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 序

河东地处沂、沭河之间,是临沂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河东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文明印记。

河东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大约10000年前,河东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闻名中外的凤凰岭遗址;约8000年前,东夷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他们发明了弓箭,掌握了纺织、制陶、种植技术,创造了早期文字,发明了“礼”“乐”文化,大范庄遗址出土的国宝蛋壳陶“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代表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巅峰水平;2700年前,河东设祝丘县。几千年来,河东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人文记忆,全区文物古迹、人文景观260多处,“大禹治水”“始皇浴汤”“管鲍分金”“管辂神卜”等许多历史故事、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河东是一个演绎了无数传奇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东夷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沂蒙文化薪火相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赤心报国、勤劳智慧的河东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故事。革命战争年代,河东人民不畏强暴,保家卫国,洪瑞战斗、坊坞伏击战、公安岭保卫战等临沂战役中十几场最惨烈、最艰苦的恶战都发生在河东,涌现出了乔洪玉、李克瑜、石家三兄弟、李鸣嵩等一大批抗日英雄和革命烈士。1946年6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河东区前河湾村,这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1947年1月在这里成立了华东野战军,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谋划、指挥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改革开放以来,河东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子。从“九曲经验”到“八湖路子”,从五金工贸城到世界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河东大地用生动的实践叙说着“春天的故事”。1995年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带领60万河东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展示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恢宏画卷,奏响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响亮音符,汇聚成一首首气势雄浑的宏大乐章,河东从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新建区,一跃成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生态宜居的活力新区,创造了新时代“河东干劲”,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

河东正迈向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临沂国际生态新城定向启程,临沂城市正在由“沂河时代”迈入“沂沭河两河时代”,河东区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区委、区政府正按照“一三五”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八八举措”和“九个五”工作布局,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医养健康、文体旅游、总部物流、科教创新“五个中心”。我们追求的河东发展,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河东大地充满现代的气息,也要有丰厚的文化家底、繁荣的文化事业,让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千百年来,河东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一切,都有极其重要的文史价值,都是河东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资源,对扩大河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无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应当大写特写,留存史册,启迪后人。在区委、区政府的倡导下,区宣传文化部门发挥文史工作的优势,召集一批热爱河东、倾心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河东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辉煌业绩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数易其稿,几经研磨,历时近3年,终于集成这套200余万字的《河东历史文化丛书》。这是河东首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丰厚历史文化家底的系列丛书,它携带了时光长河中浮沉的许多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是古人、前人、今人知识智慧和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它丰富了河东文化内涵,让河东历史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延续、普及推广;它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份美味的文化大餐;它也为外来的宾客了解、读懂河东,打开了一扇历史文化之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文化普及工程。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思想新精神,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中心区,奋力谱写大美新临沂美丽河东区崭新篇章!

中共河东区委书记 隽新阳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