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开牡丹——《今生今世》
因为喜欢张爱玲,所以关心胡兰成。刚刚看完他的《今生今世》。
如果要从这本书里猎艳,那么倒是颇有收获。他一生中的几个女人我们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是什么都不忌讳,当着读者,和他当着这几个女人一样,所有情事无一隐瞒。他是把天下的女子都当成了他的,有人愿意嫁的话,他就娶进门。他的福气真不错,每个女人都掏心掏肺地待他好,就像张爱玲说:“他像头小鹿,在溪里喝水。”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他很像西门庆——因为妻妾成群。
可一想又不妥,因为不同的地方太多了。西门庆呢,妻妾相好一堆,横竖到最后都在一个大院里。胡兰成的呢,是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这其中唯有张爱玲碰到过秀美,但是张那时候只知道有小周,也是为小周的事去找他,碰到了秀美。他倒在书里说:“因为都是好人,所以糊涂到情敌就在眼前也不知道。”
不同的地方还有西门庆重色,而他情色并重。他看中的女子不但要貌美还必须心好。
另有一个区别是西门庆不会写书,所以只能让别人乱写,写得遗臭万年。可他是会写书的,所以就努力地写自己。
他的那么多情事中,还是和张爱玲的最好看。我甚至可以说,没有张爱玲,他的《今生今世》也就不怎么好看了。
按他所写,他和张爱玲的相爱,是爱到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程度。
他说他第一次在报上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一个人便直坐起来,很想马上认识这个张爱玲,想见识见识张爱玲到底是何许人。
张爱玲可是写情话的高手,第一次见到张爱玲,这情话要怎么说呢?估计他没有排练过,他随口说了一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巧了,只这一句话就刚好打开了张爱玲的心锁,让张对他另眼相看,两人就这样亲近了。
后来他每天黏在张家,和张看同一本书,说同一处的话。“一夜就郎宿,通宵语不息”,说的就是那样的私语不绝。后来张爱玲取笑他,给他取了名字,叫张牵。
张爱玲还送他照片,后面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看懂张爱玲的情诗了没有?一朵从地上的尘埃里开出来的花,一种从地底下滋生的喜悦。这种喜悦,正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喜悦。这是张爱玲的第一首情诗,送给的人正是这个胡兰成。
张爱玲显然是爱他的,也沉醉于和他共处的时光。张爱玲喜欢偷看胡兰成独坐在书房,她写道:“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哇,多么惊艳的句子!张的很多话语都给人这样的冲击力,很像一幅水墨写意画,猛一看,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觉得着墨轻重、浓淡、远近,错落有致。虽然一下子看不明白,但是一看就知道这是幅自己喜欢的画。再慢慢看来,发现里面有山有水,有风雅有情致。这一句猛一看,我好像不懂,大概是在讲宁静吧,可是后来才想过来这句话大概讲这份静要静成怎样。那么要静成怎样呢?——静得富而且深,都给金粉金沙埋掉了呢,静得满山遍野的风雨都干扰不了,静得汤汤水水的岁月也停止流动,于是整个世界都停顿下来,停在此地,停在此时此刻。
看她这样写,也就知道了张对胡的迷恋,她稀有的爱情也是深埋在其中了,深埋于金粉金沙深处。因此张爱玲,一个如此决断的人,唯有对胡兰成的感情一直拖拖沓沓,迟迟不做决断。明明知道他有别的女人,却还是不忍放开他,还居然坐了黄包车从上海美丽园的洋楼千里迢迢去温州乡下看他。这种做派,让胡兰成都觉得她不像张爱玲了。她去找他,她要他在小周和她之间做一个抉择。而他就是不抉择,鱼和熊掌他都要。于是张爱玲回上海,又拖沓下来。这一拖沓,又是一年多的时间。
和他最后的一次面对面,是在胡兰成路过上海的一晚。因为胡责怪张没有善待他乡下来的亲戚,晚上他们有争执,张爱玲便不睬他。凌晨五六点光景,他去她的房间想亲她,而她知道他来,只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只是一个名字——兰成。然后这个很少流泪的民国才女,抱着胡兰成泪如泉涌。因为她的心里很清楚,这一别,便是永别。
最后的绝交信是张在半年后发出的,信中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既然说分手了,从此她果然就再也不理他了。
在断交后,他却仍然怀念她。书中尽是仙乐飘飘的爱玲。很像舒婷写的橡树,讴歌一种精神上的爱情。他要告诉他的爱玲:有一种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尽管身体碰不到。
只可惜,他没有看出来他的爱玲不是橡树,而是白杨,直直地往上,并没有茂密的枝叶要与别的什么勾搭牵绊。
我是要讲《今生今世》的,结果还只是讲了胡兰成和张爱玲的事。
一本《今生今世》,将他的身世娓娓道来,一段一段,一折一折地变迁,很像一出出折子戏的大串连,有《宝黛初会》《十八相送》《情探》《游湖借伞》……什么好看的戏曲桥段都有。调子呢,有沈从文《边城》的朴素细腻,比如写他童年的胡村;有钱钟书《围城》的玩世不恭,比如写他的外地执教;有鲁迅《伤逝》的无奈愧疚,比如写他的玉凤;还有一点点张爱玲《爱》的虚无缥缈,比如写他的姆妈。也许是他看的书太多了,看的戏也太多了,都融会贯通在一本《今生今世》里。
胡兰成的文笔,还是不乏好词好句。他在书中的很多描述看似淡淡的,却是韵味无穷。比如他说他年轻时去杭州,他说好比“屏开牡丹”。这一句看起来写得极简,但是含义却极其美艳。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他说他的绚烂的青春意气舒展在花一样的杭州城,像孔雀开屏般开在牡丹花丛。这样的句子还不够艳丽吗?
他对古典古籍,比如《诗经》《乐府诗集》,熟稔得如数家珍,在他描述人事的时候信手拈来,那样随意和轻巧,仿佛让我也安上了翅膀,在古典文学的上空作了一次飞翔。我是喜看西洋文学的。是胡兰成,让我萌发了要看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只是动一动就觉得美极了,因为仿佛看到了鱼在水中。你看张爱玲和他说:“姓崔是好的。”张爱玲没有解释为什么。我就想了,为什么呢?因为崔莺莺姓崔,莺莺的美都泼到了姓氏上,那你还不去读一回《西厢记》吗?
他写《今生今世》,说很大一部分亏了张爱玲的指点。他本是擅长写社论的,是张爱玲跟他说:“这样体系严密,不如解散的好,万物如军队,不如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因此他得以写这样散文状的小说,一路松松垮垮,一路说说唱唱。
最后我要说的还是:《今生今世》的多种好,如果没有张爱玲在其中,就没有那么好了。如果没有张爱玲,我也不会管谁是胡兰成。所以,这位胡兰成有点可惜了,因为他无法向张迷证明他不是攀缘的凌霄花,一本《今生今世》是借了张爱玲的高枝炫耀了他自己。