搜索后,在结果中以“教育”为主题词为113篇,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高职学生,技术层面的教育,或是以各层次学校的思政教育多见。

(4)获得感高职教育现状

曹云南在《基于学生价值获得感视角:成人教育资源优化策略探析》中指出成人教育中增强学生价值获得感,在分析学生价值获得感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成人教育发展定位和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索。

潘艺鑫在《从新时代媒体融合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主要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进行研究,进一步利用媒体融合的资源对于高职院校政治教育的影响,阐述其现状以及当前新时代媒体对于高职院校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应对策。[15]

(5)获得感思政教育现状

温洪玉在《从供给侧层面提高思政教育获得感研究》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从教学内容看,影响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集中在供给侧层面,也就是教学内容不适应、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获得感,关键是继续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从供给侧层面提高思政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等方面的需求。[16]

鲁晴,张秋辉认为在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知识获得的失落感、精神(品德)获得的疏离感、能力获得的焦虑感表现比较突出.面对这些主体性问题,从思政课教学角度来看,应该从提升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关注大学生精神内在成长和能力获得、积极探索思政课学生参与新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由内而外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问题的提出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理念从“供给者本位”到“需求者本位”的转变,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17]

(6)提升获得感的路径研究

宋婷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路径研究》中主要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思政教育内容是否被认同、思政教育方式是否吸引、思政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标尺.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为角度出发,首先阐述“获得感”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所在,最后分析在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障碍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18]

王洪彬等人认为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各地发展不平衡,存在办学特色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等缺点,加之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心理敏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问题,导致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获得感较差,影响到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获得感缺失的原因,试图寻找大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工作路径,帮助高职大学生提升教育获得感,并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提供经验。[19]

(7)体育教育现状研究

钟丽萍等人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三双四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指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布点与招生人数的扩大给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压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师范专业认证等都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目前面临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人文素养薄弱,培养体系“真空”;②学生教学技能不足,就业能力“短腿”;③学生职业资质欠缺,发展空间“掣肘”.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性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复合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的“三双”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循序渐进、梯度培养”的学程分段实施方案、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全程学训结合平台、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等“四维”人才培养框架体系。[20]

于文兵等人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实验法,以网球课程为例对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展开研究,构建了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三位一体”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将高校体育教育分为三个部分: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业余体育竞赛,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理念.研究证明,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三位一体”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创新教育模式。[21]

(8)体育教育获得感相关研究

若以“获得感”或“体育”主题词进行检索,只能检索出9篇论文。

朱启娥,何庆勇在《激发体育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热情的方法探析》指出课堂表达方式生动化、语言大众化、内容实在化等方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形的优势;教师应多用鼓励、赞扬和肯定的态度以使学生有获得感而真心喜欢医学类课程;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医学类课程。

余小刚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等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相比较,实验组学生上体育课、参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获得感更高,教师对于体育课的评价更高等.建议高校应该重视“互联网+”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应给予“互联网+体育教育”更多的政策与经费上的支持,以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快速地发展。[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