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关知识
关注社会生活问题,记录社会生活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促成社会发展,是新闻摄影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问题是新闻摄影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热门话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喜或忧,从而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也成为新闻摄影反映的主题内容。比如,关乎全球的经济危机、空气污染、生态平衡、吸毒与艾滋病等热门话题;再比如,关乎民生的住房、物价、就业、看病、教育等热门话题,都是摄影报道的主要内容。而这些问题的报道,对促成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新闻摄影的报道
1.读者的需求性
社会新闻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每一时期有不同的热点问题,摄影记者记录社会热点问题时,要正确判断你所拍摄的社会问题的价值,一方面是要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还要看看是否是时下群众所关心或关注的问题,不能一味歌功颂德,置群众关注所不顾。因此,社会新闻题材的选择,一定要注重读者的需求,努力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2.舆论的导向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紧相连,息息相关,无论是反应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方面,都会有一个舆论导向的问题。无论是讴歌,还是揭露,都要旗帜鲜明。在表现内容上要有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的是某一时期社会的主要问题和焦点问题,不能全是正面的报道,也不能一味负面报道,要体现出摄影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体裁的多样性
社会新闻摄影报道的体裁要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专题摄影报道,也还可以是新闻特写的形式报道。无论哪一种尽可能的挖掘深度和有独特的视角。除报道的体裁以外,社会新闻摄影报道还可以进行连载或追踪报道,不能只报道新闻的发生,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社会影响很大的新闻,要不断的向读者传递上下连贯、及时全面的信息,因而,后期报道和追踪报道就显得特别重要。
4.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是内容的真实,形象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以及客观环境的真实,确保构成新闻要素准确无误。在拍摄手法上必须坚持现场 “抓拍”的真实画面,这与摆布、导演出来“真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真实还体现在图片文字说明的真实,不要让新闻要素失实,否则就是假新闻。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拍摄方法
摄影记者采访和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在新闻时效性上并没有很强烈的要求。这类题材往往要用较长时间去采访、观察和拍摄。而难度在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特点,深度报道。
1.发现问题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纪实摄影家卢广发现了在北京求医的一位河南艾滋病儿童,初见该童,卢广便萌生了拍摄他生存状况的想法,于是,在2001年11月7日晚,他从北京西站登上了开往河南驻马店的火车,9小时后又换乘长途汽车至上蔡县,再租三轮车到达文楼村。一到这里他震惊了,除了他遇到的患有艾滋病的儿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艾滋病病人,而且他们的生活异常的窘迫,他决定要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这里发生的一切。此后两年间,他先后30多次去往河南,跑了五六十个艾滋病村,拍摄了大量的反映这些村子里艾滋病病人生活的状况(如图15-3所示)。摄影报道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而高度的关注,也促成政府这一问题的解决,此后卢广又拍摄了大量的表现社会焦点问题的新闻纪实照片,如西部大淘金、吸毒女、小煤窑、大运河、SARS病等(如图15-4所示)。卢广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社会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其实,在社会上、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热门话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都是摄影报道的题材。如:物价、住房、就业、就医、教育、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以及交通堵塞的问题等。对弱势群体、社会名流的生活状况,也应纳入摄影报道的题材之中。
图15-3 《艾滋病村》组照 卢广 摄
图15-4 卢广向北京地坛医院赠送SARS期间采访拍摄的照片 邹宪 摄
2.调查研究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从1987年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现状。他以《中国农村20世纪末基础教育现状考查纪实》为专题,从1990年年初开始,十年间行程两万多公里,26个省128个县,接触了100多所学校上万名孩子,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农村教育的现状。这些照片对政府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提供了有力的视觉材料,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谢海龙的事例告诉我们,对于社会新闻,你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必要时还应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接触。当有了成果和获得第一手资料,你可以透过事实,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研究让你挖掘出了其他摄影记者无法获取的新闻事实。
3.深入采访
于全兴是家庭报社的摄影记者,2001年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幸福工程基金”的委托 ,只身前往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深入采访,用照片的形式反映贫困母亲生存状态和受“幸福工程”捐助的情况。在深入采访的八年中,他用镜头记录下数百位贫困母亲的形象,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如图15-5、图15-6所示)。
图15-5 《西部母亲的渴望》组照于全兴 摄
图15-6 《西部母亲的渴望》组照于全兴 摄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就要像于全兴那样,一旦接受或选择了拍摄题材,就要深入进行采访,同你的拍摄对象聊家常,交朋友,增进相互的了解,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后,再进行拍摄。
通常情况下,摄影记者与被摄对象初次见面时,一般都不会立即拍摄,而是同被摄对象进行沟通,阐述自己的拍摄意图,取得对方的理解与信任。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采访拍摄就顺利多了。如果你急于求成,一旦被摄对象厌烦了,事情就会很麻烦,你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弥补过来,因此,不要急于拍摄。
深入采访中,还要了解被摄对象的真实状况,核实有关新闻要素。如果你已离开了拍摄地点,也要想办法核实,哪怕再返回,也必须这样做,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
4.善于观察
侯登科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他用十多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了麦客(中国北方农村流动替别人割麦子的人)的生活。为了能很真实的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况,侯登科随他们一起风餐露宿,了解他们的性格,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时他像麦客一样步行两三百里路,下雨的时候跟麦客一样躲避在屋檐下避雨。正是有了这样细心的观察,才有了他镜头下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正是有了这样细心的观察,才使得他能够记录下麦客的黄金时代以及麦客由盛而衰的转变过程,而这一切都融入和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不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将笔墨倾注在人物的形象上,一幅幅血肉丰满、个性张扬的人物形象跃然于他的镜头之中,画面朴素而简单,沉重而严酷,充斥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而这些都得力于他现场的观察,观察让他选择了合适的角度的和恰到好处的拍摄时机,因此,他成功了(如图15-17所示)。
拍摄社会问题,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包括恶劣的环境,外部条件的制约,被摄对象的不配合,耗费时间和资金,甚至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等等。而且需要多次的拍摄才能完成一个专题的拍摄。但是,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叫“天道酬勤”,你付出的艰辛劳动越多,你得到的回报就越多,你的图片的影响力、生命力和价值就会越大。
图15-7 麦客 洪登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