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庄的来历
临沂城东北17.5千米处,有一个大庄叫相公庄,紧靠岚兖公路(342省道),是一个人口稠密、交通方便、买卖兴隆、生产发达的重要集镇。“管鲍分金”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远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南通江淮,北达幽燕,西接兖泗,东临海滨的交通要道。虽然当时住户不多,但是,几间土屋,数家茅店、酒肆,并有茶桌饭台,摆列道旁,却也是过往商贾旅客就餐住宿的好去处。
单说道旁的茅店内,住着一位外地客商,此人叫鲍叔牙,人称鲍叔先生。此人年纪二十上下,生得浓眉大眼,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为人正直豪爽,仗义疏财,不但文武兼备,善于经商理财,并且独具慧眼,善识豪杰。他的家乡籍贯自己不肯说出,别人也无从知道,所以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也没弄清楚他的籍贯。只知道他经常来往于齐鲁之间,这里便是他经常落脚的地方。
一天,鲍叔牙饭后无事,到门前眺望,见远远走来一人,形影憔悴,步履蹒跚,近前细看,认出是故人管仲。
管仲,字夷吾,颍上人士。此人学富五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可惜母老家贫,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奈何,也只好经商谋生。后来在南阳得遇鲍叔牙,二人一见如故,十分投机,遂成莫逆之交,将资本合在一起,做了好一阵赚钱的生意。鲍叔牙秉性慷慨,知管仲家有老母,分财利的时候,会多分些给管仲,才让管仲家免冻馁。管仲素知鲁国乃礼仪之邦,民风淳厚,人易结交,便欲前来经商,谁知途中沾染时疫,几乎病倒。今天无意中得遇鲍叔牙,自然是喜不能禁。
鲍叔牙急忙上前接过行李,扶管仲到自己的寓所,便问道:“何以至此?”管仲说:“旅途沾染时疫,几填沟壑,得见鲍兄,吾有救矣!”说罢,神昏目闭,不复能语。鲍叔牙连忙弄来热茶姜汤,多方抢救。半晌,管仲慢慢苏醒过来,伤感涌怀,不觉放声大哭。鲍叔牙极力劝慰,并延医调治,将养月余,方才好转。管仲经过这场大病,虽生活已能自理,但双足又患痹证,行动困难,心想回家探母,又苦于力不从心,真是度日如年。
这一天,天色已晚,二人饭毕,闷坐闲谈。管仲长叹道:“弟旅途重病,鲍兄活命之恩,永铭肺腑。但弟离家日久,念母心切,日夜忧思,不知如何是好!”鲍叔牙道:“你我情同手足,你母即我母也。应当代弟一行,以释高堂悬念。”管仲自然十分感激,期以隔日启程。
次日,管仲拿出病后余资及家书一封,付与鲍叔牙,道:“寥寥数金,不足千里往返饮水之资,但兄可购土产南行,回头再捎货物,不唯路费可保,或可大有盈余。”鲍叔牙依计而行。
鲍叔牙代友千里慰母,管夷吾因病困守茅店,划壁计程。谁料想鲍叔牙一去数月,音讯毫无。管仲思乡,念母,怀友,望眼欲穿,终日里茶饭无心,郁郁寡欢,除了帮人做点事情外,得空就到宅南高阜古槐下眺望。忽一日,遥见鲍叔牙风尘仆仆,负重行来,急趋迎接同到树下,共叙别后情愫。管仲闻知老母念子心切,归心似箭。鲍叔牙鉴于管仲痹病已愈,母子情深,也不便强留,连夜为他准备行装,定于翌日饯别送行。
夜里,二人纵谈天下大事。管仲认为大丈夫在世,必须做一番事业。当今周室衰微,诸侯纷争。鲁虽周公之后,然而积弱不振,未可依托。齐乃太公之后,地处海滨,泱泱大国,可以有为。管仲劝鲍叔牙先行赴齐,相机行事,自己回家,安顿老母,随后便去。鲍叔牙十分赞同。
次日,两人又起了个绝早,痛饮了几杯离别之酒,来到高阜古槐下,鲍叔牙从怀中取出金银,分作四份列于台上。慨然说道:“此乃吾二人本利,第一份烦带呈令堂,作为养老之费;第二份付君,作为今后经营之资;下余两份吾二人各取其一,作为生活之需。患难之交,情同骨肉,勿复见拒!”管仲见鲍叔牙情词恳切,知不可却,只好收下,再三叮咛,洒泪而别。
管鲍分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传开来。人们仰鲍叔牙之义,慕管仲之贤,纷纷前来定居,不久此地形成一个偌大村庄,于是就用管仲的名字做了村名,叫“管仲庄”。把分金的高台名为“分金台”。台上的那棵古槐,管仲常站在树下眺望鲍叔牙,因此叫“管仲槐”。
有人会问:“管仲的名气为什么倒置于鲍叔牙之上呢?”原来,当鲍叔牙南下探望管母的时候,管仲在此养病,多蒙邻里关照,病好后,他想做点事,以之报答。管仲具有治国理民的大本领,治理一个小村子,当然易如反掌。当时汤河无人治理,村东北十余里八湖一带,汤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他便亲自策划,新开了一条支流,既控制了汤河水势,又可灌溉农田,当年粮食丰收。老百姓知道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士,对他非常尊敬。百姓有什么疑难问题,向他求教,管仲是知无不言,深受村民拥戴。所以村名“管仲村”、槐名“管仲槐”,新开的汤河支流叫“管仲河”,连河崖边的小村,也叫“管仲河崖”了。
后来,管仲在鲍叔牙的保举与推让下当了齐国的相国,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相公是对做了相国后的管仲的尊称,后来“管仲庄”就演变成“相公庄”。(《琅琊乡音》临沂市地名办公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