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二、相关知识

人工光主要是依据自然光的照明特点而设计出来的,符合生活的真实性,也不违背自然光线的特点。它的优势是摄影记者可以按照画面主题要求和表现意图来进行布光,如光的入射方向、角度,光的强弱等。采用人工光布光的总要求是,要能够再现出逼真的生活气息,力求内容的真实、人物形象的真实、场景照明的真实,防止对真实生活的主观臆造。每一幅通过人工光照明拍摄出的照片,都应有“光的逻辑”性,也就是说要符合生活中光的照明效果(如图7-25所示)。

图7-25 室内人工光拍摄人物肖像现场 佚名 摄

人工光源可分为持续光源和瞬间光源两大类。持续光源分为:①普通照明灯光,如普通室内的照明灯等;②摄影专用灯,如散光灯和聚光灯等;③新闻灯,如碘钨灯等。瞬间光源则是指电子闪光灯。电子闪光灯我们将在摄影辅助设备中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以人工光中的持续光源讲述为主。

1.人工光的成分

(1)主光

主光又称“塑形光”。用来描绘被摄主体形态的主要光线,如同自然光线中的直射光效果。其作用是: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主光通常是放在被摄对象左或右的前侧45°至60°之间的位置上。

(2)辅助光

辅助光又称“副光”,用来辅助主光造型,弥补由于主光照明所产生的阴影部分的亮度,如同自然光线中的散光效果。辅助光具有柔和、细致的效果,对揭示阴影部分的细节和层次,减小影像反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辅助光通常置于主光的另一侧、紧靠相机的位置上。辅助光可以是一盏,也可以是两盏,看需要而定。

(3)轮廓光

轮廓光用来勾画被摄对象的轮廓形状、线条,让被摄对象同背景分离,如同自然光中的逆光、侧逆光照明效果。由于轮廓光对被摄对象能够起到很好的造型效果,又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轮廓光通常布置在被摄对象的左或右的后上方一侧,也有的采用左右双盏灯加强轮廓光的效果。

(4)背景光

背景光用来照明被摄对象的周边环境和背景。背景光有突出主体、营造环境真实气氛和丰富画面对比、决定画面影调的作用。背景光通常布在被摄对象后方朝背景照射的位置上。

(5)修饰光

修饰光又称“装饰光”,用来修饰和弥补前四种光照不足或对被摄对象的局部添加装饰的效果。修饰光可以很好的将被摄对象的局部,如人的眼神、佩戴的饰品,或是某一景物需要特别突出的部位细节进行修饰,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6)效果光

效果光又称“模拟光”,用来再现生活中某种特定的光线效果。效果光的添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为主题而服务。注意同主光和其他光线相配合,不能为了某种效果而失去生活的真实性。

(7)顶光

顶光光源位于拍摄对象的正上方,如同自然光中午的直射光线的效果。顶光用来照明被摄对象顶部,如果是拍摄人物,会使人物脸部产生浓重的阴影,通常很少采用。当然,如果顶光能和其他光线相配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顶光比较适用于服装等广告的拍摄。

(8)脚光

脚光光源位于被摄对象的下方,如果是用于拍摄人物的话,一般布于人的胸部以下,自下而上投射于人物面部。常用来塑造反面人物,起到丑化人物的效果。

2.人工光灯的应用

对于人工光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应用;二是方法上的应用。技术上的应用主要把握灯光的强度、灯光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以及被摄对象的反光能力与周围环境对曝光的影响等。方法上的应用主要依据如何通过人工灯光布局的基本法则来对灯光进行配置,体现出现场光线气氛的真实感,使其符合生活的真实性,让人工光线的照明成为画面美感的重要元素。

3.影响人工光曝光的因素

(1)灯光强度的影响

灯光的亮度取决于灯的功率大小,功率大亮度强,功率小亮度低。如果面对同一个被摄对象,在不改变摄距的情况下,用功率500瓦的灯与用功率1000瓦的灯,所需要的曝光量是不一样的,500瓦的曝光组合如果是f8、1/125s,那么1000瓦就应改用f11、1/125s,既缩小一挡光圈。如果是2000瓦,还要再缩小一挡光圈,即f16、1/125s。

(2)灯光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对曝光的影响

同一盏灯,距离被摄对象远与近,不仅影响着亮度,也影响着曝光量。灯的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可用光照度的平方反比定律计算出来。即当距离增加至两倍时,光的亮度减弱至1/4;当距离增加3倍时,光的亮度减弱至1/9。在曝光上则本着距离翻一番,曝光量增加两倍来处理,也就是当距离1米时,如果曝光组合是f8、1/125s,那么2米时就应改用f4、1/125s,既开大两挡光圈。

(3)被摄对象反光能力与周围环境对曝光的影响

表面结构光滑的被摄体与表面结构粗糙的被摄体对光线的反射与吸收能力是不一样的,越光滑的被摄体吸收光线能力越弱,反射光线能力就越强,此时,曝光量可以少一些;越粗糙的被摄体吸收光线的能力越强,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弱,此时,曝光量可以多一些。除此之外,环境也会对曝光产生影响,如果环境以浅色为主,反光能力就强一些,此时,曝光量可以少一些;如果环境以深色为主,反光能力就弱一些,此时,曝光量可以多一些。

4.人工光的应用的方法

(1)斜侧光照明方法

这是类似于自然光中斜侧光照明效果的一种布光方法。第一步布置主光:主光的光位通常设在被摄对象的左侧或右侧的30°至80°之间,光线高度以46°至60°为宜。第二步布置辅助光:辅助灯光通常在主灯的另一侧,紧靠相机的位置,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通常控制在3∶1,这还要看具体拍摄对象和表现意图来决定,比如儿童、妇女的光比要小一些,男人和老人的光比要大一些,调整光比大小可从加大或减弱辅助光的亮度来解决。第三步布置轮廓光:轮廓光通常位置在主灯所对应的角度上,高度视被摄对象来决定,不宜过高或过低,以能够勾画出被摄对象的头部、肩部为原则,如果需要还可进一步勾画出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需要注意的是亮度不要过高。轮廓光与主光光比通常在2∶1或3∶1左右。第四步布置背景光:背景光的亮度要视主体的亮度而定,主体亮背景就要暗一些,主体暗背景就要亮一些,通常背景光与辅助光的光比为1∶1或1∶2左右;这四步完成后,要拍出一张样片看看效果如何?被摄对象明暗反差是否适中?立体感强不强?画面的整体调子是不是明快?最后再做一些微调即可。

确定了这四步灯光照明后,是否需要添加修饰光,比如给被摄对象佩戴的饰品、某一局部的特殊照明等,还可根据需要加以考虑。

(2)平顺光的照明方法

这是类似于自然光中平光照明或散光照明效果的一种布光方法。平顺光照明效果的布光方法是:主光灯两个,分别配置在相机的左右两侧位置上,以60°至80°为宜,光比通常控制在1∶1,不要超过1∶2,灯光高度以不出现鼻下投影和明显的脖子投影为准;在平顺光照明中,轮廓光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需要配置轮廓光,应配置在两个主光灯所对应的位置上,与主光的光比控制在1∶1或2∶1左右,轮廓光的照明不能过强,不能让被摄对象柔和的层次受到影响。背景灯放置在被摄对象的后边左右两侧,可以是一盏灯,也可为两盏灯,亮度通常比被摄对象略亮一些或略暗一些,目的是使被摄对象与背景分离开。

平顺光的照明效果令画面明净、单纯而显得高雅,被摄对象主要部分突出醒目。这在婚纱摄影中采用得较多。

(3)轮廓光照明方法

这是类似于自然光中的逆光或侧逆光照明效果的一种布光方法。轮廓光灯照明配置方法比较复杂,这里介绍一种常用的轮廓光灯布光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轮廓光灯成为照明的主光灯,其他灯光都要围绕轮廓光进行配置。轮廓光灯照明的目的是要完美地表现出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

轮廓光灯通常位于被摄对象的后侧方,可以是一盏轮廓光灯,让被摄对象的一侧形成轮廓线条,也可以是两盏光灯,形成双轮廓光的照明效果。轮廓光灯的配置一定要精心,要根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不断微调摆放的位置、高度、投射角度等,不能让被摄对象接受轮廓光的线条过宽或过细,否则的话,会造成不理想的造型效果。辅助光灯位于被摄对象的正前方,配置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很好的衔接轮廓光亮部与暗部之间的过渡,这个位置不要做明显的移动,否则会与轮廓光形成夹光的效果,影响到被摄对象形象的再现。轮廓光为了能使被摄对象有更细腻的明暗过渡层次,还可以在对应于轮廓光的另一侧,靠近相机的位置再形成第二个辅助光灯,使被摄对象的过渡层次更加细腻和丰富。通常轮廓光与被摄对象正面的辅助光的光比为2∶1或3∶1,正面辅助光与被摄对象侧面辅助光的光比为2∶1。侧面辅助光的亮度不能超过正面辅助光的亮度。背景光灯位于被摄对象的后面一侧,要以把背景打出层次为最佳,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以上列举了三种基本的灯光配置的方法,当然远远不止这三种,要从中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布光的方法。

下面我们给出拍摄高调、拍摄低调和拍摄中间调的光位图(见图7-26至图7-31),这些布光图仅供大家在拍摄实践中参考之用;同时,还就影室拍摄人像如何处理光比提供摄影师许冬青拍摄的四幅作品,也作为学习和参考之用。(见图7-32至图7-35)

图7-26 拍摄高调基本光位图(人物正面)

图7-27 拍摄高调基本光位图(人物侧面)

图7-28 拍摄低调基本光位图(人物正面)

图7-29 拍摄低调逆光位图(人物正面)

图7-30 拍摄中间调时平光加逆光光位图(人物正面)

图7-31 拍摄中间调时三角光光位图(人物正面)

图7-32 影室柔光小光比 许冬青 摄

图7-33 影室柔光大光比 许冬青 摄

图7-34 影室硬光小光比 许冬青 摄

图7-35 影室硬光大光比 许冬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