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1.出口处及隧道感染 出口处感染一般表现为:皮肤硬结、红肿、出口处有渗液,流脓及新生的肉芽组织形成,出口处及隧道感染为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拔管的常见原因之一。
(1)导致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1)导管周围渗漏:腹膜透析液从导管周围渗漏可导致出口处及隧道愈合延迟,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和途径。
2)机械因素:机械的压力、导管的牵拉可延缓出口处和隧道的愈合过程。要求操作者在进行腹膜透析换液过程中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对导管的摆动和牵拉。
3)微生物侵入:保持出口处及隧道的清洁干燥在其早期愈合尤为重要。出口处微生物的存在是造成出口处难以完全愈合的主要因素。
如果患者鼻部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出口处感染机会随之增加。鼻腔内使用抗菌药物乳膏可减少出口处及隧道炎的发生。
4)出口处方向:出口处方向向下,避免下流的水和脏物污染出口处。

5)全身性因素:患者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尿毒症本身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均延缓出口处愈合。
(2)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详见第十二章。
(3)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表现及诊断:
1)出口处感染:急性感染一般表现为导管出口处疼痛,局部软组织红肿,有分泌物排出,甚至伴有恶臭,体格检查局部有压痛,挤压出口处可有分泌物溢出,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慢性感染时可见隧道口有肉芽组织形成且伴有炎症,持续时间>4周。
2)隧道感染:大多数隧道感染是由出口处感染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感染向深部发展所致。隧道感染早期症状不明显,可仅有低热,触诊沿隧道走向有压痛,严重时可伴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展为腹膜炎。
(4)出口处及隧道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早给予处理,否则会造成腹膜炎及被迫拔除导管终止腹膜透析的可能。
1)局部换药:用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洗,然后在感染部位涂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乳膏,每天换药1~2次。
出现肉芽时,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每天1~2次。
如有隧道感染,可用庆大霉素稀释后,作局部多点注射,外敷抗菌药物乳膏+红外线照射30分钟,每天1~2次,必要时,可将隧道切开,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缝合换药。
2)全身用药:根据出口处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培养结果未出来之前,首选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全覆盖的抗菌药物。
3)经局部处理及全身应用抗菌药物2周左右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应考虑拔管。
2.皮下涤纶套(cuff)脱出
(1)cuff脱出原因:①置管时,cuff距离皮肤出口<2cm,则脱出的机会较多;②在更换腹膜透析液时,操作不当,向外牵拉导管;③出口处感染;④置管术后患者腹部皮下脂肪明显减少。
(2)cuff脱出处理:cuff脱出后常伴有出口处感染,根据感染情况使用抗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