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一)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
1.寻找线索,选择题材
在如何选题上,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奥瑟·罗斯戴尔给了很有幽默感的建议,他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这实际上告诉了你,在专题摄影的选题上,你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着眼于大的新闻背景,从具体实例上选好恰当的切入角度,这样你的报道才有价值,才能被报刊和读者所接受,你才能成功。王瑶拍摄的《陈爱莲》,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新的题材,但是,她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即60岁的陈爱莲不服老,还在舞蹈事业上不断地拼搏,续写人生的辉煌,因此,这组照片取得了成功。
寻找线索,选择拍摄题材,找准切入点,需要你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句“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专题摄影是不可取的。
不管你的选题来源于你本人的经历,还是在同他人交谈中得到启发而想到的,只要想让专题有价值和意义,就必须吻合新闻背景,有背景的支撑,你的题材才可能立得住。比如,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国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选题,但如何通过你的专题照片报道,反映出国策得到具体的实施,这并非易事,你必须选择好切入角度。新华社记者、编辑曾璜受国家计生委委托,来到河北窟窿山乡拍摄了《姜淑琴——工作在最基层的“计生”工作者》的照片故事,受到读者和国内外同行的好评。这组照片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关键是选择了一个好的切入角度,让计划生育的国策,通过农村最基层的一名工作者得到贯彻和落实。正像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奥瑟·罗斯戴尔所说的“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
2.深入采访,现场拍摄
当你确定了报道专题,在深入采访前,还需要你尽力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和照片资料,制定一个拍摄计划,包括主题,拍摄具体内容,拍摄时间和地点,拍摄对象,拍摄方法与手段,希望取得的效果等。
拍摄一个专题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深入的采访,有的专题要经过多次采访、多次拍摄,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比如,黑明拍摄的《新窑子》、袁冬平拍摄的《精神病院》、吴家林拍摄的《云南山里人》、侯登科和于德水拍摄的《麦客》、陈锦拍摄的《茶馆》等都是如此。
在深入采访的时候,你要善于与被拍摄对象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协助,有时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这样你才能使你的拍摄对象始终处于自然的状态之中。当年侯登科和于德水拍摄的《麦客》就是如此,他们和麦客同行同住,同在一个屋檐下避风躲雨,才使得他们拍摄到如此真实的麦客们生活情景。
一个好的新闻专题照片报道,其系列照片要有情节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在视觉上还要表现出多样性,才更有吸引力。美国《生活》杂志在制作每个照片专题时,都要求摄影记者至少要拍摄到以下八个基本类型的照片,以保证照片专题报道的完整性和版面有充足的好照片。
(1)开场或全景,通常是使用广角镜头或从较高的角度进行拍摄,以表现一个场景;
(2)中景,聚焦一个活动或一个群体;
(3)特写,对准一个事物,比如一个人的手或一个建筑物有特点的细节;
(4)肖像,通常是一个动人的或严肃的头像,或者处于某一背景中的某个人;
(5)交流,人们在交谈或做动作;
(6)特征,用一张照片总括故事的所有关键要素——通常叫作关键时刻;
(7)顺序,一个有发展顺序、前后顺序,或者一个有起因、中间和结尾的系列。(顺序可以给文章增加一种情节感);
(8)结论,一个可以结束报道的结束性画面。
这种拍摄方法,可以保证照片专题的视觉多样性,也使版面编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你拍摄的照片一定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展示新闻事件不同寻常的状态,使之能够很快的抓住读者的视线。你的拍摄还要有独到的观察角度,能够抓拍到被人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细节,细节决定你的成败。
(二)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文字说明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文字说明,一般分为总说明和分说明两个部分。
总说明是一篇相对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总说明应全面、深刻,并富于揭示性;分说明是每一幅具体照片相结合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地简练、生动。
下面是王勇撰写的专题报道《世界年龄最大双胞胎姐妹》总说明及专题中的部分照片和分说明;张燕军撰写的专题报道《扁担挑尽人间酸甜苦辣》总说明及专题中的部分照片和分说明。供你参考:
①专题报道:世界年龄最大双胞胎姐妹
麦收时节,山东潍坊诸城市石桥子镇范家岭村,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一对双胞胎姐妹,104岁的曹大乔和曹小乔再次相聚(如图18-27至图18-30所示)。
在当地,人们收获完麦子,有走亲戚的习俗。6月10日,姐姐大乔在二儿子、今年73岁的刘宝的陪同下,到妹妹小乔家走亲戚。平时很少见面的俩姐妹偎依在一起说起悄悄话。
大乔、小乔出生于1905年,姐妹两人几乎同时结婚、生子,她们都嫁给了刘姓的丈夫,所以连名字都一样:刘曹氏。2008年,她们被认为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而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
一百多年来,姐妹俩从未生过大病,没有进过医院。现在她们的生活还能自理,只要有机会还要和晚辈们一起劳作。两姊妹长得一模一样,当她们相聚的时候,子孙们总是辨认不出自己的“老祖宗”是哪一位。更有趣的是,在这两个大家庭的第四代和第五代里,相继又出现了四对双胞胎,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吧。
当问及老人的养生秘诀时,她们的晚辈刘文臣说,两位老人是从吃糠咽菜的日子走过来的,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现在日子好了,饮食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从不挑剔,且吃饭非常有规律,每顿能吃一个馒头一碗菜。他觉得老人长寿的关键在于开朗的性格以及和睦的家庭邻里关系,随遇而安,让这对姐妹花开了一百多年。
图18-27 曹大乔(左)看望双胞胎妹妹曹小乔王勇 摄
图18-28 妹妹为姐姐梳头 王勇 摄
图18-29 大乔的二儿子刘宝今年73岁,小乔的大儿子83岁 王勇 摄
图18-30 104岁的曹大乔和曹小乔,送别时恋恋不舍 王勇 摄
②专题报道:扁担挑尽人间酸甜苦辣
“挑夫”们用肩膀挑出了深圳的高楼大厦,为深圳国际大都市建设做出贡献。
虽然“挑夫”们每天要挑6万斤的砖头,但他们吃的并不是很好。早上出工起得早,就吃头天晚上的剩饭。他们干的活很重,吃的却很差,大多数饭碗里只有一点青菜,有的只吃一碗面,很少看到有肉(如图18-31至图18-34所示)。
中午下工时, “挑夫”们热得满身汗淋淋的,就用冷水冲凉,并且还喝凉水。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样做对身体不好,但觉得这样消暑快。大多数“挑夫”都得了胃病和职业病,只要一停下来,全身的骨头都钻心疼。他们自嘲说: “全身部位都疼,就头发不疼。”
“挑夫”们的生活很单调,除了看看电视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了,有手机的老乡就下载一些老歌曲,像《常回家看看》《我热恋的故乡》都是大家喜爱听的。
7月18日晚,即将登陆的台风“莫拉菲”给码头带来了久违的凉爽。20多个单身“挑夫”心情不错,聚集在一起先是聊家乡的变化,后来又一起高唱《常回家看看》。虽然大家都五音不全,但唱得很投入,唱到激动处,这些铮铮汉子还都流出了思念亲人的泪水。
“挑夫”们最感叹的是,他们用肩膀“挑”出了深圳的高楼大厦,但自己想住上一套这样的房子比娶媳妇还难。他们常常做梦住进了高楼,但醒来以后还是在码头挑砖。 “挑夫”们说,很想成为深圳人,但眼前这种状况也只能是一个梦想。
下面5张图片(图18-31至图18-34)是这个专题中的部分内容。
图18-31 一墙之隔的新楼即将开盘,挑夫们说想拥有这样的房子只能靠做梦 张燕军 摄
图18-32 重重的砖头压在刘外合肩上,肌肉都扭曲了 张燕军 摄
图18-33 马正兴每天劳动强度很大,中午就是一碗面条。就这样,他供养了儿子上大学 张燕军 摄
图18-34 一个包工头,欠挑夫们4万多元后,人间蒸发了 张燕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