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在摄影中,当主题内容确定之后,画面最重要的视觉元素莫过于主体形象了。如何突出主体形象,如何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始终都是摄影构图的重中之重,因为,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是通过主体形象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安排好主体,处理好陪体,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构图技法。
(一)画面主体
在一幅摄影作品中,主体是画面中最主要的信息载体,是信息的主要体现者。因而,主体应在画面中占据最主要、最突出的位置,这既是表现主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掌握摄影构图的核心内容。
如何突出主体,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来说,要想突出主体,就要把主体放在画面的结构中心的位置上。但是,人们对结构中心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画面结构中心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两只眼睛所在的位置才应该是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也就是画面对称的两侧是结构中心。从这一点来看,被摄主体如果是一个的话,放在这两侧任何一个位置上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多个人物的话,则应安排在结构中心位置以内。
就摄影而言,结构中心位置上的主体就应该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点。
对于初学者,很容易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误当成画面的几何中心点。他们往往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几何中心上,特别是使用液晶显示屏取景器时,认为不将人物居中总感觉不对似的。当然并不是说都不对,有些时候为了表现某种意图是可以放在几何中心点上的,但不是一概而论。除此之外,突出主体还有很多方法。
1.通过布局突出主体形象
传统上讲的布局是用两条垂直条线将画面分成相等的三部分,而把主体放在其中的任意一条垂直线上。这是一种古老的构图法则,也称之为 “三分法”、“九宫格”等(如图8-25所示)。把被摄主体放在两条垂直线上,被认为是视觉中心点的位置,也最能吸引观众的视线。如果再在画面上添上两条水平线条,便形成四条分割线,这便于竖幅拍摄时对被摄对象的安排,也便于拍摄风景照片时对地平线的处理。当拍摄风光时地平线应结构在两条水平线中的任何一条线上。一般来说如果以表现地面景物为主时,地平线应放在上面一条线上;以表现天空为主时,地平线则应放在下面一条线上(如图8-26、图8-27所示)。
从画面结构中心来看,如果把主体人物布局在画面中央会产生呆板的感觉,所以,应该依据三分法安排主体形象。但是,并非一定要将主体形象正好落在两条垂直线上,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加以运用,切不可墨守成规。
图8-25 三分法示意图
图8-26 颐和园 胡军 摄
图8-27 北海道雪景 胡军 摄
2.利用对比突出主体
利用对比突出主体形象,这是最常用的技法,主要包括有:大与小对比、主与次对比、冷与暖对比、明与暗对比、虚与实对比等等。无论哪一种对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体形象。
大与小对比,是让主体形象占据画面较大的面积,非主体形象占据较小的面积,以此突出主体形象。拍摄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靠近被摄对象,让被摄对象比例变大;二是利用短焦距镜头所具有的近大远小收缩比例强烈的特性,将主体置于在镜头前端,使主体的比例加大(如图8-28所示)。
主与次对比,是让主体形象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非主体形象占据次要位置,以此突出主体形象。拍摄手法主要通过画面布局加以实现,对于画面布局,就是放在视觉中心位置上(如图8-29所示)。
图8-28 缝合技术的理论及技能培训包康轩 摄
图8-29 “穿针乞巧”七夕传统绝技裴蕾 摄
冷与暖对比,主要是指当主体形象为暖色调时,非主体形象或背景应为冷色调;当主体形象为冷色调时,非主体形象或背景应为暖色调。也就是说暖的主体宜衬托在冷的背景下,而冷的主体宜衬托在暖的背景下,通过这种冷暖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如图8-30所示)。
明与暗对比,当主体形象为明亮时,宜衬托在灰暗的背景下,当主体形象为灰暗时,宜衬托在明亮的背景下,通过这种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而如果主体形象为中间调子时,明亮的背景或灰暗的背景则都适宜(如图8-31所示)。
虚与实对比,主要是利用景深的原理,通过控制景深,让画面中的背景和前景虚化,使得主体形象醒目突出。控制景深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使用长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二是使用大口径的镜头。镜头口径越大,景深越小;三是贴近被摄体。当镜头光圈和焦距不变时,摄距越近,景深相对越小(如图8-32所示)。
图8-30 荷花 于天水 摄
图8-31 摩尔外堡礁 胡军 摄
图8-32 三军仪仗队 刘关关 摄
3.利用透视突出主体
利用强烈的透视关系突出主体形象也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强烈的透视线条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透视线条有强烈动态特点,显示出强烈的近大远小的空间结构关系,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利用成像透视规律所形成的近处景物大、色彩暗,远处的景物小、色彩亮的特点,让较大、较暗景物做前景,反衬出较小、较亮的主体,使其醒目、突出。
利用线条透视规律所形成的汇聚线,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画面主体身上,进而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同时,线条透视所形成的汇聚线还可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表现力(如图8-33、图8-34所示)。
图8-33 深圳第一高楼建筑工 陈文 摄
图8-34 绵竹东方汽轮机厂清理厂房准备重建 杜洋 摄
(二)画面陪体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陪衬、渲染、突出主体,并帮助主体表达内涵的对象。陪体常出现在有情节的画面上,对于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读者了解主题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陪体的作用
烘托强化主体的作用。当陪体与主体一同表达情感,展现画面情节时,其首要的任务就是烘托主体形象,强化主体形象在画面中的突出地位,让读者更好的通过陪体来感受主体,深化主题内涵。
帮助说明情节的作用。画面中的信息是靠情节展开的,情节是信息发生过程中动作和反映的完美结合的瞬间。而陪体在表达情感,传播信息中,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说明、展示信息的情节,让读者更好了解信息的内容。
反映生活气息的作用。很多摄影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传递出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真情实感,体现出的是火热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有助于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2.怎样处理陪体
陪体直接处理方法。直接处理指的是将陪体作为画面的一部分,直接安排在画面之中的拍摄方法。这种处理陪体的方法最直观、最有效、也是最多的一种方法,读者通过观看画面就可一目了然(如图8-35、图8-36所示)。
图8-35 缝合技能培训 包康轩 摄
图8-36 芭蕾大师走进校园 张亨伟 摄
陪体的直接处理方法,实际上是在直接表现情节,是在帮助主体说明信息的内容。以不削弱主体的地位是处理陪体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把握好与主体的关系。一般来说,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要小于主体、线条的走向要与主体相呼应、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活跃程度不能超过主体、色调上不能醒目于主体,也就是说陪体是画面中的配角,始终都要与主体相配合,相呼应,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盖过主体在画面中的地位。有些时候还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将陪体处理得不完整,只留下能说明问题的那部分。因此,陪体的直接处理方法要把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陪体间接处理方法。间接地处理是将陪体处理在画面之外,而不是表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处理的方法是让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与画面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让读者通过想象,感觉到陪体的存在。
陪体的间接处理还可以有效地增大画面的容量,形成画面内向画面外的张力,又富有隐喻的意味;能有效地调动读者阅读的想象力,让读者对信息有更深入的解读。然而,陪体的间接处理需要巧妙地安排,或搭建起“桥梁”,这样读者才能够想象到陪体的存在,否则的话是达不到间接处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