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木桥
临沂城东沂河之上,曾经有座木桥,历史久远。“沂河木桥,在城东门外椿树口,建自明代。清乾隆辛未,邑举人孙泽世捐修三百孔。光绪年,东小李保长田龙章改造舆梁。宣统三年,沂州知府李于锴修木路。”(《临沂县志》)
县志记载的沂河木桥是明朝修建,在老城东门外的渡口椿树口。按照有关资料推算,位置应该在解放路往北250米处,渡口因为有椿树,而俗名椿树口。这是沂河西岸的渡口,东岸应该是九曲店村。
修路架桥,积德行善,是河东民间一直认为的高道德表现。孙泽世是河东九曲店人,远祖是河北枣强人,他虽然4岁丧母,继母却很疼爱他。他好学上进,学业与品德都好,后来考中乾隆丙辰科的举人。孙世泽祖孙几代都喜欢造桥,他的祖父孙文运,一辈子喜欢修桥行好,他父亲以豪爽著称。有年沂河发洪水,桥被冲毁,阻断交通,于是只好兴工再造木桥,不料一直修到了寒冬腊月也还没有完工,孙世泽承祖、父辈的志向,卖地捐修木桥,这就是县志所记载“捐修三百孔”。
《沂州志》记载:“镇海门外沂河阔五里,宗岱门外祊河阔三里,逼近城市,人民朝夕往来,日无停晷,夏无舟楫,冬苦沍寒,其孰念之?”
“康熙十年后,东兖道钱光泰施船一支于祊河,夏有义渡矣。耆民卢文等每十月修搭木桥,冬不病涉矣。沂河有耆善募施义船,但修理未坚,冬有魏思秋等管搭木桥,庶科通济矣。”
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有记载的沂河木桥出现在明代,冬天搭建,夏初拆除。搭建木桥的都是地方乐善好施之人。官府没有管,巨富们也没有考虑。这一则是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难题,二则是投资上的巨大,两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只好随它去了。当时老百姓还得过河,怎么办?夏天除了涉水,就是坐船。冬天,就得靠那小木桥了。我们可以猜想,小木桥也不过是几根木棒捆扎一下,狭窄凹凸,极难行走。即使如此简陋,比起涉入冰冷的河水,已经是善莫大焉!
乾隆时期的孙世泽,一下子加赠木桥三百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桥长三百孔,肯定是个浩大工程,费用可想有多少了。若以三根木棒计算,也不过半米宽数。一孔三根木棒,三百孔就是九百根,把这么多的木棒安装、拆卸,都是很大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工。还有初夏拆卸下来的木棒需要放置看管,也需要较大的地场。
《孟子·离娄下》:“十二月,舆梁成。”孙奭《孟子注疏》说:“今云舆梁者,盖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故谓之舆梁。”田龙章改造舆梁,就是在桥墩两边架设了横梁,以备铺设木板之用。这个工程看似简单,其实费用很大,桥面变宽,工艺也复杂了许多,承重加大了很多。这样巨大的耗费,可见田龙章的奉献有多大。可是通行的不只是行人,挑担、推车者也可以通过,但不知是不是收费。
时代的步履虽然缓慢,但毕竟在进步。过去沂河河道除了几道东西泓之外,还有沙子堆积如丘陵,由于沙子松软,在上面行走很难,尤其推车之人,寸步难行。清宣统三年(1911年)添修木路,铺上了木板,步行和推车才就容易多。
爆发时期,水涨极易漫桥,且两边无栏杆,行人、行车不便,危险极大。但是这已经是沂河桥梁建设史的里程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