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一)景深的含义与运用
控制与运用好景深是摄影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了解景深的概念、懂得影响景深的因素、掌握景深的控制与运用,对于信息的记录与传递,对主体形象的突出与表达,对画面影像虚与实的处理都将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1.景深与弥散圈
当我们拿起相机在取景器中半按下曝光释放钮向被摄主体进行对焦时,我们会发现:在对焦的被摄主体前后会形成一个清晰区域,在这个清晰区域内不仅被摄主体清晰,被摄主体前后其他被摄物也都清晰可见。那么,这个清晰区域就是景深范围。
什么叫景深呢?所谓景深是指在完成被摄主体调焦后,在焦点前后所形成的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与最远点的距离。这里所提到的“较为清晰影像”,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知道,焦点只有一个,是构成影像最小的一个点,也是最为清晰的一个点,其他景物是不能产生焦点的。但是,除了焦点以外,为什么还会在其前后形成比较清晰的影像呢?这主要是由“弥散圈”直径的大小来决定。
“弥散圈”也叫“模糊圈”、“分散圈”等。我们刚才提到的焦点,实际上是一个极小的圆圈,放大后扔可测量其直径。当完成对焦后,沿焦点前后景物的影像是否清晰就是由这弥散圈的大小来决定的。当弥散圈的直径不超过一定范围时,人眼看上去仍然感觉影像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弥散圈也能结成清晰的影像,因此,我们称之为“容许弥散圈”。但是,与焦点来比,只能算是较为清晰影像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较为清晰影像”的含义。如果弥散圈的直径超过一定的大小时,影像就模糊了,就不清晰了,也就不在景深范围之内。对于全画幅数码相机而言,所容许弥散圆的直径为0.035mm,大约是画幅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但前提是画面需放大为5×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0mm~300mm。
当我们使用同一镜头焦距拍摄时,摄距越近,所要调节镜头到成像平面的幅度越大,当摄距越远,所需要调焦的幅度越小。如使用标准镜头拍10米以外至无穷远的物体,调焦幅度很小。而当改拍10米至1米内的景物时,镜头需要不断地调焦才能保证清晰。这就是前景深小于后景深的道理所在。
2.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镜头焦距、光圈大小、拍摄距离。
(1)焦距与景深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二者成反比关系。比如,面对同一被摄物,使用50mm镜头和使用100mm镜头,在光圈大小和摄距不变的情况下,所得出的景深是不一样的,使用100mm焦距拍出来的景深要小;使用50mm焦距拍出来的景深要大。
(2)光圈与景深
光圈开得越大,景深越小,光圈开得越小,景深越大,二者成反比关系。比如,面对同一被摄物,在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采用f2光圈和采用f22光圈,所得出的景深是不一样的,f2光圈景深要小;f22光圈景深要大。
(3)摄距与景深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被摄体越近,景深越小,距离被摄体越远,景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比如,面对同一被摄物,在镜头焦距和光圈大小都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在2米和10米距离处拍摄,所得出的景深也是不一样的,2米距离拍出来的景深要小;10米距离拍出来的景深要大。
3.景深的应用与控制
在摄影实践中,景深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关键是我们如何控制好景深,来为我们的摄影表现意图而服务。
(1)镜头自带景深表的应用
在传统相机的镜头上有两组左右对称光圈数值刻在调焦环的一侧,这就是镜头上自带的简易景深表,它能指出被摄体前后清晰的距离范围。对焦时,随着对焦环的转动,在这左右对称的景深标尺中,找到一组相应于你所使用的光圈数值的刻度并与之对应的距离范围,这一段距离范围内景物都能得到清晰的影像。从景深表中可以看出,景深随设定的光圈值变化而变化;景深随调焦距离远近的改变而改变。如果需要较大的景深,就要优先选定较小的光圈,或距离被摄体较远一些;如果需要较小的景深,就要优先选定较大的光圈,或距离被摄体较近一些。镜头自带的景深表,虽简便实用,但是,通常给出景深的精度不够高,因此,要参考使用。
(2)表格式景深表的应用
在摄影书籍和摄影网站上,我们可以查找到表格式的景深表,在这些表格中列出了镜头焦距与各级光圈系数和不同摄距的景深范围,方便了人们应用。一般来说,表格式的景深表要比镜头上自带的景深表精度要高一些,但是不如镜头上自带的景深表使用方便。下面是一只50mm镜头焦距镜头景深图(如图表6-14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查出50mm焦距的镜头,在不同光圈和不同摄距下,前景深、后景深各是多少。比如,在拍摄距离为3m、光圈系数为f4,此时前景深为2.74m,后景深为3.31m,全景深为2.74m+3.31m=6.05m,前景深小于后景深0.57m。当拍摄距离为1m、光圈系数为f4,这时的前景深为0.97m,后景深为1.03m,全景深为0.97m+1.03m=2m,前景深小于后景深0.06m。
(3)如何获取最大景深与最小景深
获取最大景深。最大景深效果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使用短焦距镜头,如果是变焦镜头,要旋转到最短焦距那一端,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二是缩小光圈,使用相机上最小的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三是如果光线较暗,可将ISO感光度提高,如ISO800,或更高一些,以换取尽可能小的光圈,但是ISO感光度不能提的太高,否则噪点加大后反过来又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四是尽可能远离被摄物拍摄,以加大景深效果(如图6-15所示)。
获取最小景深。获取最小景深也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长焦距镜头,如果是变焦镜头,要旋转到最长焦距那一端,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二是开大光圈,使用相机上最大的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三是如果光线过亮,而影响光圈的开大,可使用“灰色滤镜”,镜头加了滤色镜之后,会阻止一部分光线进入镜头,因而便可加大光圈,光圈大了景深就会变小;四是尽可能接近被摄体拍摄,以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如图6-16所示)。
(二)超焦距控制
1.什么是超焦距
超焦距是“超焦点距离”的简称。所谓超焦距 (Hyperfocal Distance)是指当镜头的调焦环旋转到无限远(∞)处时,由于景深的存在,便会产生距镜头最近的清晰点,这一点就是超焦点,从超焦点到镜头之间的距离就叫超焦距。也就是说,将镜头的距离刻度尺旋转无限远(∞)处并向远处聚焦,此时的景深是从最近清晰点至无限远,换言之,从最近清晰点之后所有的影像都是清晰的,那么,从镜头到最近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超焦距了。事实上,超焦距并非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距离,当聚焦在超焦距上,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距至无限远。
图表6-14 50mm镜头焦距镜头景深图
图6-15 悉尼歌剧院 胡军 摄
图6-16 里约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决赛盛佳鹏 摄
2. 影响超焦距的主要因素
影响超焦距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焦距:镜头焦距与超焦距成正比的关系,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越远;镜头焦距越短,超焦距越近;二是光圈:光圈与超焦距成正比的关系,光圈越大,超焦距越远;光圈越小,超焦距越近;三是景深:超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的关系,景深越小,超焦距就越远;景深越大,超焦距就越近。因为超焦距越远,景深的最近清晰点至景深最远清晰点(无限远处)越近,景深范围就越小;超焦距越近,景深的最近清晰点至景深最远清晰点(无限远处)越远,景深范围就越大。
3.超焦距的应用
超焦距的实用价值在于获取最大的景深效果,若将焦点设为超焦距上,则由超焦距离的一半开始,到无限远处,都落在景深范围之内。比如:一只50mm镜头,光圈为f11,将镜头的调焦环旋转到无限远的位置上,根据50毫米景深图表中可查到它的超焦距为11.1米,意味着距离镜头11.1米以远的景物,都在景深范围之内,影像都是清晰的;而从超焦距11.1米处到镜头之间的景物则不再景深范围之内,影像都是模糊的。如果这时你将焦点对准11.1米处,即对在超焦距上,得到的结果是,从镜头前5.55米处到无限远的距离都在景深范围之内,也就说,从镜头前的5.55米以远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这样景深范围就增加一半距离。也正是因为超焦距有了这一实用价值,因而,在过去的新闻摄影中得到比较多的运用。摄影记者为了为减少调焦的时间,捕捉到稍瞬即逝的瞬间,提前将焦点置于超焦点上,这样可以获得从1/2超焦距到无限远的最大清晰范围,而且无需再调焦,确保了影像的清晰度。 当然,超焦距的应用还要看是否有较近的景物需要包括景深范围之内,这样超焦距的应用才有意义,否则超焦距应用的价值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