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听声,声调里藏着很多信息

听话听声,声调里藏着很多信息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意思就是通过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以及说话时候的状态,来看透这个人内心的情绪。

通常来讲,一个人内心顺畅时,说话声音清亮;内心很平静时,声音听着也平和;内心有兴奋之意时,声音和语调都会变得有些激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辨别一个人的声音,来了解他内心的情绪,达到掌握对方内心真实想法的目的,这样在接话的时候,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

日常生活中谈话时经常产生两种声调:一种是使用言辞的,—种是使用声调的。有时候这两者很契合,但通常并非如此。当你问对方:“你最近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挺好的。”你通常不会凭借这句“挺好的”来判断他的感受,而是会凭借他在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节奏、速度等来判断他是真的好还是不好。例如,音调低、节奏缓慢,说明他最近不是很好;相反,音调高、速度较快,则说明他最近真的挺好。怎么样说话比说什么样的话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态度不是经由言辞,而是经由讲话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有时候人们迫切需要自我表达,却不想直接说出来。所以,你很少会听到诸如“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我好难过,希望能帮我减轻痛苦”“我的工作让我感到沮丧,我需要你来听我诉苦”之类的话。但是你会从人们的声调中听出这样的信息。对方表达时会叹息,会缓慢地说话,或者简短地回答问题,并配以低沉无力的声调。于是,你就能从中知道对方真正的情绪和态度了。

李书明是一名销售员。这次,他跟一位老客户洽谈,这位老客户很随和,和蔼可亲。基于以往的经验,他完全有把握拿下这位客户。

李书明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他早早为客户点好他喜欢喝的咖啡,可是等了很久,却不见这位客户的身影。

等了好长时间,李书明便打电话给那位客户。接通电话后,客户先清了清喉咙,说道:“你再等一下,我一会儿就到。”

李书明放下电话,继续等待。可是不知道过了多久,那位客户依然没有出现。李书明正要打电话时,那位客户终于出现了。他正要起身致意时,那位客户就先伸出手来,清了清喉咙后,放低声调说道:“真对不起,今天遇到一点儿事,所以来迟了。真抱歉!”

李书明想跟对方说什么,但还没来得及开口,那位客户的手机却响了起来。客户避开他,把声调调得更低了,然后接起了电话。回来时,清了清喉咙,故意又调高声调,满脸歉意地说道:“真抱歉,刚才我妻子打电话说家里有急事,需要我回去。我必须得回去,真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又要离开了。”

李书明只好表示理解。望着客户远去的背影,李书明依然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这位客户在演什么戏,以前很快就签单子,而这次却不知怎么了。

在李书明若有所思时,同行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他同事今天签了一张大单子,并说出了这位客户的名字。李书明不由得大吃一惊,那位客户竟然就是自己今天见的这位客户。他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这时才想起那位客户这次说话时总是不断地清喉咙,他以为客户的喉咙里卡了什么东西,却没想到客户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

后来,李书明才知道自己被竞争对手陷害了,这位竞争对手在拜见这位客户时,故意诋毁他们公司的产品,所以这位客户便跟他们展开合作。

李书明懊恼地想道:“如果我知道他不断地清喉咙和调声调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及早解除误会,也许我就不会错失这位老客户了!”

故事中的客户在说话时,不断地清喉咙其实就是在变换说话的声调,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假如李书明及时认识到客户不断地清喉咙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从而及早解除误会,也许他就不会错失这位老客户了!

声调有很大的作用,以广播为例,通过电波,主持人的声音传到你的耳中,你从中可以得知主持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怀疑,是喜欢还是厌恶,是热情还是冷淡。所以,即使无法展现自己的形象,电台主播们还是以他们的声音征服了很多听众。声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言辞,而在交流中我们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言辞而非声音上。这是片面的。一个放大说话音量的人,通常有控制局面的目的。大声说话是独断、强制且具威胁性的行为,所以想支配或控制他人之人,讲话通常很大声。很多人认为大声说话是自信的表现,但有些人大吼大叫,是因为害怕如果轻声细语,没有人会听得见。有些人说话声音小,可能会被认为缺乏信心或优柔寡断,但是小心别上当。轻柔的声音可能反映出平静的自信,说话者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支配谈话过程。要是对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请注意他的抑扬顿挫之处是否适当。当在场的人听不清楚的时候,他是否会努力放大音量。如果不是,也许他不够细心,不会体贴别人,或者骄傲自大。如果他一直轻声细语,并伴随着如缺乏眼神接触、转过身去或扭过脸等不舒服的肢体语言,这就是不舒服的象征以及自信心缺乏的表现。

声音被西方学者称为“沟通中最强有力的乐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30%左右的交流是通过说话时声音的语调、响度、音调等表达出的情绪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对方语气和声调,从而判断对方内心情绪,在接话之前做好万全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