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客套,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学会客套,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如果你足够细心,定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个规律:那些会表达、人缘好、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的人,特别会说客套话。别小看客套,它其实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包含着客气、谦卑、热情,也显示着对人的尊重。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嘱咐一句“见了人要打招呼”,借用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人家要说“对不起”。实际上,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都可以归为客套话,它体现的是一个人良好的修养。

然而,有些人本身素养不错,也很善解人意,可就是输在了不会说话上,尤其是不会说客套话。在交际中,遇见事情的时候总是不知该说什么,结果,明明是一片真心,到最后却不被人懂,甚至被误解成冷漠。

小王是一个程序员,作为技术员他平时和人打交道不多,回家后也大多是玩游戏,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宅男”。他的朋友不多,算上我总共也就只有几个朋友。也因为他和社会接触得不多,交际也就变得很少,因此,对于客套话这类话语更是不太熟悉,可以说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

有一个朋友去做阑尾手术,术后在病床上休养,小王去看望他,见这位朋友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样子,小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握着他的手。之所以没开口,小王肯定是因为当时顾虑太多:说客套话吧,自己不太会,也表达不了心情;不说话吧,又有点尴尬。所幸去的时候带了一束花、一些礼物,不至于显得那么别扭。坐了一会儿之后,小王就离开了医院。在整个过程中,两人真的叫作“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位朋友知道小王性格一向如此,也就没责备。

由于了解小王的为人,那位正在休养的朋友没有怪小王,毕竟,这样的沉默比虚情假意的关心要诚实许多。可话说回来,小王平日里接触的不一定都是懂得他的人,如果他始终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心意,甚至连一句普通的客套话都说不出口,终究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会办事”,至少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安慰病人的效用。

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往往不稳定,焦虑、沮丧、悲观时常来叨扰内心,惹人胡思乱想。况且,医院的环境比较封闭,四周全是单调的白色,时而还可能听到病友们的一些“坏消息”,令人惴惴不安。为了缓解病人的情绪压力,让病人放下心理包袱,在探望病人时说两句充满真情和祝愿的客套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大学老师在一次体检时查出患有乳腺癌,近期在医院做了手术。术后的几天,不少亲戚朋友都来看望她。她的同事一进病房就先笑起来,坐到床边握着她的手说:“我听说你得了点小病,这几天学校的事情特别多,拖到现在才来看你。”

听对方说自己得的是“小病”,这位老师刚刚还阴郁的脸,顿时露出了一丝喜悦。同事连忙又说:“我看你的气色还不错。像咱们这个年纪的女人,得这病的人还真是不少,去年我们家邻居也是这样,做了手术之后,回去养了一个月就好了,一点儿事都没有。”这位老师本来对自己的病还有点担心,听同事这样一说,心里舒服多了。

同事看到床头放着一本书,随手翻了翻,感叹道:“我真羡慕你呀,还能在这里看看书。有时候,我都想到医院里来‘躲’上几天,抽空读读书、看看电影,现在每天家里家外忙得我呀,一点儿闲工夫都没有。”老师的女儿在一旁听着,不由得笑了,心想:这个阿姨真是会说话,难怪母亲平日里老念叨跟她聊得来!

临别时,同事又说道:“顺便告诉你一下,我爱人他们单位发了两张话剧的票,恰好是一个月之后的,到时候咱们一起去看!你好好养着,我过些天到家里去看你。”同事走了,可她说的这些话却像阳光一样,让这位老师心里暖暖的。

客套不是虚伪,是礼貌和尊重。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语言作为纽带。情商高又会说客套话的人,处理人际关系总能游刃有余,让人喜欢听、愿意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情商低而又不会说客套话的人办起事来就略显尴尬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时间一长,就会给人留下不好接触、不会处世的印象。

客套话说起来要给人言必由衷的感觉,字字句句透出真诚,而不能让人觉得是虚情假意的恭维。有时,客套除了用语言以外,还可以借助眼神、手势,总之要透出礼节和真意。

想让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么对别人。客套看似平常,却可以把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引入一个良好的互动中,像柔风一样暖人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