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旺街普恩寺
普恩寺又叫南大寺,位于今常旺街村西南角,据传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寺的四面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南北长68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南面有三座山门,门里建有一座琉璃五龙壁,院子中间建有三间中殿,再往后建有五间单檐五脊四角圆檐大殿。整个大殿造型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大殿檐下有四根明柱,四角每一角加用360块造型砖、360片专用造型瓦。殿内方砖铺地,每行80块,共18行。在院子的东南角建有钟鼓楼,东面建有文、武、医、佛四个学堂,每天都有僧人轮流授课。
关于普恩寺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常旺街本是一商埠重镇,是水旱两路交通要道,是临沂城东出日照的必经之路,修有沭河码头,过往客商、行人络绎不绝。据传,有一位老法师法号妙余,为了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建造一座寺庙普度众生,找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有一天他来到常旺街,看见镇子上民风淳朴,水路、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商贾云集,七十二道花街,街上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真是一个好地方。一天傍晚,妙余法师信步来到镇子西南,忽听身后有人在说话,回头一看是一白发老者。老者对他念了四句诗:
风水宝地在此中,等你四位师弟兄。
心诚自有神来助,缺银自有天来赠。
老者念完转眼就不见了。妙余法师心中纳闷,这难道是神人点化,让我在这里等四位师兄弟?可仙人所说的四位师兄弟是谁呢?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也解不透。既然让在这里等,就在这里等好了,法师便原地打坐等人来。等着等着天慢慢黑了,法师迷迷糊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突然打了一个激灵醒了。只见一道红光从他面前向南飞去,在不远处绕了一个圈不见了,法师连忙起身过去察看究竟。这时突然间起了一股旋风,风越旋越大,竟把刚才红光消失的地方旋出了一个大坑。坑下露出一块石板,石板上有一封着口的纸袋,上面写着“师弟来齐掀石开封”八个字。法师早没了睡意,也不敢妄动,继续原地等候。果然在天快亮的时候从西面来了四个僧人,妙余法师把经神人点化在此等候四人的经过一说,都啧啧称奇。道:既是天意,我等照办是了。于是一起将纸袋打开,里面是几张金光闪闪的帛书。
第一张上写着四句话:
夜晚醒来三更天,一道红光下正南。
掀开石盖仔细看,四黄六白整一千。
再看第二张,上面写有八句话:
普恩在佛门,基落镇西存。
英祁第五载,庚申四月真。
一主四教组,弟子四十人。
普就世众生,香火旺寺门。
拿出第三张,上书:
前有二十后十双,此处就是正中央。
左有二九右十八,此处就是十字花。
三张帛书的内容看完,大家全明白了。妙余法师说:“这是告诉我们石板下有金银,此处就是要建寺庙的地方,埋金银的地方就是寺庙的中心,还要招募40名弟子。现在我们可以打开石板看看下面到底有什么了。”
师兄弟合力把石板掀开,下面是一张金纸封口的大缸,启开纸封,里面放着黄澄澄400两黄金和白花花的600两白银,正好1000两。妙余拿起封口的金纸,发现背面也有字,上面写着:
妙余主兴由天安,妙梦教文是天然。
妙清轻如燕子走,妙首医高天下传。
妙槐经纶读得好,香火动天四百年。
宣宗庚子二十载,主去僧走佛归天。
妙余法师看完传给其他四位师弟,大家看完也都明白了自己的法号以及将要承担的工作。即妙余为主持;妙梦本来就一教书先生,从文;妙清会武功,尤其轻功非常了得,护院(有关妙清展示轻功与道士斗法的故事,那是后话,此处不再赘述);妙首学医出身,医术精湛,做庙医;妙槐满腹经纶,精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事儿无所不知,与香客卜卦。
五位都知道帛书记述乃天命,于是齐心协力,说干就干。此时正值四月,寺庙马上破土动工,很快一座宏伟的寺院建成。之前因仙人给的那封信中有“普恩在佛门”句,故取名普恩寺。
普恩寺建成后,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进香许愿。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有六天的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各行各业的商贩都来参加。打拳卖艺的、说书唱戏的、烧香拜佛的、求嗣还愿的,等等,还有做各种各样买卖的,非常的热闹。很多远道而来的先找店住下,从初十开始,直到十五晚上看过花灯才各自回家。
寺庙周围经常有一些上不起私塾的孩子打闹玩耍,妙余主持一直不曾忘记那封信中“妙梦教文是天然”那句话,就将周边村子里的头面人物和老善主请到寺里来喝茶,讨论寺院免费教孩子们识字念书的事情,当即就受到众人的称赞。慢慢地前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不够用,为使更多的孩子能够识字读书,他们就把孩子编成三个班,每个班上一天,在家自习两天,轮流上课。加之寺庙的医室经常为村民免费看病,这样一来当地的百姓对寺庙更加敬重,僧民关系更加和谐。由于寺庙里不仅有学文的、习武的、行医的、卜卦的,上香许愿也灵验异常,所以普恩寺的香火非常旺,远近闻名,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常旺街故事王康普记述,王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