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场

打响场

打响场的故事在河东区许多村庄都有传说,比如在凤凰岭的张家黑墩和相公镇的东南旺村、郭团村,居民都能说出当年打响场的汪塘。河东区打响场的传说梗概类似,大同小异,却又语焉不详。这些传说,不知真假,但是多数传说打响场的村庄汪塘中,都发现过木桩,因此应该说的确存在过打响场的事情。

打响场非常烦琐。据说建场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数百个同样型号的大瓷缸一个挨一个排严,宛如酱菜厂排列有序的腌制大缸,上面用厚木板铺排,形成一个数亩大的场面,每个瓷缸口上面有一小木板开口,每块小板下面都吊上一只铜铃铛。另一种是用砖石或方木纵横排成高出地面一尺左右的墩台,墩台上面平铺木板,板下挂铃。第三种方式是在地面挖坑成汪塘,栽好木桩,上铺木板。收割下来的麦子摊晒在响场木板上,稍一晾晒,即可套上骡马拉起碌碡碾压打场。因木板下垂吊着铜铃,骡马脖子上、绺头上戴着铃铛,当骡马拉动石磙在响场上滚动时,铃铛便随着同一节奏响起来。有时几套骡马列队成阵、奋蹄驰骋,马嘶铃响,人声鼎沸,场面非常壮观。

打响场毕竟耗资巨大,用工繁多,不是一般农户所能为。即使是富家大户,也不是轻易能够打得了响场的。何况中国人怕露富的心理。因此推测,打响场应该也有地方官的鼓励,地方人士的推动,才偶尔会出现打响场的场面。不管哪个村能出个打响场的财主都是个了不起的事儿。因此一听说哪里有打响场的,仿佛赶山会似的,即使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前去看阵势瞧热闹。老百姓喜欢乐景,在参与和观看打响场的过程中,感受到神圣、欢乐,同时也可理解为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生活的祈盼。

根据许多传说资料,鲁南苏北的打响场,大约出现在明朝时期,既有富绅之家显富因素,也应该是农耕时代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清朝入关后,害怕汉民借着打响场滋生事端、起义造反,因而修订律法永远禁止打响场,违者下令抄斩九族。张黑墩村中的大汪西部的西挺子,据说过去是丁家林。丁家富贵了打响场,被县官报告给皇帝知道了,说是逆天,被满门抄斩,掘了祖坟。从此打响场这个奇特的风俗没有了踪影,后人都不知道打响场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