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说话,语言也要讲究“入乡随俗”
在社交中要学会看人说话,否则,你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看清对象,想好之后再说,如此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年元旦同学聚会,有人提议,想去看看很久没见的班主任张老师。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张老师家。老师虽然已是快70岁的人了,但依然打扮很时髦。“哎,我孙子都出生了,我越来越老了啊。”张老师看到我们很高兴,感叹道。
“谁不是越来越老啊,老师您已经很不错了,看着比同龄人要年轻很多。”我们都知道张老师怕老,所以都会避开这个话题。
张老师对我们很热情,忙着添茶倒水。可能是这几天应酬多,她透着疲惫,加上感冒了,声音沙哑,整个人看起来不是太精神。
有一个同学毕业后很不如意,这次看望张老师,顺便是想请她指点迷津。“张老师,好久没见了,挺想你的。”那位同学把带来的水果放下,开始跟张老师寒暄。
张老师坐下后,那个同学继续说道:“老师,你的声音听起来很沙哑,人也不精神,看起来比之前苍老了很多。”
这么一说,张老师跟受了打击一样,脸色立刻就变了,气氛瞬间陷入了寂静。
“我只是感冒了,有些疲惫而已。”张老师说话时明显带着不悦。
那个同学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了,也没敢再说明自己来的意图。
我们连忙岔开话题,谈论起了张老师的孙子……而这一整天,张老师很少跟那个同学说话。
在社交中,很多人都会犯类似的错误,他们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最后只会冒失地得罪人,无法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
与人交往,必须掌握说话的艺术,才能为社交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交流是双方的,如果只顾表达自我,不顾对方的感受,那就毫无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看人说话,在沟通时要懂得用对方喜欢的方式表达,如此才能获得他的认可。
有人认为,这是曲意逢迎,无异于说假话,溜须拍马。这么理解是错误的,因为看对象说话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实,这是很有深意的事,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交际技巧。我们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为人,了解对方的喜好,探究对方的社交方式——只有摸透了对方,在谈话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比如,也许你说话不是字字珠玑,但懂得看对象说话的好处,能说到对方的心窝里去,你就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也更容易得到信任。至于谈话对象,可以根据他的性格、喜好、文化程度、身份地位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俗话说“入乡随俗”,懂得看人说话,沟通就会更顺利。
阮成是某玩具公司的采购员,就很懂这一套。有一次,他跟合作的包装箱供应商谈业务,负责接待他的是小赵。小赵是东北人,性格爽朗,能力很不错。他之前见过小赵几次,也算熟悉。
“你小子最近忙什么呢?好久不见啊!”阮成很豁达地说,他放下了平时的客套劲儿。
“哎呀,是你大驾光临啊,真是想死我了。”小赵笑哈哈地打招呼。
“这不,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公司要准备提前给代理商铺货,这次要的包装箱准备得怎么样了?虽说数量有点大。但要是没准备好,我可饶不了你啊!”阮成佯装发狠地说。
小赵一听,马上乐了:“放心吧,我就是不给别人也得先给你供货啊,谁让咱俩‘臭味相投’呢。”
这看似随意的谈话,其实是故意为之。阮成了解小赵,他知道小赵喜欢跟爽快的人做朋友。如果自己说话中规中矩,效果反而会不好。
跟沉闷、固执的人交流时,说话要简洁,有重点。因为,这类人反感滔滔不绝,讨厌兜圈子,喜欢直奔主题。
面对傲慢无礼的人,要耐着性子交谈。对这类人说话要有力,有主见,但也万不可伤了他们的面子。因为,这类人常常唯我独尊,一旦觉得丢脸了,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总之,跟这类人交往时既要强硬,也要适当地示弱。
跟地位比较高的人说话时,要恭敬有礼,尽量说符合对方身份的话。你不能按照平时的方式去说话,不能太随便,也不需要多亲切。
跟文化水平高的人说话时,可以适当地对语言进行修饰,书面化、深奥、含蓄一些。但跟文化水平低的人说话就不能如此了,因为你文绉绉的话,对方会很不适应。所以,为了避免尴尬,最好多说大白话。
面对虚荣的人,不妨多多称赞、恭维对方,他们会很受用。而面对深藏不露的人,最好先向对方表达自己,之后对方才会变得主动。
面对性格温和的人,说话不要太急,配合好就行。而遇到自私的人,不妨先提一些对方可以获得的好处,那样你们自然会变得“友好”起来。
不论何时,在交流时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说话方式,这样才能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达到自己的社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