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
白塔街出名,一是地处东西南北通行的要道,过往客商人员都要经过此地,因此这里成为沂河岸边重要的街市;二是有白塔寺,是重要的宗教场所;三是有各类市场,形成物资集散中心,这种情况,符合一般河流重要码头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白塔街有四条主要街道,分别为大街、东街、西街、过河路子。所谓过河路子,就是渡沂河西去的盐道。沂河岸边沙滩里铺上石板,便于木轮车行路,这样的硬质路面,当然少不了车户子的捐献,因为推车过河主要是他们通行。石板上有五六厘米深的车辙印,可见磨损时间之久。现在已经被河沙掩埋,峥嵘岁月已成陈迹。
农历五、十为白塔集,三月三为春会,十月二十九为秋会。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客商来自四面八方,有国统区的,有滨海解放区的,白塔街上流通的货币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国民党的货币,也有八路军的北海票,还有民间常用的铜洋。
白塔街是农林山货、粮食、海货、牲畜、传统工艺品及日用百货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较大规模的有牲畜市、粮食市、海货市、棉花市、窑货市、石头市、盐市、酒市、故衣市等。当然也有小杂货、卖花线等摊点。日月更替,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许多市场已经消失。
老辈人回忆,石头市主要销售石磨、石囤、辗子、辘轳、辗砣、石条等。卖不了的商品存放在集市,等到下一集再来卖货。看庙人义务为客人照看货物,他们用最原始的类似于虎符的办法——砸瓦石,来证明货物主人。砸瓦石,即是将残瓦片一砸两半,看庙人与货主各执一半,来赶集时对上瓦片就说明是货主,对不上就不能说货是自己的。染坊领布凭印子取货。“印子”即在竹板上画个网,一劈两半,染坊和顾客各执一半,印子对起来,则可以取货。
棉花市的卖家大部分是费县人。他们用席笼子挑来,头一天赶到在这里住店,第二天赶紧卖货,有的老太太买两斤棉花纺成线,卖了线再买两斤棉花,挣的钱买七八斤地瓜干糊口,全家乐。
盐市当然少不了。倒腾私盐必须小心,盐官盘查厉害。酒市的酒商主要是道口、相公等地的人。故衣市,主要买卖旧衣服,卖家多来自潍坊等地,他们把旧衣服洗干净,拿到集市上卖。一升豆子(12斤),能买一条棉裤。这个市场越到冬天,越红火,因为要防寒过冬。
古盐道有句话叫:“紧走十字路,慢走板泉崖,难舍难离的白菜街。”紧走十字路,是因为十字路有查私盐的巡役,快走过去好躲开盐巡;板泉崖有娼家,白菜街当然也有,据说那里有一处花街柳巷。实际上不管哪条大路上,都少不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