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二、相关知识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每到一个拍摄现场,首先要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我们所说的拍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持机拍摄所在的位置。

过去人们常说“移步换景”这句话,即每移一步,视点就会发生变化,看到的景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这个道理对摄影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通常来说,摄影记者在到达拍摄现场后,要不断地变换拍摄位置,善于从不同距离、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去获取最佳的拍摄角度,呈现最佳的画面效果。因此,移动机位,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这对拍摄到一张好的摄影作品至关重要。

(一)拍摄距离

不管摄影记者距离拍摄现场是近是远,只要拍摄距离改变了都会引起主体形象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带来主体形象在画面中比例大小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景别的变化。景别是指被摄景物所包含范围大与小的概念,被摄范围越大,景别就越大,被摄范围越小,景别就越小。通常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不同的景别。

实现景别的变化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同一焦距镜头通过改变拍摄距离获得;二是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得。两种方法虽然都可以改变景别,但是,画面呈现的效果却有异同。相同的是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面积。不同的是画面内部结构形式的比例关系、背景范围、透视和景深。前一种方法拍摄的画面背景范围和景深都要大一些、透视效果也明显一些。后一种方法拍摄的画面实际上是将场景所有部分都等量放大或缩小,前景与背景靠近了被摄对象或远离了被摄对象,透视和空间被压缩了或被放大了,被摄对象的背景范围和景深都比使用同一焦距镜头改变拍摄距离而获得的画面明显变小了。对这些异同,一定要认识了解,并加以灵活运用。

绘画理论中有“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之说,远景要交代全貌,近景要表现细节,这对摄影构图来说也是适用的。

1.远景

远景是拍摄景物范围最大的景别。远景的特点是场景广阔深远,场面浩大,主要以人文景观和大自然为拍摄对象,如城市的高楼大厦、社区的风光、辽阔的田野、壮美的山川等(如图8-7所示)。远景没有明确的主体和陪体之分,更多强调景物的整体结构和恢宏的气势。在摄影中主要用来记录与事件有关的大的环境范围(如图8-8所示)。

图8-7 游客在上海外滩观光周东潮 摄

图8-8 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中寨村毛虹 摄

2.全景

全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主要记录与主题有关的全貌,让读者对场景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如图8-9所示)。全景应交代人物、地点和所处的环境等信息;全景照片拍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事件的范围大小;全景拍摄通常需要选择俯角而获得。

在以人物为主的照片中,人物的外部线条一定要完整流畅,并在画面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3.中景

在摄影画面中中景的特色是以其生动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是最佳的叙事表现形式。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应分清主次,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谁是主体,切忌喧宾夺主;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的表现。而对画面中的陪体、前景和背景的安排,则要围绕主体来精心布局(如图8-10所示)。

图8-9 穿着盛装的布依族姑娘 毛虹 摄

图8-10 穿着盛装的侗族姑娘 王炳真 摄

4.近景

近景主要表现被摄人物的神情质感和被摄物体的局部细节等特征。以人物为例,拍摄到人物胸部以上的部位就是近景画面(如图8-11所示),主要表现主体人物本身,通过这种景别来表达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近景拍摄可以没有陪体,也可以没有前景和背景,占据画面的就是主体人物,画面简洁集中,主体形象丰富、饱满、充实。

图8-11 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谭凯兴 摄

图8-12 苗族姑娘盛装迎新春佳节谭凯兴 摄

5.特写

特写比起近景来说,更能够对被摄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细节进行集中突出的刻画和表现,从细微之处揭示事物的特征,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果,触动读者的感情(如图8-12所示)。

特写镜头拉近了读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让读者与被拍摄对象有了眼球对眼球的接触,由此产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写并非都是表现人物的神情,而是要突出某个要素,并对这个要素加以强调。如以拍摄人物为例,仅仅拍摄一双手或者两只脚也是一种特写,目的是传达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

摄影记者可以使用长焦镜头,在不易被人觉察时拍摄到特写画面。如用200mm的镜头,在较远距离也可以拍到人物面部特写。焦距长了,景深会变短,可以虚化前景和背景,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但是,使用长焦镜头会使景深变小,带来调焦上的麻烦,稍有不慎就会跑焦。因而,调焦时要格外精细。如果拍摄的是人物,调焦点应在人物的眼睛上。

(二)拍摄高度

摄影记者是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信息,表达情感的,镜头就是记者的眼睛,有时需要站在与被摄对象类同的高度去拍摄,有时要站在高于被摄对象的高处朝下拍摄,有时可能要蹲下来,甚至趴在地下向上去拍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拍摄高度,即“水平视角拍摄”“仰角拍摄”和“俯角拍摄”。顶摄是一种极端的角度,实际上是俯摄的一种极端形式,因而含在俯摄角度上,不再单一叙之。

拍摄高度不同,产生的画面效果就不一样。人们通常多以平视视角看周围的一切,有时也会低下头或抬起头看世界,但是,得到的视觉感受就不一样了。摄影记者应根据人们的这种视觉习惯,通过不同的拍摄高度来增强摄影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有新鲜感。

1.水平视角拍摄

水平视角的拍摄,指的是与被摄主体处于同一高度,即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因而称之为平摄(如图8-13所示)。水平视角拍摄合乎人的视觉习惯和生理特点,观看的舒适度也较为理想。特别是用标头拍摄时,画面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景物大小比例关系、视角范围等都和人眼所看到的大体相同,画面显得亲切、自然,又不易变形。因而,这个拍摄角度被广泛应用于摄影之中。

在水平视角拍摄人物场面时,要注意背景上杂乱的线条,人物之间不要重叠在一起,以免干扰读者的视线;同时,平摄还要注意画面中的主次关系,想办法突出主要形象,通过景深的控制、透视线条的引导等让读者的视线集中到主体身上,让主体形象醒目、突出。

国外新闻摄影界把平摄角度拍摄称之为“5英尺7英寸综合症”。讲的是过于依赖这个角度,没有变化,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改变一下拍摄角度会使你的画面变得新颖,当然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仰角拍摄

仰角拍摄指的是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即镜头朝上方向拍摄(如图8-14所示)。仰角拍摄带有摄影记者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主观的感情色彩主要体现在: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夸张被摄对象向上跳跃的高度,表现被摄对象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对被摄对象的崇敬之情等。

尽管仰角拍摄有很多优势,但是采用时要慎重,因为仰角拍摄易产生副作用,比如仰角过大而产生的变形会使被摄对象失实。另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说到表现英雄人物时,往往都会采用仰角拍摄,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要合理加以运用。

图8-13 留学生苏迪在医学实验室进行操作裴蕾 摄

图8-14 贵州梭戛苗族“跳花坡”石晓武 摄

3.俯角拍摄

俯角拍摄指的是相机位置高于被摄对象的水平高度,即镜头朝下拍摄。“登高才能望远”。俯角拍摄使画面在表现效果上把地平线明显地提高了,地面上由近至远的景物或人物在画面上则由下至上充分地展开,有利于表现景物或人物的层次、数量、规模以及盛大的场面。俯角拍摄还经常用来表现大地线条的图案美,如纵横交错的公路与铁路、层层起伏的梯田与果园等(如图8-15所示)。

俯角对于表现拍摄现场的全貌不失为最佳的选择。比如,为表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入场时的情景,摄影记者就采用了俯角拍摄,俯拍充分表现出击剑运动员雷声高擎中国国旗率中国代表团走入巴西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体育场的盛大场面(如图8-16所示)。

图8-15 牧归 胡军 摄

图8-16 第3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 杜洋 摄

俯角拍摄还有利于交代事件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全貌。俯角拍摄也常用于体育赛事的报道,比如田径和游泳的比赛,让每一跑道和泳道的运动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俯角拍摄易使人物和景物的形象矮化,容易使被拍摄对象出现畸变,对这一点应加以注意。

(三)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指的是拍摄视角在水平方向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拍摄方向会使主体的形象和背景都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方向的选择上通常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决定,有的适合于正面拍摄,有的适合于侧面拍摄,还有的适合于背面拍摄,不管从哪个方向拍摄,都应选择最理想的、最能表现被摄对象特征的角度。

对拍摄方向的选择,一般可从正面、斜侧面、正侧面、背面这四个方面来考虑。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指的是相机镜头朝向对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这个方向有利于突出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将被摄对象横向的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景都是通过正方向摄入镜头的(如图8-17所示)。正面方向拍摄的主要优势在于:拍摄建筑照片时,能够正面表现出建筑对称的结构,产生对称的美感(如图8-18所示);正面方向拍摄法庭审判情景照片时,能够表现出国徽下法官们的庄重和法律的威严之感;正面方向拍摄人物形象时,能够表现出人物正面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稳重、和谐和亲近之感。

正方向拍摄的缺点在于:由于画面只表现了高度和宽度,缺少了深度,因而透视感不强,立体感减弱,画面易产生呆板感。

图8-17 马云在贵州乡村教师座谈会上刘关关 摄

图8-18 墨尔本亚拉河谷风光 胡军 摄

2.斜侧面拍摄

斜侧方向是摄影记者运用最多的拍摄方向,而且又多以3/4斜侧方向为最佳(如图8-19所示)。因为,3/4斜侧方向可以表现出被摄人物大部分形象,画面透视效果好,立体感和空间感强,画面显得生动,也更有利于突出主体。

图8-19 北京车展 路长伟 摄

通常左斜侧面拍摄较为多一些,一是缘于人们的观看习惯,从左向右浏览;二是拍摄会议时,会议的横幅是从左向右书写的,从左侧拍摄会更好一些;三是在外事新闻中一般要求在我国领导人的左侧拍摄。当然,并不是说一定都要在左侧拍摄,右侧拍摄也很多,这取决于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对斜侧方向的选择,要注意“斜侧程度”,因为斜侧程度不同,主体形象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4斜侧方向拍摄虽然比较理想,但不是绝对的,要视被摄对象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斜侧方向。

3.正侧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指的是相机镜头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夹角。正侧面拍摄适合于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适合于拍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正侧面拍摄往往还是拍摄剪影的最佳方向。拍摄时,要把握好人物神情、动作和手势的最佳瞬间(如图8-20、图8-21所示)。

正侧方向一般不宜拍摄建筑物,因为这个方向非常不利于建筑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

图8-20 力与美的结合完美 金云国 摄

图8-21 物流站工人在高温天气下喝水泱波 摄

4.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角度,甚至被认为难以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实则不然,特殊的角度往往会产生特殊的表现力,若运用得好,完全可以拍摄出很有特色的摄影作品(如图8-22所示)。

从背面拍摄人物时,画面中的背景正好是主体人物注视的事物,与背景融为一体,便于使读者联想主体人物面对环境和事物所产生的内心感受,进而产生对画面内容的积极思考。从背面拍摄人物时,要以人物的动作姿态为重要的形象语言,要选择和提炼典型的线条结构,以此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力量。

图8-22 河南洛阳老君山悬崖栈道 王中举 摄

对于背面拍摄,由于看不到人物正面形象,往往更能微妙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背影充分地表达出来。有时还可以调动读者的主观视线,引起读者了解画面中人物的心境,参与事件的发展。张远拍摄的《遮盖出行》记录了陕西高温下,人们“遮盖”出行的情景,摄影记者并未从正面拍摄,而是选择了从出行人群的背面而摄,尽管我们看不到出行人们的面部表情,但是却能够从她们头上的遮挡物感受到酷热的程度和酷暑给她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图8-23所示)。逆光下的背面人物剪影或亮的轮廓线条还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背面拍摄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动作、姿势和线条的提炼,要传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