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
案例18.1
这是摄影师杨婷雪在深入调研和采访的基础上进行的纪实性专题摄影报道。该选题关注的是在北京的外来工,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在路边无照擦车的这一社会问题。该专题由二十张照片组成,我们这里选用了其中的八张照片(图18-1至图17-8)。
图18-1 他们每天5点多钟就要起来,用自行车一次次地运水 杨婷雪 摄
图18-2 烧水的地方都是一些无人管理的胡同墙角,烟熏火燎的 杨婷雪 摄
图18-3 烧火的木板从垃圾场捡来,陪伴他们许多年的水桶已经被熏成了黑色 杨婷雪 摄
图18-4 他们用抹布示意,拦截车辆,招揽生意 杨婷雪 摄
图18-5 刘秀珍的儿子是智障,为了更好地照顾他,所以她需要出来工作 杨婷雪 摄
图18-6 天气寒冷,水很快就凉了,他们要戴着手套干活,但是手依然被冻僵 杨婷雪 摄
图18-7 他们在路边擦车,却要左顾右盼,时刻关注城管 杨婷雪 摄
图18-8 李老汉租的房间只有7平方米,没有电视,就用借来的笔记本看看电视剧 杨婷雪 摄
摄影师杨婷雪在她专题摄影报道的总说明中写道:“在北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外地,为了‘临时’生存,一直在努力着。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将家里拎来的几桶凉水找个犄角旮旯烧热,以防擦车冻手。同时,为避免热水变凉,他们用塑料袋把水桶包裹起来,而烧火的木板是在垃圾场捡来的。他们用抹布示意,拦截车辆,招揽生意,生意则时好时坏。”
“在这里擦车的大都是出租车,图个便宜、快捷,小车价位在7~10元,中型车价位在10~20元左右。在北京,为生存在路边违规的工作还有很多,该如何帮助他们,如何让城市变得清洁,还需要城市管理者付出更多的智慧。”
对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纪实报道,是摄影记者的职责所在,杨婷雪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尊重被摄对象的基础上,以抓拍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上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整个专题毫无夸张、粉饰和虚构,表现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说,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做出着不懈的努力。像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报道,引起美国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美国相关部门制定一部废除童工的劳动法;像我国摄影师卢广拍摄的《艾滋病村》,向世人展现了河南一些村民,因贫困卖血而感染上艾滋病这一人间惨剧,该专题的曝光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采取了有效地救治和防范的措施。杨婷雪的专题摄影报道,同其他摄影师一样用手中的镜头,以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为人类自身利益而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