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
案例11.4 解海龙与《我要读书》
摄影记者,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新闻摄影记者需要高度的新闻敏感、政治素养、专业知识以及艺术修养、社交能力。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过一幅著名的新闻作品《我要读书》,因被视为“希望工程”的象征和中国最重要纪实摄影作品之一而被媒体广为刊载。照片中朴实、可爱的小女孩张大眼睛向前看着未被照片摄入的东西,那似乎就是“希望”。解海龙以一个摄影家的基本实践推动着全社会进一步关注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面的故事:
图11-4 我要读书 解海龙 摄
“拍那张照片,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新闻摄影并非一瞬间那么容易)解海龙说,年轻时,和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他也喜欢拍一些反映市民生活状态的照片,但具体拍什么,没有一个方向。直到一次去河北涞源县拍图,看到一面墙上有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新闻敏感)。第二天,解海龙决定,拍摄农村孩子的失学问题,拍那些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让社会了解他们的情况,向他们伸出援手(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是新闻摄影记者必备的政治素养)。当时是1987年,而希望工程是1989年成立的。
“所以说发现并拍下‘大眼睛’姑娘苏明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解海龙说,1991年,他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跟着一群孩子,解海龙来到了学校(了解社会,采风及实践是记者必备的社会交往能力)。
解海龙的目光在寻找感人的瞬间。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这时,正巧苏明娟一抬头,把解海龙的心牢牢地抓住了,他发现,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新闻敏感)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相机。当女孩握着铅笔再次抬头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图成了经典(专业知识以及艺术修养的体现)。
采访中,解海龙递给记者一张名片,背面是“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
解海龙说,这张照片,无需任何言语,就能从“大眼睛”里读出那种强烈的“渴望”。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苏明娟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这张照片为全国各地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成了在中国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重庆晨报任明勇《摄影师解海龙解读“我要读书”里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