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一)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
专题新闻摄影不同于单幅的新闻摄影,其特点有五个方面:
1.专题新闻摄影是围绕同一主题来展开报道,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多角度、多侧面地传递和阐释新闻事件。
2.专题新闻摄影将通过报纸杂志的编辑和排版,向读者传递有关事件的多方面的信息,力求全面、深入地描述和揭示新闻事物、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形成一个首尾相连、情节呼应的完整的故事。
3.专题新闻摄影是多时空状态下的多个关键瞬间形象的集合,视觉形象多样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报道深度。
4.专题新闻摄影以明确的事件为线索将多幅照片链接起来,配合文字说明,形成一个图文相结合的整体。文字说明不但要有总标题,还要有总文字说明和每幅照片的说明。
5.专题新闻摄影在报道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有的只需要几分钟,有的则需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对摄影记者来说,你的任务和职责就是用照片来讲述新闻故事。
(二)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报道新闻人物,也可以报道新闻事件;既可以报道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报道人们的生活环境;既可以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报道历久不衰的民俗风情。
1.叙事性专题摄影报道
在专题摄影报道中,讲述某一个人物的故事,叙述某一新闻事件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叙事性报道,它包括人物照片故事和新闻事件照片故事两个方面。
人物照片故事报道,通常分为三类:一是著名人物;二是不出名但很有趣的人;三是不出名但能代表某种潮流的人。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中名人的故事已成为大部分发行量很大杂志的主导内容,这些杂志善于运用名人的故事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扩大杂志的发行量。
著名人物的专题报道。拍摄著名人物,不但要表现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成就,还要表现他们的生活、兴趣爱好、感情和个性。这些内容往往对读者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威廉王子是英国的皇室成员,也是著名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公众的关注。在他18岁那一年,参加了由110名青年组成的国际探险队来到智利,摄影记者也跟随前往,拍摄了一组反映威廉王子智利南部村庄托特尔参与各项建筑工程项目时,过着普通人生活的专题照片。这些照片占据了当年英国各大媒体主要版面,世界各地多家媒体纷纷转载,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有些人物虽然并不出名,但是他们做出了有趣的事情,或者他们能代表某种潮流,或者他们的命运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等。比如,网友“爱在天堂”在网络上发表了《7岁男子汉撑起一个家》的照片故事。讲述的是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火龙镇后董村一个名叫郭家宝的男孩,因为母亲早逝,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已经出嫁。两年多来,做家务、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等事情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一个瘦弱的肩膀独立撑起一个家。这组照片在网上一经发表便迅速得到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相继做了跟进报道。在众多热心读者和爱心单位的帮助下,解决了郭家宝学业和郭家人的生活问题。
新闻事件照片故事,是通过一组关系密切的可视性强的照片来讲述,是围绕某一个事件的问题和它的答案而展开的。缺少了“问题”和“答案”的叙事性专题报道是没有意义的。叙事报道中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共性的特点,比如,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就具备共性的特点。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有普遍和警示意义的事件。这样的报道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答案”则是问题的结果,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造成车毁人亡,就是给了答案。曾因拍摄专题照片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摄影记者乔恩·富兰克林表示,“答案能帮助解决复杂状况,是人物和某些形式的变化。”一个叙事性专题故事如果少了答案,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照片故事。
下面这组专题照片是摄影记者跟随郑州市公安局柳林分局二十一世纪社区民警蔡艳红进行了为时一天的采访拍摄,记录下了一位普通社区民警蔡艳红同志以及社区警务室协警们的部分工作情形。该专题由18幅照片组成,这里选择其中的六幅照片(如图18-9至图18-14)。
图18-9 蔡艳红和社区协警在辖区巡防刘书亭 摄
图18-10 蔡艳红在辖区居民走访交谈刘书亭 摄
图18-11 蔡艳红检查辖区消防设施刘书亭 摄
图18-12 蔡艳红向小朋友讲安防小常识刘书亭 摄
图18-13 蔡艳红为85岁王大妈剪指甲刘书亭 摄
图18-14 蔡艳红对工作进行讲评小结刘书亭 摄
2.评论性专题摄影报道
评论性专题摄影报道,是摄影记者通过选题,深入采访,调查研究,获取大量事实的情况下来揭示某些社会问题、表述一种观点、传递一种情绪等。它的特点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进行评述,表达摄影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立场,因此,又称为“摄影评论”“摄影随笔”等。
评论性专题摄影报道,所记录的新闻事件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必须是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同时,还必须是人们所关注的、有人情味的事件,再加上摄影者的评述和感悟。比如,宁波晚报社龚国荣拍摄的专题:《民工子女,到哪里读书?》,讲述的是浙江宁波的一家外来民工自办学校,打工仔自任教师,接收12名3~13岁的学生,教室只有一间10平方米的破房。通过这一专题照片的报道,唤起了社会各方对外来民工子女就学读书的关注和重视,也让当地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解决督办的力度。再比如,《金融海啸中的招聘会》这组专题照片,客观而真实报道了金融海啸期间就业难的问题。摄影记者在报道这一重大题材时,抓住了三个百分比的数字: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降低22%。这“三个22%”折射出的就业难的事实,也表达了摄影记者对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担忧,也促成各级政府制定更多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下面这组专题照片(图18-15至图18-20)是摄影记者于兴全历时8年拍摄到的专题摄影照片。这里我们选用部分照片和他为这一专题所写的总说明、分说明并抄录如下。
图18-15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图18-16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图18-17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图18-18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图18-19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图18-20 西部母亲的渴望 于兴全 摄
这是不同寻常的采访。
我所面对的,是生活在中国西部的贫困母亲。我所记录的,不仅有那些困厄中凄苦的面容和眼泪,更有中国妇女那种坚韧的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自2001年始,我16次只身前往中国西部部分地区,采访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贫困母亲接受“幸福工程”救助的情况和生存现状。对我而言,那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它所孕育的一切都足以吸引我的目光,尽管行程的艰辛已在意料之中,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背起相机。
历时8年,从白雪皑皑的高原到奔腾咆哮的江河,从荆棘密布的丛林到荒凉无际的大川,拔山涉水,顶风冒雪,足迹遍布中国西部11个省市,走访了70个国家级贫困县、123个乡镇、203个村寨,采访了720多位贫困母亲。以一个摄影师的亲历,见证了中国西部贫困母亲的生存状态。我看见,在不发达的部分西部地区,还有许多尚未脱离贫困的母亲。她们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重负。她们忍受着饥饿、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她们在抚育生命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她们的文化素质、健康状况堪忧——80%以上是文盲,半数以上患有各种妇科疾病。
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关注“幸福工程”,帮助贫困母亲早日摆脱贫困,走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积极为改善中国贫困母亲的生存现状努力着。几年来,在海内外各种组织和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贫困母亲在“幸福工程”的资助下,摆脱了贫困和正在摆脱贫困,那一张张洋溢着欢喜的笑脸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走过。我看见。
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追求。
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 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份母亲的希望。
3.纪实性专题摄影报道
纪实性专题摄影报道,是指对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纪实报道,主要范围包括,记录某一种社会状况、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被人们忽略的社会问题等;纪录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各种民间风俗和民族风情;记录地方面貌、自然环境和人文遗迹等。
纪实摄影报道必须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记录事实真相,保持事物的本来面目,还事件的真实原貌。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缅怀过去和审视现在的视觉图像资料,其自身价值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
具有历史价值的代表性作品有:徐勇拍摄的《胡同》、李楠拍摄的《小脚女人》、姜健拍摄的《场景》等系列纪实作品,摄影师在记录这些正在逝去的东西时,有的是单纯的记录,而有的添加了个人情感的成份,使作品体现了较强的历史价值。
具有现实价值的代表性作品有:卢广的《艾滋病村》、刘占坤的《张振霖、蔡风萍:携命运前行》、谢海龙的《希望工程》等系列纪实摄影作品。特别是谢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纪实照片,将农村贫困学生渴望读书的心声,通过不同的典型瞬间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促成政府介入并由此开展一场积极有效的救助贫困生和辍学学生重返课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