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摄影术产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国内。清道光年间,就有人在书中记载见过照相机的情况[2]。摄影术最早随着鸦片战争进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为中国战败,国门被打开,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也带来了摄影术这样的新鲜事物。但它与新闻无关,主要用以拍摄人像(慈禧就很喜欢拍照)、风景或静物。主要是反映宫廷生活,或者是商人开照相馆赚钱,反映社会生活的很少。
20世纪起,随着世界摄影技术的改进和中国国内社会的一些变革,中国的新闻摄影也逐渐发展起来了,纵观一百多年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有些重要人物和重要大事值得注意:
(一)摄影进入中国(1840~1900)
摄影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但在此后的五六十年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认为摄影“奇技淫巧,坏人心术”。在1870年以后,一些照相馆的摄影师也应政府或者是新闻传媒的邀请,拍摄一些满清政府的政治活动和个别社会灾难案件,开始承担一些纪实摄影的任务。比如当时天津的摄影师梁时泰曾拍摄当时的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时与李鸿章的合影,以及一些亲王检阅海军等活动的照片。
1876年由英商建成的上海至江湾铁路通车,定于7月1日举行典礼,成为当时国内一大新闻。1876年,《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拍照火轮车
本店现蒙申报馆主托照至吴淞火车形象,订于此礼拍照日五点名目,携带机器前往停顿火车处照相。惟肖物图形,尤须点缀,敢请绅商士庶来前同照,其形景更得热闹,想有雅兴者定惠然肯来也,特此预布。日成照相馆启[3]。
中国境内很早就有外国摄影师的活动,可以说,到20世纪初以前,中国境内的主要摄影活动是由国外的摄影师完成的。大部分带有纪实性质的摄影相片,大多出自外国人之手。
尽管在19世纪最后的20多年,中国的报刊上也出现了照片,但是由于印刷工艺落后,不能够很好表现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整个19世纪中国的新闻摄影尚未真正起步。
(二)清末民初的新闻摄影(1900~1919)
中国摄影进入20世纪后,分为实用摄影与艺术摄影。其中实用摄影以民间的照相业和传媒的新闻摄影为代表。可以说,从20世纪开始,已经有60年历史的摄影术真正走入大众传播,这对于新闻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0世纪初,国内杂志上开始出现摄影图片,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
1.新闻摄影走入报刊
在19世纪,中国的报刊印刷技术并不成熟,印刷照片主要采用铜镂或者石印,照片容易失真。到20世纪初,照片的铜版制版印刷技术传入中国,照片影像逼真,至此,中国报刊上开始出现较多的铜版印刷的新闻照片。
最早使用铜版照片的报刊,有著名的《万国公报》《大陆》等报刊。《万国公报》曾在1901年刊登过醇亲王赴德国途经上海的照片,是目前所知在中国出版的报刊上最早一幅新闻时事照片。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设有“图画”专栏,主要刊登时事照片。包括“檀香山焚烧华人市场惨状图”、“英国议院图”等,这些为中国人自制的铜版图片,标志着中国报刊自制铜版技术的成熟。
1906年以后,国内日报上开始刊登时事照片,其中影响最大的新闻照片是“南昌教案”。1906年2月,江西南昌群众将杀害县令江召棠的法国传教士王安之等6人杀死,制造了轰动社会的“南昌教案”。法国事后造谣说“江县令是自刎(杀)”。3月29日《京话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江召棠被刺的特写照片。广州出版的《国事报》在1907年发表了《女界流血者秋瑾》等时事照片。
早期的摄影画报《世界》和《时事画报》。《世界》是中国人创办最早的以刊登照片为主的铜版画报。1907年11月创刊于法国巴黎。每期采用一二百幅照片。其中“世界最近之现象”主要刊登新闻照片。曾经刊登过的内容有:1905年上海人民反美国怒烧摩托车、英国人储运鸦片、淮北大饥荒、广东运动会等。《世界》曾因刊出英、法皇室成员被刺照片, 遭到清政府的查禁。《世界》画报以其精美和豪华,被称为“东亚画报中的鼻祖”。
《时事画报》的创办者是同盟会的秘密成员潘达微,他也是一位摄影家和画家。1905年,他在广州与人合办的《时事画报》针砭时弊、鼓吹民主革命,曾一度停刊。1909年在香港复刊后,开始每期在卷首增印照片,如“革命女侠秋瑾墓”、“广东将弁学堂军乐团”、“土耳其革命运动”、“韩国革命志士安重根”等,多与时事与政治有关,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
2.辛亥革命及民初的新闻摄影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新闻摄影有了较大进步,主要表现为:新闻照片数量大增,刊发照片的频率大大提高,题材也更广泛,大多来自现场拍摄,具有极强的新闻性。
新闻摄影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前后进步神速?一是革命风起云涌,读者有强烈的“目睹”最新动向的新闻需求;二是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为报纸采用新闻照片扫除技术障碍。
辛亥革命胜利后,高仑(1879~1951)组创了“中华写真队”。这是一支专业的摄影报道队伍,经常跟随孙中山活动并拍摄关于战争进展情况的图片,所拍图片主要提供给《真相画报》。
(1)战地记者李白贞,湖北人,1911年加入共进会,他开的照相馆也成为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机关之一。辛苦革命时期,他不顾个人安危,携带照相机在硝烟中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尤其是汉阳雨淋山双方争战的照片特别珍贵。他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战地摄影师之一。
(2)《申报》《警报》上的新闻照片
武昌起义后,民众渴望了解起义的情况,报刊上相关时事照片激增。1911年10月19日,《申报》首先刊登了一张武昌蛇山炮台的照片。至11月19日,共刊用有关起义的新闻照片31幅,平均每天一幅。同盟会创办的《警报》也有很多反映辛亥革命的照片。最多的时候,在4天内就刊发新闻照片10余幅。
这一时期,摄影报道的扩大,出版过一些反映社会问题尤其是影集,如记录辛亥革命时期医护人员从事战地救护的《红十字会战地写真》等。
(3)《真相画报》
是由同盟会会员高奇峰创办并主编。于1912年6月在上海创办。该刊时事性强,每期发表照片10余幅,照片分为时事、地势、名胜三类,刊用时事照片最多时达37幅,是中国大型画报的先驱。《真相画报》还开了中国摄影现场纪实和专题报道之先河。如关于飞行家冯如的报道,是中国摄影史上较早运用专题新闻摄影形式的报道。
它的创新有以下几方面:从形式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份铜版画报,标志我国画刊正式进入铜版时代;在内容上,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从《真相画报》开始,中国真正重视新闻摄影,因此,它在中国新闻摄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3.“一战”期间的新闻摄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远在欧洲,但却因十几万华人远赴欧洲战场做劳工,所以中国人也非常关心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报道战争的需要,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报纸型摄影画刊《诚报》,也使得中国新闻摄影发展获得新契机。
《诚报》创刊于1916年7月,是一个专门报道欧洲战争的半月刊。虽然在伦敦印刷,但运回中国发行。内容主要是参战国的情况,也有中国人在欧洲的活动情况。该刊只登摄影图片,不登文字稿。因为是在中国发行,所以内容也主要是选择欧洲战场上与华人有关的题材。比如报道在法国从事军事工作的华人、中国学生游历西欧、中国与德奥宣战等,这些新闻照片给中国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诚报》于1919年2月停刊,共出版66期。
在“一战”时期,还有些中国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带着相机,在欧洲战场进行摄影采访,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并向海内外报刊投稿,成为受人称赞的摄影家,如郭承志等。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新闻摄影图片属于萌芽期,现场纪实性少, 时间性与新闻性不足,铜版技术也未普及,真正的职业摄影记者尚未出现,新闻照片稿源稀缺。尽管如此,新闻照片在报刊上出现并确立地位,新闻摄影的作用被人们所认识,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大进步。
(三)“五四”到抗战爆发前的新闻摄影
这个时期,新闻摄影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报纸摄影附刊,摄影画报不断涌现,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出现,成立了专门的新闻摄影机构等。
1.摄影附刊和摄影画报的蜂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报纸摄影附刊开始兴盛,当时主要城市比较有影响的大报,大多创办了摄影附刊,影响比较大的摄影附刊有十多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两地。
(1)我国第一个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
1920年6月9日在上海作为《时报》的摄影附刊问世。注重中外重大新闻事件,以刊登新闻图片为主,兼及绘画、书法、内容丰富多样。每期1—2个版,周日出刊,随报附送。担任图画周刊编辑的是著名报学家戈公振。至“八一三”事变后不得不停刊,但出刊一千多期,是我国摄影附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
由于它的示范作用,其他报纸也争相创办摄影附刊,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设有摄影附刊的日报和晚报已经达数十家。比较重要的有:
北京有《京报·图画周刊》《晨报·星期画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等;上海有《天世报· 图画附刊》《新闻报·图画附刊》《申报·图画周刊》;另外,南京有《中央日报·中央画刊》;天津有《大公报 ·每日画刊》等。
这个时期是旧中国新闻摄影最繁荣的时期。
(2)“五四”以后,新闻摄影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照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出现“消息照片”即一则照片,附以标题和说明,构成一则独立的消息;二是专栏新闻得以发展,大公报曾在一个月内,编发了6个专栏,每个专栏用2~8幅照片。三是新闻照片内容的多样化,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新闻;四是新闻照片编排手段多样,照片的分类、分刊以及美化修饰均有新的创意。
(3)摄影画报蜂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摄影画报蜂起的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画报共有230多种,其中以周刊、月刊最多,创刊最早的是《上海画报》和《摄影画报》,但影响最大的是《良友》画报。
2.摄影通讯社和专业摄影记者出现
为满足读者对摄影图片的需要,“五四”运动后,摄影通讯团体不断涌现,到“七七”事变前夕,已达数十家。这些机构分为官办、民办和外国人创办。
(1)中央写真通讯社
成立于1920年年初左右,是中国最早向报纸提供照片的新闻摄影机构。它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创办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它具有全国供稿性质,并使用组照来反映重大事件;另外,已经具备抓拍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久这家通讯社就停止活动,但它开创了专业摄影机构向报纸供应照片的先河,不仅丰富了报刊内容,也提高了报纸新闻照片的质量。
(2)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
成立于1925年8月5日,由林泽苍在上海发起成立,会员有数十人。中国摄影学会除了向国内外报刊提供国内重要新闻照片外,还收取学会会员的照片,负责转发给各报刊社。该社还向社会提供摄影服务,如果用户发现新闻,可电话通知新闻部,由该部派人前往摄影采访。
(3)申时电讯社
是中国现代影响很大的一个私营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上海,由《申报》经理张竹平创办,社址在《申报》社内。创办之初由报社的编辑记者利用业余时间兼办业务,1928年开始聘请专职人员,除了电讯部以外,还设有通讯部和摄影部。向国内外报刊提供新闻照片。并在上海外的20多个城市增设记者。
除了上述独立的摄影通讯社外,少数报刊报纸和画报也建立自己的摄影组织,如良友新闻摄影社、西京日报摄影部等,这些机构除了供给本报新闻照片外,还向全国报刊发稿。
(4)专业摄影记者的出现
摄影记者发源于上海,以后北方一些大报、画报和通讯社也先后配备了摄影记者。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记者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他们对于中国新闻摄影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有郎静山、王小亭、方大曾等。
①郎静山(1892~1995)
浙江人,生于江苏。从14岁起喜欢摄影。1926年任上海《时报》新闻记者,并发起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1928年起任时报专职摄影记者,是中国报刊最早的专职新闻摄影记者。1930年,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作品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本人被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美国摄影学会聘为高级会员,并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组织聘为荣誉会员。
②王小亭(1900~1981)
又名王海升,北京人。早年任英美公司电影部摄影师。《良友》画报曾经发表了他在内蒙、新疆等地北伐战争的不少珍贵照片,一举成为著名摄影记者。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他和申报记者一起,化妆为司机,驾车通过日军岗哨,直达吴淞前线,拍摄了不少战地照片。声名大振。在国际上有“Newsreel Wang”(王新闻片)之称。1981年病逝于台湾。
③方大曾(1912~?)
北平人。出生于外交官家庭。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后,到前线采访,活跃于长城内外,写下多篇附有摄影作品的通讯发表。如《绥远的军事地理》《绥东前线视察记》《从集宁到陶林》等。这时他已经是“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赴前线采访。一般认为,方大曾作为一名失踪的战地记者,可能是在1937年至1938年间,牺牲于抗日前线,年仅25岁左右。
3.无产阶级新闻摄影的萌芽
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诞生在“五四”运动之后。对于新闻摄影这一新生事物,无产阶级报刊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在《新青年》等杂志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开始萌芽,并随着时代成长。
《新青年》曾在1920年5月出版的“劳动节纪念”专号中,刊登了32幅反映工人劳动状况的照片,如印刷工、翻砂工、裁缝、修鞋工、铁匠、电车童工等。这些新闻照片第一次用摄影形象、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工人艰苦低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以多幅摄影照片反映工人的生活状况。
《向导》周刊曾刊发了日本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英帝国主义者枪杀游行群众的新闻照片,这些照片把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揭露。
在1922-1923年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第一批反映工人运动的摄影图片产生了,如《第一个工人实习学校》《工人消费合作社》等。
红军在长征途中,用缴获来的器材胶卷,记录了红军艰难的长征和革命活动,如《红二五、二六、二七军会师永平》《王震同志和欢迎红军的贵州苗族群众合影》等。
4.新闻教育与研究
(1)平民大学的“照相制版术”课
1924年,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照相制版术课程,每周授课一课时,给学生以必要的照相、制版基本知识。此外,该系还在更早时间开设了新闻学概论、新闻采集与编辑、广告学、新闻评论等相关课程。
(2)燕京大学的“照片”“报纸图画”课
1924年燕京大学的新闻系,在特殊新闻学课程中设有照片课,后来还开设过报纸图画课。主要是研究报纸的插图,在现代报纸上的地位和功用。特别注重画报编辑方针及安排图画等方法。
(3)民治新闻学院的“新闻摄影”课
上海的民治新闻学院很重视新闻摄影教育,正式将“新闻摄影”列为四门重点课程之一。
(4)复旦大学的“照相”课
复旦大学新闻系1929年创建时,已经将照相列为必修课,摄影家杨霁明是教师之一。主要讲授摄影技能和如何拍摄新闻照片。
这个时期,著名的报人和学者邵飘萍、戈公振等也对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践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小结:总的来说,这时的新闻摄影教育还相当落后, 原因一是积淀不厚,因为中国新闻摄影还刚刚起步,对新闻摄影的规律还在摸索;二是师资薄弱,当时聘请的老师大多是新闻从业人员,属于兼职,不能专心教学;三是缺乏实习机会和机器,学生没有拍摄的实操机会,影响教学效果。
5.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新闻摄影活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有一些外国记者和作家来到中国,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介绍中国,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用新闻照片为传播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1)斯诺(1905~1972)访问陕甘宁的系列照片
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6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学习。1928年9月来到中国,原计划采访6周,但中国人民的内忧外患引起他的同情和关切,从此一住13年。1933年,他的《远东前线》出版,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他还于1933年至1937年担任燕京大学的新闻系教师。1936年6月到10月,经宋庆龄介绍,他到达陕北,对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进行了详细访谈,拍摄了30多卷胶片,成为第一位拍到中国红军真实情况照片的外国记者。斯诺在保安窑洞前拍摄的《毛主席在陕北》新中国成立后广泛流传。
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斯诺又写成了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里面收录了大量新闻照片作为插图,这本书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2)史沫特莱(1892~1950)拍摄的新闻照片
继斯诺之后到陕甘宁边区采访的是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是美国人,1928年年底她以《法兰克福日报》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她写下了大量揭露中国黑暗状况、报道中国革命真相的文章,期间拍摄了大量新闻图片。1936年,她在西安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1937年1月,她来到延安,采访了朱德,拍摄了大量一线照片。她在中国跟随八路军、新四军达18个月之久,这是外国记者中对中国战区历时最长的采访。她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战地通讯,先后出版了《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活和时代》等。最后一部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同为中国革命史的名著,上述图书中都附有大量的新闻照片做插图。1950年病逝后,根据她的遗愿,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烈士公墓,朱德亲自为她题写碑文:中国人民之友。
(3)韦尔斯与《红色中国内幕》
尼姆·韦尔斯也是一位到过陕北的外国记者。她曾是斯诺的妻子,做过记者、编辑、书评人等工作。1931到1941年在中国、菲律宾等地生活。1932年曾参加“一·二九”运动,亲自拍下很多“动乱”场面。1937年5月,她历尽艰辛,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并在延安呆了四个多月,拍摄了300多幅照片,她把此行的见闻写成《红色中国内幕》,又名《续西行漫记》,60多幅新闻照片作为插图收入书中与读者见面,书中再现了红军坚毅、乐观、朴实的革命形象。
(四)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新闻摄影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闻摄影的真正源头。
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才产生了与现实社会生活互动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记者。王小亭与沙飞是其中的代表,前者拍出了世界摄影史上关于战争灾难的经典新闻照片,后者成为共产党员军队中第一个专职摄影记者和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奠基人,在拍摄了大量优秀新闻照片的同时,还培养了新闻摄影队伍,他们对中国新闻摄影的功绩将会永远被牢记。
1.新闻摄影理论的发展
解放区关于摄影及新闻摄影的教材著作和文章主要有:1939年吴印咸所著的《摄影常识》、1945年罗光达所著的《新闻摄影常识》等。主要观点如下:
(1)新闻摄影的功能:“把摄影来服务抗战”,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抗战现阶段的宣传工作上迫切的要求。罗光达提出:“反映现实、推动现实和有形地保留现实”,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新闻人物摄影:郑景康认为,新闻摄影的对象是人,人的活动是新闻摄影的主要内容。要把人拍好,必须注意表现人的个性。
(3)关于摄影记者的修养:沙飞说,“一个从事战时新闻摄影的人,他除了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外,还需要有艺术的修养和科学知识。”沙飞提出了四种修养,即政治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新闻修养。
2.重要作品
(1)罗光达《太行山上》。罗光达(1919~1996),浙江人。1945年写成《新闻摄影常识》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中国摄影学会理事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拍摄了大量记录战争进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摄影作品,代表作是《白求恩抢救伤员》《太行山上》等。《太行山上》以太行山为背景摄取了一名八路军战士的背影,在他身前,太阳正在升起,战士高大威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李峰《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李峰,河北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社编辑,创办《半月谈》。他的摄影代表作是抗战期间拍摄的《切断敌人的供给线》(又名《人民的力量》)。作品摄于1944年,拍摄时因为怕过早暴露目标,只能在临撤退时使用镁光灯,因此也不能再拍第二次。这张在敌人碉堡和火力威胁下拍摄的新闻照片取得了巨大成功,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和真实的形象。因此,这张珍贵的照片长年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誉为文献性作品和“化石”。
3.石少华的“摄影训练队”
石少华(1918~1998),广东人。1938年赴延安,曾任冀中军区宣传部干事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四届主席。著有《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摄影理论与实践》等。举办摄影训练队并不是石少华的独创,但他办得最成功。1940年到1942年间,他在河北多地开办4期训练班,培养摄影干部120余人。并且他的成功带动了很多根据地都培训起摄影干部。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各地开展摄影训练队17期,为新中国完成了摄影人才的准备。
石少华自己也在抗战时拍摄了大量不朽的新闻摄影作品,代表作品有《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民兵埋设地雷》等。
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事业大发展,不少摄影工作者深入战场,提出了“只要人活着,就不让底片遗失”的口号。战争中有的摄影工作者牺牲前,还不忘把照相机和底片,托人交给组织。一批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杰作如《战斗在古长城上》《白洋淀的雁翎队》《黎明的钟声》《晓行》等都诞生于抗战中。抗战造就了罗光达、石少华、沙飞、吴印咸、徐肖冰等一批著名新闻摄影工作者。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摄影
解放战争时期,摄影工作者通过图片,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创造的英雄事迹。当时很多部队号召指战员们为人民立功,争取上镜头,这一时期合并或新出版了《东北画报》《华北画报》《华东画报》等。团以上部队都有了摄影工作者。
1.摄影画报
与抗战时期相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摄影是以战争为中心,有较强的宣传性,组织性和目的性。解放区的新闻摄影有了新的进步,尤其是摄影画报发展较快。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区先后出版了80多种画报;二是多为部队政治机关创办;三是维持时间短;四是刊期不定,这是跟当时的战争环境有关。
2.摄影集
为了及时反映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们除了编辑出版包含新闻摄影的画报以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印刷新闻摄影集。分为阶段性新闻摄影集和专题性新闻摄影集。阶段性新闻摄影集影响比较大的有大众日报出版的《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等,所刊照片少则百幅,多的300多幅。专题性新闻摄影集影响比较大的包括《快速纵队的歼灭》《孟良崮》《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等,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赫赫战功和战斗精神。
3.战时新闻摄影理论的探讨
在紧张忙碌的摄影采访之余,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也对新闻摄影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如关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问题,关于“客里空”的问题,关于“摄影八股”的问题等,虽然仅限于战时新闻摄影理论的探索,也强调为战争服务的中心,但仍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六)新中国前17年的新闻摄影
1.新闻摄影局的设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到1951年间,新闻摄影局和国内的主要报刊建立了发稿关系,和国外报刊通讯社建立了交换图片业务,同时出版了《人民画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画报。
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反映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新闻摄影图片。例如陈正青拍摄的《开国大典》,齐观山拍摄的《斗争地主》等。
2.新华社摄影部的成立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新闻摄影局的有关工作划归新华通讯社,成立新华社新闻摄影部。1959年,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已在全国各分社成立了摄影部或组,在全国形成了一张新闻摄影网。
3.新闻摄影的高等教育
1955年,高校新闻系开始设立新闻摄影教研室,开始讲授新闻摄影课程。当时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开设此课。1958年,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在人民大学成立了新闻摄影教研室,负责对在职摄影干部进行新闻摄影知识培训,同时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业。
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
(七)“文革”中受重挫的新闻摄影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出现了“导演、摆布及弄假”之风,声称摄影是宣传,必须服从政治需要,摄影是艺术,必须讲究美感。
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大量假照片和假报道,著名的有把87亩花生地产量虚报为10万公斤,平均亩产1100多公斤。其实当时花生最高亩产不超过500公斤。比如“1958年10月,河北小站人民在1038亩水稻实验田里,创造了亩产稻谷152533斤的高产记录。为此,小姑娘们站在稻子上留个纪念。”
1976年清明节,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了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一大批业余新闻摄影爱好者和部分专业摄影工作者参加了这一活动,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见报。这批人中,有不少人走上了新闻摄影的道路,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著名摄影记者。
(八)新时期的新闻摄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摄影记者开始了解国外,不断学习,拍出不少好照片。在1988年的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杨绍明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了新闻人物系列照片的三等奖,实现了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参加世界新闻摄影大赛零的突破。此后,又在38届、39届、44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标志中国年轻一代的新闻摄影记者具有了国际水准,在世界新闻摄影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3年10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同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即新闻摄影改革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开展了每年一次的优秀新闻照片评选活动,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
1990年,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市召开,明确了由穆青、蒋齐生等提出的“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把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推向了新阶段。
21世纪,中国新闻摄影还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面对数字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发展变革问题;加强图片编辑工作的问题;加强经济新闻摄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的问题;新闻摄影队伍的培养问题;新闻摄影全球化、国际化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