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一)会议新闻摄影的内容
过去有句话叫“文山会海”,说的是文件多、会议多。现在依然如此,这样一来会议新闻的拍摄,就成为摄影记者一项日常性的拍摄任务了。摄影报道中有一句名言:去拍摄所谈论的事,而不是拍摄谈论事的人,这对于会议新闻的拍摄是有启发作用的。当然,要视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会议摄影看似简单,但拍好了并非容易,会议摄影能够检验出一名摄影记者的创造力。会议形式不同,拍摄方法也不同,你不能让你每一次拍摄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是,由于会议太多,有些摄影记者往往拍上几幅就走了,有些摄影记者则坚持始终,无论会场突发什么事情都能够及时抓拍下来。
会议新闻摄影通常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筹备过程中有关场景的拍摄;二是会议召开前代表步入会场或在签到或在会场寒暄等场景的拍摄;三是会议召开过程中的拍摄(包括大会、小组讨论会、新闻发布会、记者问答会等);四是会议结束时,代表们走出会场或跟记者畅谈参会感想或合影留念等场景的拍摄;五是会议期休息期间代表们相互交流和会场花絮等场景的拍摄(如图15-19至图15-26所示)。
图15-19 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解放军步入会场 杜洋 摄
图15-20 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参会代表 杜洋 摄
图15-21 人大甘肃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杨华峰 摄
图15-22 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人大代表就“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骆云飞 摄
图15-23 政协会上赵本山委员签名忙刘震 摄
图15-24 女记者成两会靓丽风景线骆云飞 摄
图15-25 丹丹、宋春丽手挽手走出会场骆云飞 摄
图15-26 两会礼仪合影留念陈超 摄
(二)会议摄影的拍摄技巧
1.全景拍场面,中景拍情节,近景拍发言人
为了完成会议新闻的拍摄任务,你必须要拍摄到这样一些照片:一是会议的全景,要带上会标、主席台和台下的代表,并展示出一定的环境,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在开什么会,会议规模、大小等基本信息;二是会议的具体情节。如,会议进行当中情节、小组讨论情节、休息期间代表们相互聊天的情节等,通常使用中景来记录;三是要有出席会议领导人和会议发言人的镜头。通常用近景来拍摄。拍摄领导人时,角度不要太高,脸不要太侧,头要抬起,神态要自然,背景要干净(如图15-27所示)。拍摄会议发言人时,发言人的头要抬起,嘴要微张,尽量有手势,在背景选择上应能够反映出会议的主题,如会标、会旗、会议标题等;四是抓拍会议花絮或有丰富面部表情的会议代表的镜头。也就是说当你完成了这些“规定动作”之后,你就能够交差了。
会议内容不同、会议规格不同,拍摄要求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更是如此。通常来说,拍摄主要领导人的难度往往较大,特别是中近景的拍摄,因为这关系到领导人的形象问题。作为摄影记者要根据现场光线的条件认真选择好拍摄角度,丝毫马虎不得。对于外事新闻,拍摄要求就又不同了,摄影记者须站在我国领导人的左侧,这就是要求和规定。
图15-27 舒尔茨出席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盛佳鹏 摄
图15-28 奥巴马对话中国青年盛佳鹏 摄
2.避免老套,推陈出新
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记者往往都会扎堆在一起拍摄,谁先到谁就会抢占一个比较好的位置上。拍摄时,更多的是看谁的眼力快、手快,谁就能抓拍到最佳的瞬间。如果是群访,你最好不要同别人扎堆,另找一个位置,另选一个角度去拍摄,以避免老套(如图15-28所示)。
摄影记者要想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就需要你事先了解地形,研究以往同行拍摄过的照片,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大型的会议,记者成百上千,如果你进场早,跑得快、体力强,就能抢先占领最佳的位置。如果挤不进去的时候,你要在人群外围搬把椅子或使用便携式的梯子,居高临下的拍摄,总之,争抢位置是你拍摄会议新闻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如图15-29所示)。
图15-29 女记者顶起“半边天” 郭俊锋 摄
摄影记者要有娴熟的拍摄技巧,选用什么镜头、曝光参数是多少(很多摄影记者采用手动曝光模式,因而,要知道什么光线条件下应采用怎样的曝光参数)、从哪个角度拍摄、怎样取景等,都应创造性的运用。只有这样,再加上你的眼力,你才能不失时机的抓拍到最佳的瞬间。
3.抓拍表情,捕捉手势
会议领导人或会议代表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往往是摄影记者拍摄的重点,特别是有着丰富表情的面孔和能够展示人物性格的手势,更是摄影记者偏爱抓拍的焦点。摄影记者之所以喜爱拍摄这样的画面,已不仅仅光是为了拍摄会议,他们还把会场当成他们创作人物肖像的难得时机,可谓一举两得。
人物表情的抓拍,即可以是聚精会神微微张嘴的,也可以是咧嘴微笑或开怀大笑的;即可以紧锁眉头或眉头扬起的,还可以是两个人窃窃私语或某人有某种小动作的(如图15-30、图15-31所示),等等。参会人员这些表情往往能反映出会议的某种气氛或参会人员的某种情绪。
拍摄会议发言人讲话时应尽量选择发言人有手势的时候再拍,有手势和没手势的画面效果大不一样,有手势可以使画面显得活泼,又能传递出发言人的某种情绪。如果发言人没有手势出现时,你要耐心等待(如图15-32所示)。拍摄主席台上的领导人也是一样,无论是你拍摄到的拳头紧握的,还是双手交叉的,或是在挠挠头发、抓抓耳朵的,这些都能表现出他们此时的心态。有些记者还喜欢抓一些领导人窃窃私语的镜头,或某两个人由于观点不同而表现出的相互对视的镜头等,以表现出会场特殊的气氛。同样,对坐在台下的会议代表的拍摄也是如此。
图15-30 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在交谈 盛佳鹏 摄
图15-31 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前,钟南山与相里斌交谈 盛佳鹏 摄
图15-32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盛佳鹏 摄
在会议进行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反的意见、不同的声音,而这些也往往是通过表情和手势传递出来的。比如,《民族画报》记者高秀峰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当一位代表举手投了不赞成票时,高秀峰迅速及时定格了这一人大史上从没有过的永恒的瞬间,题名为《民主的权利》,为此,他还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评比的金奖。
5.分清主次,记住人名
摄影记者不管拍摄什么样的会议,都要记住出席会议的领导人是谁?嘉宾是谁?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
如果你是服务于某一会议,你拍的照片不少,交给会议主办方后,主要领导的画面太少,次要的场景太多,恐怕你就没有下一次拍摄机会了。因此,你一定要记住谁是主要的领导就多拍谁,谁有新闻价值就拍谁,并记下他们的名字、职务和单位。
摄影记者最好事先了解领导人和嘉宾的情况,包括他们性格爱好,他们的动作习惯,他们的形象在哪一角度是最好的等,这样你就知道如何来拍摄了。当会议休息期间,领导人会相互寒暄,私下聊天,这正是你抓拍的好机会,此时,放松下来的领导人往往更能体现出自然常态的一面。
6.会议新闻,会外报道
不要只关注会场新闻的拍摄,趁着发言人长时间做报告时,不妨到会场外去看看,有没有与会议相关的一些情景,或者是紧张筹备的工作人员都在干些什么,兴许会有好的画面呈现在你的镜头之中。有时在一个会场之外会有聚集着一群人,这些人在关注着会场里每一项决定的产生,他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些都是摄影记者应该采访拍摄的内容。
会议新闻,会外报道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在论述会议新闻拍摄开始时提到的那句格言:去拍摄所谈论的事,而不是拍摄谈论事的人。有的会议摄影报道不一定拍摄会场,你要看看会议在研究什么事,能不能拍摄与研究的事直接相关的场景。比如,会议在研究为解决交通堵塞而实行购车限号的相关政策,那你就直接拍摄道路上拥堵的车辆,而不必非要拍摄会场。报道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就完全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