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液检查
常为诊断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早期筛选、肾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及长期随访。
1.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其中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排泄≥3.5g。蛋白尿产生的原因:

(1)生理性蛋白尿:肾脏无器质性病变,24小时尿蛋白<1g,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功能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导致的轻度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②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尿蛋白消失。
(2)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①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蛋白质;②非选择性蛋白尿:当病变加重,尿中除排泄中小分子蛋白质外,还排泄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IgG)。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主要为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小分子蛋白质(如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的蛋白尿。
2.血尿 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两种。肉眼血尿即1L尿含1ml血。镜下血尿即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肾小球性血尿常为无痛性、全程性血尿,可呈镜下或肉眼血尿,持续性或间发性。血尿可为单纯性血尿,也可伴蛋白尿、管型尿,如血尿患者伴较大量蛋白尿和(或)管型尿(特别是红细胞管型),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

3.管型尿 尿中管型的出现表示蛋白质或细胞成分在肾小管内凝固、聚集。管型尿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性疾病而导致,但在发热、运动后偶可见透明管型,此时不一定代表肾脏有病变。但若有细胞管型或较多的颗粒管型与蛋白尿同时出现,则临床意义较大。
4.白细胞尿、脓尿和细菌尿 新鲜尿离心沉渣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计数≥5个,或1小时新鲜尿液白细胞计数≥40万,或12小时尿中白细胞计数≥100万称为白细胞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每高倍镜可见脓细胞,称为脓尿。清洁外阴后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如涂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培养菌落计数超标(杆菌≥105/ml、球菌≥104/ml),称为细菌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