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我才活下来——我读《少年派》

因为你,我才活下来——我读《少年派》

看过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画面拍得美,美得无话说,但是内容我好像没看懂,蛮好一个故事都讲完了,又说可能不是这样的,搞得晕头转向,不懂它到底要讲什么,但终究也没有去深究。

前一阵子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转载,是书玉的《少年派的移民故事》。书玉的文章还没看,先看到了被朋友放在眉头的书摘:“那些中文写的所谓的移民故事,都还在他乡重述着早已老掉牙的熟悉的世界,中国式的故事——淘金发财的故事,躲避苦难的故事,投机钻营的故事,蝇营狗苟的偷情故事,含辱负重的吃苦故事,衣锦还乡的荣耀故事。他们也许浸透着人的各种欲望和挣扎,却无法让你看到人与神交谈的那种灵动和光彩……”

看起来她是在挖苦写移民故事的中文作家了。我既不是作家,更不会写什么移民故事,却立刻被激怒了。不过就看了一场《少年派》的电影,为什么骂了一群中文作家呢?就像乔布斯开创了苹果品牌,不会做“苹果”的中国人都沦为笨蛋不成?鞭策是可以的,但不能用这么讽刺的口气。

另外哪怕我再没看懂《少年派》,也不觉得那是一个移民故事,不过就是父母想移民,就跟着坐了船,可是船翻了,后来根本不是移民的事了。但是我想,在看过《少年派》的原作之前,我做任何的评论都是不慎重的。于是我找到了原作,认真读了一遍。

《少年派》是一本好书,本来情节如此独特就已经了不起了,而且用来陈述情节的文字又那么细腻生动,还不乏深刻的思想,所以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虽然李安的电影拍得够好,特别是画面拍得很美,但是文本的优美和缜密终究不是声像可以替代的。

派是非洲一个动物园园长的儿子,从小聪明、善良,对宗教富有热情。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由于印度的政治气候,父亲决定移民加拿大。于是父亲带领全家以及很多野生动物一起登上一条日本货船,要横渡太平洋。不幸的是船突然在海上发生故障,在一个风暴之夜快速沉没海底,只留下了派和几只动物——孟加拉虎、斑马、黑猩猩,和一只鬣狗偶然凑巧地登上了同一艘救生艇。几天的弱肉强食之后,只剩下他和那只虎。然后他就和那只孟加拉虎亦敌亦友地在海上生死与共,一共漂泊了227天后获救登上陆地。

书中有太多关于宗教和动物的知识和内容。如果作者扬·马特尔没有花两年时间研究宗教,没有花一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动物,不是像书中的“我”说的那样,“我”拿到宗教和动物学的双学位,真无法把宗教和动物写得如此深入。

看完书之后,我想我知道这本书大概是讲什么的。它是讲人和上帝,人和自然,以及人和动物的关系的。

派从小就有颗爱宗教的心。由于姨妈的关系,小时候先受洗了印度教。他觉得庙宇里香烟的气味,变幻的光影,鲜亮的色彩,神秘的鼓声,甜蜜的歌声,都通向无边的宇宙的灵魂。他说通过它们,感觉自己在宇宙的位置。

在十四岁时,他随父亲去山间度假。很偶然地,他偷窥到一个全身白色法衣的神父神态安详地靠着一张小桌子临窗读《圣经》的样子。这神父周遭的一切都设定得如此简单、朴素、整洁,神父看起来又如此敞开心扉,充满耐心,他似乎等待你去倾听你的一切烦恼,并随时准备为你排忧解难,提供指引。于是他被感动了,他走进了那位神父的房间。神父给他讲了很多关于上帝之爱的故事,他被深深感染。他说,原来基督教在本质上只存在于一个时间里,那便是“现在”。于是他又信了基督教。

十五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为伊斯兰教所吸引。

他每周四去庙里,每周五去清真寺,每周日去教堂,不亦忙乎。大家都嘲笑他,质问他怎么可以信三种不同的宗教,他觉得尴尬,但是他实在只是想爱上帝。诠释上帝的方式不同,所以有那么多不同的宗教,那么为了爱上帝,三个都爱不行吗?

就是这样一个上帝的赤子,将自己完全包裹在上帝的光环之中。可上帝何尝轻饶了他?上帝给了他多少磨难啊!让他在一夜之间没有了所有家人,让他和一头猛虎同坐一舟,让他挨饿,让他受冻,让他经历狂风大浪。上帝让他孤独,孤独到只有天空和大海之间一个渺小的他;让他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远远大过死亡本身;让他绝望,绝望到躺在甲板上一点求生的勇气都没有。所以他说要爱上帝有时真的好难啊!但是无论如何,最后上帝还是留在他身边了,上帝让他经历了九死,最后还是给了他一生。

所以人和神是一种什么关系?写到这里,我想起村上春树写《1Q84》,其中提到一个空气蛹的概念。说我们人体是一个蛹,被包裹在某种精神意念之中。这个概念用在这里就是说,人如果毫不怀疑地相信上帝,那么上帝就是那团包围人体的精神气团,人像一个婴儿被气团包围,就像被包围在母腹胎盘中一般。人经历再大的困难都有母体做保护,当然如果成功了,也是依靠母体的帮助。于是神就以这种方式留在人的身边,而且就这样对相信他的人起作用。

无神论者是不相信上帝的,不相信什么气团的,那么对不信上帝的读者来说,《少年派》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的。

由于一次偶然的海上意外,货船在太平洋沉没,派被丢入一艘救生艇中,和一只猛虎同舟共济。猛虎的威胁我们以后再说,只一个人在一条小船中,颠簸于无边无际的汪洋之中,就够有张力的了。这没有吃没有喝的日子要怎么过?没有指南针的航行要怎样才能靠岸呢?更不要说大海掀起万丈巨浪,几度要把船掀翻,要将他葬身海底。更不要说烈日晒化了他的衣服,几乎要晒干他的皮肤。更不要说鲨鱼攻击他的小船,几次要吞他入腹。更不要说离奇的食人岛供他淡水、海草,却带着酸性要慢慢腐蚀他。

但是了不起的是,派总能绝处逢生。就说水,他就是在救生艇上发现了少量的淡水和储备食物。在用完这些水之后,他就动用救生艇上的蒸馏装置自制了淡水。当这些装置都用破了之后,他就靠雨水来维持生命。后来他漂到了食人岛,就有富含淡水的海草供他吃个饱。

所以我不得不说,凭借自己的聪明、意志,以及不息的生命之火,一个大自然中的少年将大自然打败了。

所以人和自然是什么关系?是今天自然滋养了人类,明天自然又破坏了人类生活。是人类时时离不开自然,又时时向自然挑战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

最有趣的,我觉得是派和猛虎的关系。

在十岁的时候,派的父亲就让派见识了一下猛虎的威力。猛虎扑食的力量让在铁栏杆外的派吓到腿都发抖。父亲警告说,永远不要靠近虎,虎永远不是人类的伙伴。

在沉船之时,刻着这种烙印的派在救生艇中看到猛虎在水中奄奄一息,天性的善良居然让他在大难当头时向猛虎递过一根船桨。等他开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那只孟加拉虎已经登上了船。于是他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必须和猛虎共船的局面。为了躲避虎,他用桨和救生衣在救生艇后面做了一个外挂式的小舟。后来又用他的动物知识开始驯虎,用一个哨子来强化条件反射,用一点排泄物来划分各自区域。开始的一段时间正是虎的威胁调动了他的生存斗志,让他忙碌让他充实。后来慢慢地,他开始扮演了一个动物饲养员的角色,除了驯虎,还要为他觅食,他不但为自己捕鱼,也为虎捕鱼。合格的驯虎员都必须这样做,不是吗?渐渐地,在心里,虎成了他的朋友,在他和虎都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对虎倾诉自己的绝望。就这样,在一种非常特定的环境中,他和虎成了朋友。

在这里,我更喜欢把虎当作一个暗喻,把它比作我们的敌人。我们谁都不喜欢天天和敌人在一起,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正是我们的敌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奋斗,让我们生生不息?

就像派说:“因为你,我才活下来。”我们的敌人是否也是我们活下来的一个理由?多么深刻又耐人寻味的一个哲学命题!

在看完书之后,我已经对争论这是不是移民故事的事儿不大感兴趣了,但还是认真地看了一遍书玉的文章。看完她的全文,我发现书玉本人也完全不在意争论华人写移民故事的优劣上,她只是将移民的艰辛和深海沉船做比较。我倒是喜欢她写的第四部分,“这是一个关于讲故事的故事”。她说扬在为我们讲故事的同时,也在跟我们讨论一些讲故事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算一个比较好的故事?

是的,扬在最后用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就是在一个人和动物的接近神话般的故事之后又一转身,讲了一个野蛮残忍的人吃人的故事,后面的故事血淋淋地撕毁了前一个故事。派让作者在两个故事中选一个来相信,作者选了前一个,所以我们很详尽地看到了前一个故事。但是就是故事结局的开放性,才让我们感觉到真实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和残酷性,让这个故事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广阔。我之前看不懂的地方正是这个故事的精当之处。之前激怒我的文字正是给我启发的明灯。

所以正像派说的:“因为你,我才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