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二、相关知识

线条、影调与色调是构成摄影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

我们知道画面中所有的形象都是由不同的影调组成并呈现出来的,影调本身又派生出了一定的线条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讲,画面中线条与影调的结合、色调的配置共同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信息的再现以及情感的传递。

(一)线条的运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呈现出一定的线条形式。有的线条是有形的,有的线条是无形的,有的线条则是杂乱的。有形线条如果拍摄角度不合适,有形的会变得无序,而杂乱的线条,只要角度选择合适,可从杂乱中看到有序。

一般来说,线条是由影调与影调之间的分界线而勾画出来的,是影调有规则的排列。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外沿轮廓形状,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线条组合。比如,树木有垂直的线条,足球有弧形的线条等,当摄入到镜头之后,便形成了影像上的线条。没有线条,便没有摄影画面。

画面上呈现出线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曲、直、粗、细、浓、淡、虚、实等。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形式上的美感。比如,横线条给人以平稳、舒展和静的视觉感;曲线条给人以流畅、活泼和动的视觉感;浓粗的线条给人以重而有力的视觉感;淡细线条给人以轻而发飘的视觉感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视觉感受,才需要我们对线条进行选择和提炼,让线条成为画面中重要的造型语言。

1.运用线条表达事物特征

摄影并不是完全照搬生活的实际而不加任何选择。摄影记者要善于根据拍摄场景实际和主体形象的特征,选择和提炼那些富有代表性的线条来表达内容,传递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比如,拍摄农村春播的场景,采用俯拍角度,画面呈现的是农民插种稻苗的情景,插种好的一排排嫩绿的稻苗在侧逆光的照射下,形成一排排有序的线条,整齐地排列在水面辉映的深褐色的土地上;而田垅中插种的农民形成一条曲线线条,穿插在一排排直线线条之中,组成优美的线条图案。在这样一幅画面中,农民辛勤耕耘的身姿、嫩绿的秧苗,以舒展而优美的线条形式呈现出来,既描绘出了春耕场景的基本特征,又体现出摄影记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大地赞歌(如图9-25所示)。

图9-25 元阳哈尼梯田春色如画刘蛟 摄

图9-26 水乡 沈一铭 摄

2.运用线条结构表情达意

摄影作品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摄影记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一幅作品,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还应是客观事物与摄影记者真情实感相契合的产物,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摄影作品靠什么来抒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形抒情,以某种线条结构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要善于通过线条这一重要的抒情手段以及对主线条形状的提炼来表情达意(如图9-26所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些物体所呈现出的线条结构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比如,烟花绽放出的是放射性线条,居住的塔楼是垂直线条,盘山公路是蜿蜒的曲线线条等。这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印象和感受会使人们看到某些类似的线条结构时便产生联想,激发相应的情感色彩。摄影记者要分地利用线条这一联想作用,有意识地提炼线条,从情感上沟通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交流,在感染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刻地读解信息内容,感受主题内涵。

3.运用线条结构表现动感

相对于动体,静止状态下物体的线条结构的提炼要容易一些,而动体线条结构的提炼难度要大,因为此时的对象,其形状、姿态,轮廓线条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摄影记者能够抓取到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这种瞬间是动体呈现出的线条结构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是线条结构呈现最美的瞬间。如体操运动员在球操比赛中的炫技表演,每一动作、每一造型都呈现出极其优美流畅的形体线条,既表现了情节,又充分展示出运动的柔美(如图9-27所示)。

通常来看,事物的运动都是具有规律性的,像体操、跳高、跳远、跑步、游泳等,动作的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节奏。摄影记者要深入了解并熟悉这些变化规律,知道运动的高潮点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并具备捕捉的能力。比如,部队战士在训练场上持枪跳跃堑壕时,就要选准最佳的瞬间按下快门,让画面呈现出战士们刚劲有力、腾空向上、犹如猛虎的线条结构形式,不但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还“凝固”了战士舒展、优美和有力的体形线条。

4.运用线条排列形成节奏

线条的重复排列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无论是直线、曲线,还是竖线、横线,只要排列整齐,有层次地重复,就能够体现出节奏和韵律感。如果一幅画面上只是单一的线条,则难以形成视觉节奏。比如,画面上只有一棵树、一辆车,就会使人感觉单调,形不成视觉上节奏感;但是如果画面是一排排树、一辆辆车,有了同类线条的重复和大小的变化,画面就会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犹如音乐一般。图9-28则以一排排电脑书桌构成了重复的线条,让知识追求者的圣殿有了韵律之美。

图9-27 韩国小将孙延在球操炫技金硕 摄

图 9-28 北大图书馆 知识追求者的圣殿张勤 摄

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摄影作品也是同样。摄影画面中节奏的形成,源于自然和生活,但形成画面的节奏不能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要精心地提炼,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有特定的含义,以此用来体现主题,表达内容,抒发情感。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民播种稻苗情景时,一行行秧苗所形成的重复性的线条,与插秧农民在稻田里形成的曲线线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画面上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线条给画面增添的表现力和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是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加提炼的线条会令画面杂乱无章,妨碍主体的表现。线条的提炼,一定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内容的表现,不能脱离内容单纯追求某种线条的效果。

(二)影调的运用

影调是摄影基本的造型要素。影调在摄影上主要是指画面上影像的阶调,是表明影像明暗过渡的变化情况。摄影画面中的形象都是由明暗不同阶调组成的,离开了影调,画面形象也就不存在了。

画面中不同影调的配置,会对读者的心理、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首先要求摄影记者能正确认识影调配置,其次是要准确而合理地运用影调配置, 让影调成为强有力的造型手段。

1.运用影调配置确定画面基调

画面基调的确定主要是依据被摄对象的特征和现场的情绪气氛来决定。基调的配置通常是有倾向性的,不同画面的基调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印象和感受。

基调配置通常是以某一种影调为主,以形成画面的主基调。如果画面影调是以深灰色和黑色为主,配合小面积的浅色或白色影调时,便形成画面的低调;如果画面影调是以浅灰色和白色为主,配合小面积的深色或黑色影调时,便形成画面的高调;如果画面影调黑白相间,两者之间又有柔而细腻的过渡层次时,便形成画面的中间调。由此可见,画面中对立影调面积的配置,是确定画面基调的主要因素。

画面影调配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其一,要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和环境氛围来把握基调。比如,表现医院医护人员时,画面影调配置多为高调,高调符合医院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特征。如果是表现煤矿矿工的题材,画面影调配置多为低调,低调符合煤矿的环境和矿工的特征。之所以要这样配置画面的基调,完全是根据被摄对象特征和环境氛围来决定的;其二,要根据被摄对象不同性格特征及情绪气氛来把握基调。如忧郁、压抑的人物性格,或者悲愤、沉闷的情绪气氛,适宜用低调来表现;开朗、活泼的人物性格,或者宁静、纯洁的情绪气氛,适宜用高调或中间调来表现。这样配置影调,更有利于人物性格和情绪气氛在画面中的表现。

2.运用影调配置形成画面各种对比关系

画面中各种对比关系通常是通过影调来实现的,影调对比包括画面上影调等级的对比和影调面积的对比。影调对比越强烈,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越醒目。

画面中的影调对比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1)突出主体的影调对比。其方法是让被摄主体成为画面中最明亮的部分,而将陪体影调降低或置于暗的光线下,利用人眼的光敏特性,即对亮的反映敏感特性,而使主体醒目突出;如果背景较亮而主体较暗的话,又会利用人眼所具有的求异功能将视线吸引到主体身上。一般来说,浅色的主体要衬托在深色的背景上;深色的主体要衬托在浅色的背景上,影调反差大,主体形象才得以突出(如图9-29所示)。

(2)画面空间的影调对比。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人在观看纵深景物时,越远处的景物其轮廓淡而浅,反差减弱,亮度较大;越近处的景物轮廓暗而深,反差增大,亮度变小。根据这一特点,要有意识地通过前景与背景的影调配置,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如图9-30所示)。

图9-29 上海芭蕾舞《花样年华》巴黎首演龙剑武 摄

图9-30 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训练 孙王相 摄

(3)要注意画面中各种影调对比关系的调和。画面中的影调对比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都是围绕画面主体形象和内容配置影调的。既要防止影调凌乱、主次不分,又要注意黑、白、灰影调的分配;既要在强烈对比中有柔和影调的调和,还要让弱对比中显示出一定的影调层次,将影调对比的各种关系统一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之下,从而完成主题内容的表达。

(三)色调的处理

现代摄影几乎都是彩色的,作为画面重要元素之一的色彩,在构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摄影记者面对拍摄现场,通过对场景的提炼、选择与搭配,反应到画面上就会形成一定的色彩基调,这种色彩基调就是我们常说的色调。画面中的色调,对于渲染、烘托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和氛围有着特殊的作用。

那么,什么叫色调呢,所谓的色调是指画面中色彩的总体倾向,即画面中某一种色彩占有绝对的优势。通常概括为暖调、冷调和中间调三种。当然对色调的划分还有很多,比如,浅色调、重色调、对比色调、互补色调、和谐色调等。

在图9-31这幅摄影作品中,红色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形成画面的暖色调;在图9-32这幅照片中,蓝色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形成画面的冷色调;在图9-33这幅照片中,浅色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形成画面的浅色调;在图9-34这幅照片中,重色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形成画面的重色调;在图9-35这幅照片中,天空的冷色与彩云的暖色形成互补对比,因而形成画面的对比色调;在图9-36这幅照片中,孩子们的皮肤颜色、服装颜色都是相近色,因而形成画面的和谐色调。应该说,这些不同的色调在画面中有着不同的情绪力量和表现力。

在拍摄中摄影记者常通过色调冷暖的对比来突出主体。例如,当主体的色彩与陪体或背景的色彩对比鲜明时,便可引起人们对主体的关注。如果画面整体色调都偏暖或都偏冷,也可以通过主体与陪体或背景在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上的不同来强化和突出主体。

色彩配置构成的方法:

(1)暖调构成:通常选用红、橙、黄等暖色组成画面,使这些色彩在画面中占据支配地位。给人以温暖、热烈、兴奋、进取的感觉(如图9-31所示);

(2)冷调构成:主要选用蓝、青、蓝紫等冷色构成画面,给人以寒冷、清雅、凉爽和深沉的感觉,象征明净、辽阔(如图9-32所示);

图9-31 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自行车队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富田 摄

图9-32 鸟瞰大堡礁 胡军 摄

(3)淡彩构成:通常选用明度高、色彩淡、不饱和的色彩构成画面,具有清淡、淡雅的感觉,给人平静、质朴的视觉印象(如图9-33所示);

(4)重彩构成:通常选用浓重的色彩配置画面,呈现在画面中的色彩饱和度高明度低,沉稳浑厚,给人以浓郁或低沉的氛围感受(如图9-34所示);

图9-33 北海道选择 胡军 摄

图9-34 卢沟桥 胡军 摄

(5)对比构成:通常选用两种对比色彩来构成,或互补色对比,或冷暖色对比,或明度与饱和度对比等,给人浓郁、强烈的感受(如图9-35所示);

(6)和谐构成:通常选用相近色、同种色和消色构成画面,使色调显得和谐统一,给人优雅、平静的感受(如图9-36所示);

图9-35 雨后云彩 丁铭华 摄

图9-36 留守儿童认识大自然中鸟类 李泓晓 摄

(7)消色构成:黑、白、灰被称为消色,其中任何一种消色与其他色彩配置在一起,都会组成和谐的画面(如图9-37所示)。

图9-37 福州上空乌云密布 张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